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歸來(瞿頡)
《鶴歸來》傳奇,《今樂考證》著錄,現存嘉慶間秋水閣原刻本(《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五九冊據以影印)、清湖北官書處重刻本。
(鶴歸來)自序
闕名[1]
《鶴歸來》者,爲族祖留守稼軒公、檢討壽明公祖孫二人作也。留守殉節粵西,檢討負骸歸里,一門忠孝,古今罕覯。婁東王懌民先生曾作傳奇以演其事,而其本不傳。先兄廣平嘗於賣餳擔頭,買得斷爛曲文一本,題曰《浩氣吟》。其中更姓改名,以瞿爲虞,以焦爲姚,以張爲江,如此類者,不一而足。前後俱已殘缺,未知卽婁東舊本否也?
洪惟我太上皇帝,聖度如天,於勝國殉節諸臣,概予易名之典。留守公久邀異數,專謚“忠宣”。此時復何所嫌疑,而必諱其名姓耶?如以爲優孟衣冠,恐多褻越,則古來忠臣孝子,何嘗不粉墨登場耶?
余乃爲之更正姓名,其中情事,悉按《明史》及《粵行紀事》所載,以歸核實。庶使觀者知祖孫二人,扶綱植常,爲不朽盛事,初非稗官小說子虛烏有之比。而聖朝賜謚褒忠,過於式閭封墓,於世道人心,亦未始不大有裨益也。且《浩氣吟》者,乃留守公羈囚時,與張忠烈公唱和之作,不當以爲院本之名。而檢討負骸歸里時,曾有兩大鶴翔集於會元坊上。其事載諸邑乘,彰彰可考,因更其名曰《鶴歸來》。
又嘗聞諸故老,留守公歿後,示夢於郡人,爲蘇郡城隍,郡人至虞迎神。曇谷公以事屬不經拒之。嗚呼!公之浩氣,生而爲英,死而爲靈,其爲正神也固宜,此《封神》一折之所自來也。至於舊曲僅有存者,余必表而出之云。
(鶴歸來)題詞
言朝楫等
和菊亭自題鶴歸來韻有序
瞿忠宣爲有明忠臣之後勁,爲吾虞數百年中之一人。其族孫菊亭,掇其故事,演爲傳奇,名曰《鶴歸來》,激楚悲涼,聲聲入破,可直接趙秋谷、洪昉思諸手,而事之正大過之。又其事皆核實,並可作逸史讀。因卽菊亭原題之韻,率和二首,附於卷末。
卻將劇本寫名賢,要令前朝忠節宣。從此兒童傳口耳,永教故實寄絲絃。孤臣足壯千秋史,隻手空撐半壁天。筆墨通靈眞可怪,悲涼使我淚如泉。
深更萬籟寂無聲,讀罷推窗北斗橫。諸葛有知應亦歎,文山相見定須驚。昔年《浩氣吟》曾讀,今日“遺經”額尚明。(四十年前,余借窗於忠宣舊宅,宅尚有忠宣故友宋比玉書“耕石齋”、“遺經堂”各扁。)大鼓洪鐘成此調,非同林杪囀新鶯。言朝楫耐偲
讀《鶴歸來》傳奇感賦瞿忠宣事
一角山河剩,西南半壁天。幕中有俠客(楊碩甫),方外契神仙(玉松子)。血染千峯雪(臨刑日,雪大如掌),魂飄萬里烟。遺編吟浩氣,雒誦爲潸然。靖逆先戡定,威名振百蠻。三藩憐桂邸(明季餘孽,桂邸較勝福、唐),大節繼文山。白首惟拚擲,黃冠豈必還?地尋仙鶴嶺,碧血土花斑(仙鶴巖,忠宣畢命處)。
困獸誰能鬬?王師未合圍。將軍先辦走,(師未至,桂林諸鎮俱逃。)窮徼竟安歸?(永歷走緬甸,爲吳三桂所縊。)故土魂應戀,新詞涕尚揮。昆湖傳一脈,忠藎景遺徽。
地故遺銅馬,軍難用火牛。孤城安足恃?王氣已全收。犬爲堯非主,狐還首正丘。投荒甘效死,可是覓封侯(桂王封公爲臨桂伯)?
