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前沿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首语

在春回大地、草木吐绿之际,《新闻传播学前沿2019》经过各方努力,即将出版。

2019年是令人难忘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也是中国传媒大学建校65周年、新闻学院成立60周年。岁月匆匆,回首过往,国家的发展,新闻传媒教育的变化,中国传媒大学的变化令人感慨万千。

本辑继续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传统,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办刊宗旨,关注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前沿话题,对新闻传播理论、历史与实践进行多元视角的观察和研究。

在“前沿话题”栏目中,多位学者潜心研究新闻传播前沿重要理论与实践,探讨新闻传播领域变化。陈力丹教授对列宁1905年发表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进行了研究,称列宁这篇文章“是关于党的出版物党性原则的经典之作”。陈力丹对该文的写作背景、“党性”概念内涵及衡量标准、列宁论证党性使用的喻证“齿轮和螺丝钉”、文章名的中译文等进行了考证。列宁的党报党刊理论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新闻传播领域,对新闻信息生产的各项环节都产生了影响,对于传媒从业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弊端凸显,已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杨莹莹、沈浩的《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讨》结合人工智能带来的媒体变革,探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变革方式,思考如何应对新时代的传媒生态环境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挑战成为当下紧要的现实问题。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受众的媒体选择空间扩大,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逐渐演变为受众自主选择,以硬新闻和说教为主的传播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受众对日常生活变化和自身权益的关注和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以“公众关切”为出发点,以讲述普通人故事为特色的“亲密新闻”脱颖而出,吸引了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目光。杨惠涵、方毅华的《亲密新闻:主流媒体经由日常叙事实现公共价值的途径》一文,作者选取我国主流媒体关于普通人及日常生活的报道案例,根据“亲密新闻”写作要求,分析这类报道在叙事上的优势和不足,力求探索一条“亲密新闻”报道本土化之路。和莹、郎劲松的《版权运营:传媒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着眼于传媒产业转型时期,聚焦传统媒体影视行业版权管理,从版权内容开发、版权资产运营和版权保护三方面探讨其新的改革路径。李飞雪、范朝慧的《试论〈人民日报〉抖音号正能量短视频的叙事特色》重点分析了《人民日报》抖音号正能量短视频的叙事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正能量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张馨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转型》一文探讨了21世纪以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给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机器人写作、算法推荐等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新闻生产方式产生巨大冲击,更为新闻从业者带来职业角色的重新思考。

在“改革开放40年专题”栏目中,柯惠新、田卉的《中国市场研究行业三十年》一文梳理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研究行业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并指出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闫永栋、徐静华就《求是》杂志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重大主题报道中,做到站位高、全方位、思想性、联动性进行了研究。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求是》通过纸媒,广泛借助PC端、移动互联网端口,运用新媒体来宣传报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巨变。张玉栋的《承载社会记忆建构与传承功能的媒介——改革开放40年春晚变迁的媒介学解读》通过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30多年发展历程的梳理,归纳出其所经历的变化和特点。他指出,媒介学作为一种工具,为研究者对春晚的相关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

2019年适逢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建校65周年、新闻学院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成立60年”栏目收录了知名教授赵玉明、陆锡初在广院从事新闻教育,积极投身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回忆文章,即赵玉明的《我与广院60年》、陆锡初的《开创主持教育先河 创新主持人培育新路——略谈我与主持人教学》。

“新闻传播史”栏目集中多篇研究中国新闻史人物和报纸、广播、电视发展的论文。何婧、哈艳秋的《赵玉明广播电视史学思想研究》一文,主要从赵玉明60年来对广播电视史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入手进行分析,总结了赵玉明教授在学术研究中的治学精神和思想,以启迪后人。周微、艾红红的《陶菊隐国际时评的特点及成因探析》对民国报人陶菊隐国际时评的特点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传播教育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赵康帅、庞亮的《从“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转型之路》一文探讨了“电视大学”1985年开始至今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并展望了“开放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今后的发展前景。蔡慧慧的《探索与初创:谢六逸在复旦大学的新闻教育思想与活动》一文研究了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谢六逸为我国新闻教育的正规化发展做出的主要贡献,他的新闻教育思想和新闻教育实践对今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龚茜研究了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桂林版)的“亚洲国际通讯”特色。

在“新闻传播理论”栏目中,葛娜、李莎莎的《试析新兴媒体内容“低俗化”的范畴与内涵——基于对10家新媒体的访谈》通过对10家新媒体公司的访谈,进行多层次的考量,从理论上界定了“低俗化”的范畴和内涵边界,指出新媒体“低俗化”的监管难度。

在“新闻传播实务”栏目中沈浩、王锡苓、罗琳、谢丹等人从当前新闻传播实践上正在发生的现象和变化进行理性探讨。沈浩等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数据新闻发展》,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催生了新型报道方式,改造了新闻生产流程,并对未来数据新闻教育与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王锡苓等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建构》一文,以新时期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为背景,探讨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着手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建构。罗琳等的《数码摄影语境下〈山海经〉的视觉传播探析》一文,在对《山海经》成书及视觉形象传播探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数码摄影语境下《山海经》视觉传播的特点,以及对国学传播的启示。谢丹等的《生态位理论视域下的网红竞争策略探析》,借鉴生态位相关理论,依据网红产生的原因和满足粉丝不同层次的需求,对国内网红进行分类研究。

在“网络与新兴媒体”栏目中,李嫒嫒、吴风的《公共卫生事件微信传播新业态探析: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一文,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两个维度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卫生事件传播的新业态特征,旨在促进公共卫生事件传播舆论品质的提升。李建刚等的《媒体融合背景下政务传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关于2018腾讯政务企鹅平台的分析研究》一文,以腾讯企鹅号平台为研究对象,发现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基层,政府及社会组织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和办事服务的能力也在通过新媒体向基层下沉,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该文提出以融合与协同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思路。庄捷的《浅析网络报纸从媒介融合向媒体融合的变迁》一文通过对网络报纸发展历程的考察,提出基于传播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媒体不能只停留在突破介质壁垒的媒介融合层面上,应该向着与其他媒体进行全面融合并形成全新的媒体生产传播模式的方向发展。

在“域外传播”栏目中,刘自雄等的《对新近欧美虚假信息研究热潮的概观与思考》一文,就西方学界在虚假新闻信息研究方面的基础理论创新、虚假新闻传播特点的新发现及西方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治理创新和具体对策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得出几点重要启示。詹骞等的《2007—2017十年间西方网络媒体可信度研究综述》,该文集中研究了近十年来西方网络媒体可信度文献,梳理相关研究对象,提出了新发掘的可信度影响因素和引入的相关理论,以期为国内的同类研究提供参照。韩运荣等就韩国网络信息安全的规制模式与演化路径进行了较深入研究。

秋去冬来,冬去春归,岁月变化,斗转星移,我们将继续不辞辛劳、勇往前行,坚持打造理念先进、视野开阔、引领学术的《新闻传播学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