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艺史话(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弈与博

博弈是中国游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蕴含中国文化的精华,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博弈由博和弈两种不同形态的游戏组成。弈指围棋、象棋等棋类游戏,博泛指以掷采为核心的博戏,以六博为始祖。春秋战国时期,博弈游艺得到迅速发展的机会,围棋更加普及,深入人民日常生活中,所以当时人们在讲其他事物时常用围棋作比喻,出现诸如“举棋不定”“专心致志”等成语。

围棋,又叫弈。汉代扬雄在《方言》中说:“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汉许慎《说文》解释道:“弈,围棋也。”“弈”字最早出现在《论语》和《左传》中。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说:与其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还不如玩玩六博,下下围棋。因为这些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西汉刘安《淮南子》中也说:“以弋猎博弈之日,诵诗、读书,闻识必博矣。”他不赞成玩“博弈”,认为用打猎下棋的时间来读书,可以增长见闻和知识。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代,“博弈”并称,“弈”是围棋的专用书面语。战国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围棋高手,名叫秋,因为围棋下得好,被人称为“弈秋”。《孟子·告子上》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当时已经有围棋的教学活动。早期的围棋理论也产生于这一时期,战国稷下学派尹文在《尹文子》中说,围棋是一种锻炼智力的游戏,规则是“进退取与,攻劫放舍”,包含了后世围棋通用的术语。这说明围棋已经达到较高的游艺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还非常盛行一种游戏,名叫“六博”,简称“博”,是后世博戏的鼻祖。博戏是指各种借助骰子以赌输赢的游戏,博戏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给人们带来刺激和惊奇,人们无法预料骰子投掷的结果,这种刺激可以带来愉悦感。在中国古代,博戏繁衍生息,蔚为大观,产生出六博、塞戏、樗蒲、双陆、打马、彩选、宣和牌、叶子戏、纸牌、麻将等十几种游艺种类,在古代游艺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六博至迟在商朝末年已经出现。《史记·殷本纪》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殷王武乙曾做木偶人,称它是“天神”,与它玩六博。“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穆天子传》中说:周穆王满是个六博迷,他与神仙井公下了三天的六博,结果都输了。到春秋战国时期,六博已成为宫廷和民间热衷从事的游艺活动之一。孟子认为,当时有五种不孝的行为,其中之一就是“博弈好饮酒”。

东汉六博俑,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六博的“博”字,也可写作“簙”。《说文解字》说:“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从竹,博声。”意思是说,六博是一种在棋盘上玩的游戏,六博的棋盘叫“局”,有六枚箸和十二枚棋子,“箸”的本义是筷子,博戏中“箸”与后世骰子的作用相同。六博行棋需要先投箸,六枚箸投掷,按箸上的点数决定下棋步数。因为双方各有六枚棋子,所以名叫“六博”。

汉代彩绘陶六博棋盘和骨质棋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六博的产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展影响深远,开启了中国几千年博戏的先河。博戏是一种特殊的游艺活动,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呈现正反两方面的面貌,既是雅致的游戏,又是赢人钱财的赌博。博戏与赌博紧密相关,赌博一词虽然到隋唐时才出现,但却起源于六博。《说文解字》说:“赌,博簺也。从贝,者声。”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眼中,博簺就等同于赌博。“博”即六博,“簺”则是一种简化的六博游戏,也称塞或格五。博与簺的区别在于,“博”使用箸,“簺”不使用箸,其他游戏规则相同。

六博和围棋同时盛行秦汉,之后六博开始衰落,而围棋一直流传至今,其原因在于六博主要靠掷箸来行棋,靠运气侥幸取胜,六博的赌博化遭到许多哲人的抨击,认为博戏远不及围棋蕴含哲理与智慧,充满魅力。魏晋南北朝以后,六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