相與從容死(指張別山),幽囚肯自裁?老臣惟剩髮,(定南謾公爲僧,公曰:“爲僧者,薙髮之漸也。”不允。)冬月乍驚雷。(臨刑,雷大震。)仗節無生理,褒忠已死灰。當年華表鶴,翔舞百千回。
題鶴歸來傳奇
躍馬橫戈殺氣昏,蠻烟瘴雨杜鵑魂。兩間大節惟忠孝,一代名賢是祖孫。殘局西南雲作陣,新詞宮羽墨添痕。鄉閭尚記遼東鶴,何況騷壇屬後昆。
和菊亭自題韻二首
後生景仰在前賢,大義慙無大筆宣。忠悃何曾思鶴唳?哀音只合寄鵾絃。蟲沙當日同遭劫,箕尾千秋自在天。樂府編來述祖德,羨他文思涌如泉。
移宮換羽唱新聲,變徵悲涼涕淚橫。國破家亡天地閉,雷轟電閃鬼神驚。固知螳禦微難濟,喜荷鸞封晦用明。愧我小巫早氣索,風雲月露比流鶯。
疊前韻次和
少日才名數汝賢,老成義問更昭宣。卅年友誼推同譜,一片騷場悵獨絃。弔古人文未墜地,表忠帝治正光天。當年莫怪無成事,阨運方丁是下泉。
唱和無非求友聲,披吟那禁淚交橫?猶餘浩氣歸魂壯,未泯丹心破膽驚(謂殮時目忽開也)。骸骨首丘仍得正,精靈終古未忘明。攜將劇本同咨賞,敢附嚶鳴出谷鶯。
再疊前韻
慕義成仁重昔賢,一腔熱血口能宣。招魂調叶楚人些,寫怨聲傳蜀國絃。弟子同心糜踵頂,幕僚髙誼薄雲天。降臣多少貪新寵,此日何顏遇九泉!
啼遍空山杜宇聲,勝朝公亦一田橫。遺骸自有靈蛇護,舉槥都因大鳥驚。黨附東林原卓犖,節留西粵最光明。繁絃急管尤淒絕,不用紅牙囀似鶯。周昂少霞
再和菊亭自題鶴歸來韻
菊亭著《鶴歸來》傳奇,余已和其自題之韻矣。尋見周少霞屢疊原韻,余興至,再和之,蓋余於松仙有不能釋然者。又菊亭富文才,弱冠舉於鄉,今將謁選,更欲其再赴禮部試也。
自古難分姦與賢,蓋棺論定品斯宣。三藩事去灰如燼,一個臣亡聲絕絃。臨死寸心依北闕,成仁大節壯南天。松仙何竟窮無術?靜坐深山聽澗泉。
當年浩氣有遺聲,名裔傳奇筆陣橫。殘局有棋難下著,破巢護子不教驚。增光吾邑千秋乘,好殿前朝一代明。大製更當成《雅》、《頌》,緣何懶和上林鶯。言朝楫耐偲
和菊亭自題鶴歸來韻
北斗而南此一賢,孤忠好藉弱毫宣。鼓鼙空整三千騎,破瑟休彈廿五絃。志節從容甘負地,精魂亙古自擎天。成仁取義知前定,大海端歸法耨泉。
山隅豈漫振天聲,要卜庚庚應大橫。自昔鯨騎紛鬼哭,卽今鶴唳尚神驚。千秋浩氣奔雷殷,萬代恩光慰雪明。我拜忠宣歌仰止,敢將渴驥贊繁鶯!陸在元藕房[2]
題鶴歸來和菊亭原韻
桂邸諸臣孰最賢?粵西留守效旬宣。身投萬里膏斧鉞,事隔百年流管絃。談往鶴歸虞嶺樹,觀場人識桂林天。試聽宰木悲風起,淒咽聲如拂水泉(公墓在拂水岩)。
特將舊事播新聲,忠孝流傳意氣橫。莫道當場空目眩,何人聽曲不心驚?大綱共仰興朝紀,軼事全憑後裔明(菊亭爲公六世從孫)。絕勝少陵蜀相咏,好音隔葉祗黃鶯。周杏芳藹林[3]
(鶴歸來)題詞
蔣攸銛等
天設名場困此人,文章磊落性情眞。游經關塞詩兼史,曲譜忠徽妙入神。一片宮商含鐵石,半生琴酒雜風塵。詞壇久擅扶輪手,富貴何須早致身!蔣攸銛礪堂[4]
