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猿猴造酒
猿猴以采集野果为生,且有善于藏果的特性。而在自然界中,果实的生长有着严格的季节性,故常要有所储存。洪荒时代的古猿将一时吃不完的果实藏于岩洞、石洼中,久而久之,果实腐烂,含有糖分的野果通过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发酵而生成酒精、酒浆,因而有了“猿猴善采百花酿酒”“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等传说。
这在我国的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的《蓬栊夜话》、《紫桃轩又缀》都提到黄山猿猴造酒的故事。李日华写道: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嬲(niǎo)死之。
无独有偶,清代文人李调元在《粤东笔记》、陆祚蕃在《粤西偶记》中都记叙过两广猿猴造酒的故事。李调元写道:琼州(今海南)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穴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陆祚蕃写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猿猴不仅会“造酒”,而且还嗜酒。唐人李肇所撰《唐国史补》,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猩猩者好酒与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诱之。
猩猩始见,必大骂曰:“诱我也!”乃绝走远去,久而复来,稍稍相劝,俄顷俱醉,其足皆绊于屐,因遂获之。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在巉岩林木间跳跃攀缘,出没无常,很难活捉到它们。人们经过细致观察后,发现并掌握了猿猴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好酒”。动画片《猴子捞月》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个过程。人们在猴子出没的地方,摆几缸香甜浓郁的美酒。猴子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踌躇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尝。时间一久,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终于经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诱惑,开怀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我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这说明猿猴是经常和酒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记载,起码可以证明这样的事实,即在猿猴的聚居处,多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至于这种类似“酒”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是纯属生物学适应的本能性活动,还是猿猴有意识、有计划的生产活动,那倒是值得研究的。要解释这种现象,还得从酒的生成原理说起。
酒是一种发酵食品,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生。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是一种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在腐烂的水果摊位甚至垃圾堆附近,也能常常嗅到由于水果腐烂而散发出来的阵阵酒味儿。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贮存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酒”的液体析出。这样的结果,并未影响水果的食用,而且析出的液体——“酒”,还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供享用。猿猴居然能在不自觉中“造”出酒,这是既合乎逻辑又合乎情理的事情。当然,猿猴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究竟漫长到多少年,那就是谁也无法说清楚的事情了。
兽面纹爵 商晚期
通过考古发掘,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中已发现盛有酒。通过对我国原始文化遗址的发掘,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无论是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随后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都发现了盛酒用的陶器,有的还十分精致,在这同时还出土了酿酒用的酒缸。这说明远在仪狄、杜康时代以前,我国已有了酒。而传说中的造酒始祖仪狄或杜康,则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酿酒的工艺,提高了酒的醇度,使之更加甘美浓烈,从而使原始的酿酒逐步演变成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酿造活动,更成了一种自觉的生产行为。
应该说,远古时代的酒,是食品在大自然中经自然“酒化”而成的。众所周知,酒必须是含有酒精的饮料。而食物中的糖分,像麦芽糖、葡萄糖等,经过自然界中酵母菌的发酵就会生成酒精。那些含有丰富糖分的野生果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通过自然发酵而产生酒精,也就成了“酒”。此种自然成酒的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专有谈“梨酒”的条目,就是一个例证。
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人们的主要食物也变成了谷物,于是又出现了谷物酒。而在谷物酒的酿造中,因谷物不能直接与酵母菌发生作用而生成酒精,故谷物中的淀粉必须先经过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后再发酵成酒精,即先糖化,后发酵,再酒化的过程。
天长地久,大自然中野果、谷物的自然酒化现象,经过人们的长期观察总结,终于使酿酒逐步变成了人类自觉、有意识的生产行为。
黄陶鬶 龙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