第6章 染血的劝降信(求收藏,推荐票)
拍摄者站的比较高,从上往下的角度,可能是像素或者手抖,只看得清地上一大群人围在那里,中间横七竖八躺着十几号人,生死不知。
陆桐有一股强烈的感觉,莫高窟集体猝死事件绝不是偶然,可能就跟之前在闻古斋遇到的金文面具一样!
不知道他们碰到了什么,有没有人生还。
心头泛起惊涛骇浪,陆桐紧了紧手,直把矿泉水瓶捏的咔咔作响。
“嘿,嘿!”一只手在陆桐眼前晃了晃,包来指着惨不忍睹的矿泉水瓶,说道,“知道你这段时间在锻炼,不用这么秀吧。”
陆桐低头一看,矿泉水瓶已不成形状,尴尬一笑。
“想什么,这么入神?”包来拍了拍陆桐肩膀,指着渐行渐远的众人,说道:“跟上,大家都走远了。”
踏上古砖铺就的城墙,视野极为开阔。
作为山海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关城以东门楼高悬“天下第一楼关”巨匾,气势雄伟,地处要隘。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
五座御敌楼一字排开,均匀分布在一千多米长得长城线上,称为“五虎镇东”。
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关城街巷呈棋盘式布局,城外四瓮城拱卫,形成重城并护之势。外层筑有罗城、翼城、卫城、哨城等,展示出古代严密的城防建筑风格。
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关隘,山海关分定关内外,是明朝拒敌于关外的有力屏障,历来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领略了关隘的波澜壮阔和英雄人物的事迹,碍于骄阳似火,一众人在热浪中来到仿明式古街。老城新旧建筑交错,人头涌动,不时有古装打扮的小贩吆喝,古韵甚浓。
路边一摊位,支了个小棚子,摆几张桌子和凳子,幌子随风飘动,上书“王记凉茶”。
“这凉茶,可以!老板,再来一碗。”
一碗凉茶下肚,去了不少暑气,神清气爽,加上口感确实不赖,摊位上聚了不少人。
自由活动时间,一些精力旺盛的老师们呼朋唤友,三三两两走向各家店铺。一些年迈的老师则精力差些,与不愿再走的老师一番合计,选了这处地休息。
陆桐等几个男老师围坐在一起,话题天南地北,聊着聊着就歪楼了。
“你们看,这次包老师能成吗?”
“那边聊得飞起,看形势,一片大好……”
“难说,徐颖眼光高着,985毕业研究生,要不是人才引进政策,哪能到村朗。”
“局里上次不是组织联谊,为了解决女老师的人生大事,也是煞费苦心。”
“现在研究生不值钱,联谊会青年才俊不少,桐城委,组织部那些单位不是参加了,不说全部,大半都是公务员,徐老师没一个看上?”
“没啥动静,够呛。”
“看来我是没机会了。”
无论男女,聚在一起总离不开异性的话题。
许多目光不断扫过相距不远的一桌,包来正眉飞色舞,高谈阔论,不时殷勤地为一干女老师续上凉茶,十分热情有九分对着一个半身长裙的女子。
听到个别男老师的嫉妒,陆桐不由暗自摇头,颜值太高,人红是非多。
“卖书,卖书喽!”一个挑夫年过半百,肩挑箩箕,走街串巷,不时吆喝一声。
“刘老哥,又来卖书。”忙了半天的凉茶老板眼尖,大声招呼道,“天儿热,来喝杯茶,凉快凉快。”
刘老头扯过脖子挂着的毛巾,擦了把汗,憨笑道:“我这还没开张,下次。”
凉茶老板上前几步,夺下刘老头的一身行头,说道:“我请!”
“这不是强买强卖。”一位游客没听清后面的话,只关注到刘老头被强拉进凉茶摊,忍不住说了一句。
一位在纳凉的老人听了,解释道:“前些日子,老王,就是凉茶老板心脏病复发,倒在公共厕所,要不是刘老头刚好路过,老王恐怕没了。”
这位游客有些尴尬,说道:“不好意思。”
老王盛了满满一碗凉茶,递给刘老头,两人的交流他听到了,便说道:“没有刘老哥,就没我王世勇的今天,别说一碗凉茶,只要我在这一天,随便喝!”
刘老头憨憨一笑,犹豫半天,抵不过王世勇的热情。
这年头,老人摔倒了,人人避之不及。刘老头一身旧衣服洗的发白,双手老茧厚厚实实,一看平时就比较困难,还能急人所急。
这时候能闲在古城喝凉茶,基本是游客,一听这么回事儿,摊位众人纷纷慷慨解囊,在箩箕挑上一两本。
没一会儿,两箩箕书就一扫而空。
刘老头一边收钱,一边黝黑的脸涨得通红,半天憋不出一句话,只是重复说着“谢谢”两字。
这么露脸的机会,包来当然不会错过,不过单身男老师们也在行动。由于坐在女老师那桌,位置并不占优,等他挤进去,箩箕差不多空空如也。
“这帮孙子,下手真快!”
暗骂一声,包来忽然发现箩箕底部,还有一封书信,连忙拿了起来。
“这么多血?”
黄纸质信封,标准格式,中间有一个长条红印,写着楷体大字。信封表面不知是何原因,浸染一大片血迹,有些地方已经结淤,字迹需要仔细辨认。
“吾儿长伯亲启。”
楷体是汉字的一种流行字体,又称楷书,真书等,一直为古代主流社会所用,最为著名是四大楷体书法大家,欧颜柳赵。在座有不少书法爱好者,平时接触比较多,稍一辨认,就得出了结论。
有人问到:“古代有叫长伯的?”
“古人有取字的习惯,可能是表字。”
古代叫长伯的人不知凡尔,加上表字,真要引经据典,一一数出,怕是能说到明年。
付了钱,问了刘老头书信的来历,废旧纸收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压在了箩箕下。由来没了下文,信封里还有最关键的信,取出一看就知道。
“我靠,吴襄的劝降书!”一个爱好书法的老师还没读几句,突然爆出一句粗口。
“吴襄是哪位?”
“他儿子你肯定知道,清朝平西王吴三桂。”
“这么说长伯……”
“吴三桂没跑了,表字长伯。”
吴三桂的大名可谓家喻户晓,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导致汉王朝一蹶不振;擒杀南明永历帝,将明代推向末路;三藩作乱,掀起神舟大地风雨。件件载入史册的大事,可不是名留青史的美誉,而是遗臭万年。
一封书信,扯上了这样一个大人物,意外不小,成功引起其他未关注的人。
信的内容篇幅不长,提到崇祯皇帝身死煤山,李自成已占据京城,为天地所选的英主,许以高官厚禄,银四万两犒赏吴军,为表诚意,还将陈圆圆一起送往辽东,借此劝降手握重兵的吴三桂。
陈圆圆被李自成送往辽东,这和史料记载不符!
质疑声渐起,陆桐的心却一咯噔,明代的书信保留到现在,时间已过四百多年,不说材质,单论战火烽烟,流经辗转,怎么可能只染了血,其他完好无损。
未等站起,周遭环境出现异动。
血光,仿佛遮住了漫天阳光,自书信散出,映照整个凉茶摊位。
下一刻,在无奈、震惊的多道目光中,血光耀眼刺人,随之猛地一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