舊德清芬劇可傳,家聲磊落溯忠宣。如椽筆寫文山節,無敵詩成供奉篇。經濟自饒理縣譜,風流雅稱孝廉船。他時五袴聞歌後,定見龔、黃奏最先。鎮洋李錫恭蘅塘[5]
慷慨赴死易,死得其所難。古語傳至今,念之每長歎。有明瞿留守,力欲迴狂瀾。虞淵日已薄,喑喑家國殘。自甘飛碧血,不學戴黃冠。騎箕歸何處?大節壯河山。菊亭其從孫,胷羅萬卷寬。一門萃忠孝,述德託毫端。清詞付優孟,榜樣萬古看。今豈無作家,世豈無稗官!徒令談不根,篇帙空浩漫。乍聽老鶴鳴,衆鳥聲已闌。西林書雲望亭[6]
一聲清唳鶴歸來,絃管聲中見史才。著意教忠還教孝,天驚石破瘴雲開。
一聲清唳鶴歸來,破碎河山化劫灰。到得殘棋無著處,相公血染杜鵑哀。
一聲清唳鶴歸來,萬里孤孫負骨回。拂水岩頭髙冢在,溪毛曾擷拜蒿萊。
一聲清唳鶴歸來,白髮諸孫譜曲哀。餳白粥香同旅泊,旗亭和我醉金臺。長洲韓是升旭亭[7]
【金縷曲】老淚眞堪惜。悔年來花前燭底,無端偷滴。力掃風華標至性,寫出一腔熱血①。方不負、才人之筆。難得忠魂邀曠典,許白頭孫子傳奇節②。千載下,皎如日。 軟紅塵裏持鞭揖。譜新聲行間密字,穿雲裂石。見③說雁門秋色老,吹向關山長笛。看④到處、旗亭畫壁。(先生著《雁門秋》傳奇,甫脫稿,已流傳日下矣⑤。)此曲雙鬟休付與,怕臨風飛去。寥天一鶴,能和也嗚咽⑥。長洲詹應甲湘亭[14]
【金縷曲】建業降幡豎。問誰將桂林殘局,隻身搘⑦拄。留守原知難獨守,成敗付之天數。好接踵、揚州閣部。況有睢陽能共死⑧,看從容柴市同歸去。天亦感,降雷雨。 汗青歷久丹心著,喜忠宣易名異代,特邀恩⑨許。精衛空留塡海恨,且化鶴還故土。卻贏得、文孫述祖。鐵板銅琶才一唱,惹當場⑩客淚青衫注。人與曲,共⑪千古。武進趙懷玉味辛[20]
國步多艱始用賢,髙牙嶺嶠賴蕃宣。孤忠名已垂方策,《浩氣吟》先被管絃。碧血一腔眞入地,黃門幾疏屢回天。草堂拋卻忘家久,憑弔空懷百頃泉。(吳梅村《東皋草堂歌》“百頃流泉浸花竹”。)
輶軒曾到想英聲(甲午使粵[21],公宴風洞),洞口遙瞻玉笋橫。西粵鵑啼軍早潰,東皋鶴唳里方驚。易名已荷奎章煥,植節原同皎日明。譜出宮商爭擊節,皇州那復聽春鶯。烏程戴璐菔塘[22]
新詞讀罷識英賢,大節常教奕世宣。樂府教忠傳信史,杜鵑啼血託哀絃。偏隅已竭孤臣力,空手難扶一線天。純孝文孫眞不忝,汗青相繼耀黃泉。
曉烏聲裏鬼車聲,風影淒涼月影橫。洪相歸來骸骨冷,蘇卿別去夢魂驚。兩間浩氣留西粵,一寸丹心報故明。阿鵲鹽翻華表鶴,寧同攜酒聽黃鶯。震澤蒯嘉珍聘堂[23]
化鶴歸從瘴海濱,興亡如夢愴前塵。河山戰敗無餘地,文武逃空剩隻身。青史一編留押卷(《明史》以公爲列傳終卷),朱衣雙引去成神。(公死後,爲蘇州城隍神,見錢遵王詩注。)覆巢之下猶完卵,想見興朝祝網仁。(公在桂林拒戰時,江南久入我朝,其家在常熟,眷屬俱無恙,足見是時法網之疎闊。)
江陵孫子亦英風,來共殘棋一局終。不死則降無兩法,倡予和汝有雙忠。青山何處呼皋復?白首同歸作鬼雄。楊震自能招大鳥,豈須鎩羽比遼東!
風洞山前土尚香,從容就義耿剛腸。久拚白刃爲歸路,肯乞黃冠返故鄉?宗澤心期河速渡,福興身殉國垂亡。(宗汝霖守汴,完顏福興守燕,皆留守事。)易名眞荷如天度,偏爲殷頑特表彰。陽湖趙翼雲崧[24]
(以上均《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五九冊影印清嘉慶間秋水閣原刻本《鶴歸來》卷首)
(鶴歸來)總評
周昂
首齣發端,末齣收場,從來院本所無,菊亭特創爲之。其意匠似仿《桃花扇》,而義較正大。其發端敍友朋,收場敍子姓,又一番結構苦心。不知視丘瓊山《五倫全備》傳奇,優劣何如也?
《賜謚》一節,何等嚴重,寫來卻自灑落。名手之筆墨遊戲,我直欲鑄金事之。
少霞。
鶴歸來題詞[25]
闕名[26]
世德衰微孰象賢,慚無椽筆述忠宣。貫穿史乘題歌扇,點綴家門播管弦。勝國老臣能抗節,聖皇大度直如天。獨憐孝行猶湮沒,未沐恩波到九泉。(檢討公猶待旌。)
哀怨應多變徵聲,觀場莫惜淚縱橫。寫來至孝千秋獨,演出雙忠四座驚。耕石齋空秋月冷,春暉園廢野花明。阿誰攜得新翻曲,斗酒雙柑當聽鶯。
次和周少霞讀鶴歸來傳奇感賦韻
一木難支廈,孤臣漫補天。宣威憑虎將,(謂焦宣國。)授策賴松仙。魂化雙棲鶴,心傷萬戶烟。表忠逢聖代,大節自昭然。
半壁西南地,眞成角上蠻。師生雙信國,出處兩虞山。(公生於虞山,而桂林亦有虞山,故以“虞山”自名其集。)浩氣遺詩在,孤孫負骨還。至今岩石上,狼藉血痕斑。
臥榻難容睡,鷹揚式九圍。成仁先授命,視死只如歸。異矣雷聲殷,哀哉雪刃揮。招魂吟楚些,悽愴咽琴徽。
將帥驅銅馬,(李赤心、郝永忠,皆闖賊餘黨,故以銅馬賊爲比。)儲胥運木牛。(公轉餉,從未缺乏。)老臣力已竭,養士報全收。(《明史》公傳贊云:“明代二百七十餘年,養士之報,其在斯乎?”)效死眞留守,偷生恥比丘。(定南勸公爲僧,不從。)望風誰早遁?廝養盡通侯。
度曲翻新譜,多君費剪裁。悲歌慚郢雪,正氣激霆雷。共訝雲中鶴,誰憐劫後灰?易名光萬古,銀漢並昭回。
次和周少霞題鶴歸來傳奇韻
滄海橫流白日昏,數聲鶴唳認忠魂。別山殉國並無子,臨桂歸骸剩有孫。聲調雍門今古淚,衣冠優孟雪泥痕。自慚門第偏衰落,不敢仍誇虞魏昆。(《吳都賦》:“虞魏之昆”。)
(鶴歸來)跋
胡鳴謙[27]
粵稽遏雲振木,薛譚反轍於荒郊;裂石頹山,李謩泛舟於寒渚。臨易水而歌變徵,揮涕千秋;過雝門而發清商,繞梁三日。聲爲之感,聞者欷歔;情有所鍾,形諸咏歎。而況事關忠孝,補國史之遺文;志篤君親,編家書之實錄乎?
菊亭夫子,懷鏤玉雕瓊之思,抒驅濤駕浪之才。弱冠飛鵬,遊來月窟;振衣題雁,滯向雲衢。乃因蕭散之餘閒,借此筆牀硯匣;爰吐激昂之奇氣,寄將象管鵾弦。天際眞人,謝仁祖情移捍撥;府中文士,王摩詰曲製琵琶。哭借長歌,藏魚何處?名從紀實,化鶴歸來。不無慷慨之詞,惟以性情爲主。快先覩也,竊有感焉。
原夫鼎沸中原,海飛山走;戈揮上闕,火激飆馳。鳳閣鸞臺,玉碎徒傷袁粲;熊旗虎帳,金輪早謁劉淵。晉獻之子九人,誰爲重耳?齊桓之存三國,須有夷吾。時則神器無歸,北悵燕京之宗社;爾乃王師旣下,南收建業之版圖。馬貴陽棄主於金陵,許定國快讐於睢水;史閣部隕身於江滸,左南寧絕命於坂磯。爰徇江淮,直臨漢沔。拋戈棄甲,驚風鶴以張皇;獻土開城,附雲龍而踴躍。難舉擎天之手,孰懷捧日之心?太息久之,大事去矣。偉人繼起,一個臣迺有忠宣;遺緒苟延,三百祀僅存永曆。少康之一成一旅,刻意中興;墨翟之九距九攻,鞠躬外禦。始也靖藩構亂,消蜃市於須臾;繼之王弁懷姦,掃蜮沙於倉猝。橫戈躍馬,焦宣國之英鋒;草檄籌糧,楊儀曹之祕計。非無哲嗣,承親命以居鄉;爰有孝孫,覲祖顏而航海。秋屋文華之義士,同涉波濤;寺僧舶賈之髙情,並資囊橐。神明庇佑,颶風頓息於東瀛;卦策占推,指日相逢於西粵。喜一朝之乍見,聽孫兒細訴行蹤;傷半月之遲來,痛祖母早經卽世。綸音下賁,特邀賜奠之榮;懿旨傳宣,更荷降婚之典。異數兼優於存沒,孤忠願任此安危。事尚可爲,身何足惜?
無何將軍跋扈,遽操同室之戈;士卒跳梁,盡釋公徒之甲。寶臣玩寇,魏博營開;王翊犒師,涇原兵噪。登壇宣誓,三軍聞慟哭之聲;間道投降,四境見分崩之局。歎臥龍之拜表,利鈍難知;勞召虎之專征,經營不就。人心已去,蒼黃壞萬里長城;臣志靡他,清白思一隅淨土。點點中宵之雨,血淚偕零;淒淒昧旦之風,哨聲忽至。蒙我友相依不舍,或起或泣從之;計此時何待多言,吾戴吾頭來矣。
嗟乎!四十日之餘生,到頭不變;百千年之定案,立腳原牢。風洞山前,雪飛掌大;鶴岩嶺上,雷轉心搖。嚼指題詩,碧血沁磋硪之石;叩頭謝主,丹心攖銛鍔之刀。迨乎視殮寒林,目猶含怒;自此歸魂故里,骨亦留香。斯固天地鑒誠,鬼神欽烈者也。至今恩戴天朝,不替褒忠之祀;名光人紀,用頒錫謚之文。追信國以齊芳,公何恨也;託梨園而演劇,世共知之。
於是樂府編成,才調久推玉茗;傳奇譜就,豔詞不數烟花。揚先世之清芬,應羞圓海;作他年之勝本,還遇云亭。劌目嘔心,暫假伶工之笑貌;徵聲選色,詎同優孟之衣冠。定知價重雞林,一時紙貴;若使奏諧鶯院,四座聲消。白太傅淚濕青衫,應當燈灺酒闌之會;馬季常經傳絳帳,曾侍琴調笛韻之旁。
受業胡鳴謙謹跋。
(以上均《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五九冊影印清嘉慶間秋水閣原刻本《鶴歸來》卷末)
[1] 此文當爲瞿頡撰。
[2] 陸在元:字主調,一字主譎,號藕房,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〇),任蘇州府同知。五十八年,署蘇州府管糧通判。嘉慶二年(一七九七),調常熟知縣。工詩善畫。輯《慎守編》。傳見《墨林今話》卷八、《清代畫史增編》等。
[3] 周杏芳:字乾一,號藹林,常熟(今屬江蘇)人。清諸生。殫心經史,遇祕鈔本,必手自繕錄。曾參與張海鵬《學津討源》校讎。著有《春秋左傳分國》、《禮記輯注》等。傳見黃廷鑒《第六絃溪文鈔》卷四《外舅靄林周先生傳略》、光緒《常昭合志稿》卷三二、民國《重修常昭合志》卷二〇等。
[4] 蔣攸銛(一七六六—一八三〇):字穎芳,號礪堂,鑲藍旗漢軍人。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一七八四)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嘉慶初,遷御史。五年,出爲江西吉南贛道、署按察使。累官至軍機大臣、文淵閣大學士、兩江總督,加太子太傅。左遷兵部右侍郎。謚文勤。著有《繩枻齋詩稿》、《黔軺紀行集》等。傳見《清史稿》卷三六六、《清史列傳》卷三四、《續碑傳集》卷二、《國朝耆舊類徵初編》卷三八、《詞林輯略》卷四、《八旗文經》卷五九、《昭代名人尺牘續集小傳》卷三、《清代河臣傳》卷三、《清代七百名人傳》、民國《奉天通志》卷一五四等。參見蔣攸銛撰、蔣霨遠補續《繩枻齋年譜》(道光十五年家刻本)。
[5] 李錫恭(?—一八一四):字協襄,號蘅塘,太倉(今屬江蘇)人。乾隆六十年乙卯(一七九五)舉人,嘉慶元年丙辰(一七九六)進士,散館授編修。歷官至侍講學士,引疾歸。工書畫。傳見民國《寶山縣續志》卷一四。
[6] 書雲:號望亭,西林(今屬廣西)人。生平未詳。
[7] 韓是升(一七三五—一八一六):字東生,號旭亭,又號樂餘,元和(今江蘇蘇州)人。韓騏子。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一七五七)貢生。爲禮親王昭槤師。歷主金臺、陽羨、當湖諸書院。以子崶貴,封光祿大夫。著有《聽鐘樓自訂初稿》、《聽鐘樓自訂續稿》、《聽鐘樓詩稿》、《洽隱園文鈔》。傳見《清史稿》卷三五二《韓崶傳》附、《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一〇三、《湖海詩人小傳》卷三四、民國《吳縣志》卷七一等。
① 熱血,詹應甲《賜綺堂集》卷二五《題瞿菊亭孝廉鶴歸來傳奇》作“血赤”。
② 節,《題瞿菊亭孝廉鶴歸來傳奇》作“迹”。
③ 見,《題瞿菊亭孝廉鶴歸來傳奇》作“聽”。
④ 看,《題瞿菊亭孝廉鶴歸來傳奇》作“想”。
⑤ 小注,《題瞿菊亭孝廉鶴歸來傳奇》作“菊亭新製《雁門秋》,尚未脫稿”。
⑥ 能和也嗚咽,《題瞿菊亭孝廉鶴歸來傳奇》作“能語也悽悒”。
[14] 詹應甲(一七六〇—一八四〇後):字鱗飛,號湘亭,祖籍婺源,落籍吳縣(今江蘇蘇州)。乾隆庚子(一七八〇)、甲辰(一七八四),髙宗南巡,兩次獻詩賦,蒙召試賜錦。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順天鄉試舉人,七上春官,未第。歷任湖北天門、恩施、漢陽諸縣知縣。官至宜昌府通判、直隸州知州。晚年退居,寓鶴園。年八十餘卒。著有《賜錦堂集》、《桐蔭小錄》等。傳見民國《重修婺源縣志》卷二四。詹應甲《賜綺堂集》卷二五有《題瞿菊亭孝廉鶴歸來傳奇》(清嘉慶間刻本),應是原稿。
⑦ 搘,趙懷玉《亦有生齋詞集》卷三作“撐”。
⑧ 死,趙懷玉《亦有生齋詞集》卷三作“命”,並有小注云:“謂張別山司馬。”
⑨ 恩,趙懷玉《亦有生齋詞集》卷三作“褒”。
⑩ 惹當場,趙懷玉《亦有生齋詞集》卷三作“早滿堂”。
⑪ 共,趙懷玉《亦有生齋詞集》卷三作“並”。
[20] 趙懷玉(一七四七—一八二三):字億孫,號味辛,又號映川,別署琬亭、涒皋、牧庵、牧庵居士、賸人繩男子,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一七八〇)南巡,召試,賜舉人,以內閣中書通籍。嘉慶五年庚申(一八〇〇),外選山東青州府同知。七年,署登州、兗州二府。明年丁父憂歸,遂不復出。晚年主講通州文正書院、陝西關中書院、湖州愛山書院。校刻《韓詩外傳》,世稱善本。著有《亦有生齋詩鈔》、《亦有生齋文集》、《亦有生齋集樂府》、《亦有生齋詞集》等。傳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碑傳集》卷一一〇陸繼輅《墓志銘》、《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二五七、《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五、《清儒學案小傳》卷一二、《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卷四七、《湖海詩人小傳》卷三七、《昭代名人尺牘小傳》卷二〇、《清代毗陵名人小傳》卷五、《皇清書史》卷二五、《清朝書畫家筆錄》卷二等。參見趙懷玉《牧庵居士自敍年譜略》(道光間刻《亦有生齋續集》附本)。趙懷玉《亦有生齋詞集》卷三有此詞。
[21] 甲午: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
[22] 戴璐(一七三九—一八〇六):字敏夫,號菔塘,別署吟梅居士,烏程(今浙江湖州)人。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一七六三)進士,自工部主事,歷太僕寺卿,居京都四十年。著有《藤陰雜記》、《石鼓齋雜識》、《吳興詩話》、《秋樹山房詩稿》等。傳見姚鼐《惜抱軒文後集》卷七《墓志銘》、光緒《烏程縣志》卷一八、光緒《歸安縣志》卷三六等。
[23] 蒯嘉珍:字蔭雛,號聘堂,又號鐵厓,震澤(今屬江蘇蘇州市吳江區)人。由副貢生,遵例授內閣中書,選大理寺寺丞。改就外府通判,署山東曹州府同知。官至廣西太平同知,調知寧明州,年未四十,以病乞休。工書善畫。著有《樹滋堂詩集》、《粵遊詩鈔》、《銅鼓齋詩集》、《鐵厓詩集》等。傳見《墨林今話》卷一〇、趙蘭佩輯《江震人物續志》、《清代畫史增編》卷三一、《清代畫史補錄》卷四、光緒《黎里續志》卷八、光緒《吳江縣續志》卷二三等。妻錢與齡(一七六三—一八二七),爲嘉興錢陳羣(一六八六—一七七四)孫女。
[24] 趙翼(一七二七—一八一四):字雲崧,一作耘松,號甌北,別署三半老人,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辛巳(一七六一)進士,歷任編修、廣西鎮安府知府、貴西兵備道等。三十八年,歸籍著述,曾主講揚州安定書院。著有《廿二史劄記》、《陔餘叢考》、《甌北全集》等。傳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碑傳集》卷八六、《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二一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三、《文獻徵存錄》卷六、《湖海詩人小傳》卷二四、《清儒學案小傳》卷九、《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卷一五、《清代七百名人傳》、《清代毗陵名人小傳》卷四等。參見闕名《甌北先生年譜》(光緒三年四川官印刷局刻本《趙甌北全集》附)。
[25] 底本無題名,附於周昂總評之後。
[26] 此題詞當爲瞿頡撰。
[27] 胡鳴謙:字吉山,常熟(今屬江蘇)人。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舉人。從吳蔚光、瞿頡遊。經義有根柢,古文亦淵雅。晚年主講河南書院。傳見光緒《常昭合志稿》卷三〇、民國《重修常昭合志》卷二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