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欢迎来到这个世界,闺女你辛苦了
天使降临之前
在现代社会,从事很多工作都需要通过学习并考取从业资格才能上岗,偏偏“父母”这个对人类繁衍和发展影响巨大的职位,竟没有任何准入机制,很多父母甚至在一无所知、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实现了零门槛晋级。“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育儿知识的空白和教养能力的欠缺,为日后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许多隐患。我认为,应该对每一对即将迎来新生命的准父母组织考试,考试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即便是成为父母后,大家还需要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以便能自如地应对孩子每个成长阶段,这才是送给我们孩子最宝贵的一份礼物。
婷婷的降生正是这样一个精心准备的结果。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放开后,我和妻子在生二孩这件事情上快速地达成了共识。婷婷有一个哥哥,比她大8岁。实际上,在哥哥出生之前,我和妻子在育儿方面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是严重不足的。对于养育哥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我们彼此都没有强有力的观点去说服对方并解决问题,我和妻子关于孩子教养方式的冲突也不断地凸显,我迫切地意识到需要去正视并改变这个局面,而根本办法唯有学习。我开始涉足最基础的育儿知识和教育理论,包括婴幼儿的护理、儿童心理学等。通过针对性的学习,我意识到在哥哥的教养过程中,我们走了一些弯路。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0—3岁是孩子成长十分重要的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3岁之前接受的教育,养成的品性、习惯、性格、能力,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为人父母,抓住了这个阶段的教育核心,就能为孩子日后成长为人格健全、能力均衡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0—3岁阶段婴幼儿生理特征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时时刻刻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他们的大脑在快速发展,对外界信息异常敏感,接收和处理能力不断增强,肢体控制能力、对颜色和声音的辨别能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空间秩序感受能力等各种能力快速提升。错过了他们在这个阶段发出的每个微小信号,都有可能错过他们能力建立及发展的关键点。
印度狼孩卡玛拉1920年被人从狼窝中发现时已经8岁,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她无论是脾气、秉性还是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她不会直立行走,只会爬;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每到午夜号叫,完全不会发人声;只吃生肉,而且不会用手去拿,必须扔在地上用嘴叼起来吃。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想要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2年多才学会站立,6年多学会走几步路,4年才学会6个单词,直到1929年她死时(17岁),智力、能力才达到两三岁孩子的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走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当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里找到他时,他已远离人类,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习惯甚至包括日语都忘记了。可是他获救后,人们只用了82天的时间进行训练,就使他恢复了人的习惯,适应了人类的生活,一年后还结了婚。
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人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它对于儿童智力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若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相关的学习就得花几倍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永远无法弥补。
另外,婴儿的社会性也是常常被忽视的重要方面。许多人认为,婴儿出生时就是一片空白,像一张白纸,由父母去描绘和涂画。其实,这样的想法既不遵循规律,也不符合现实。人类从诞生伊始,并非一张白纸。人类是伴随着强烈的社会属性诞生的,人类的社会性与生俱来,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社会性是生物集体生活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它使社会内部个体的生存能力大大超过脱离社会后个体的生存能力。它主要表现为:利他性、依赖性、协作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比如婴儿出生时的啼哭,其实也是其社会性在身体进化过程中进行的表达,这种哭声提醒群体中的雌性伙伴关注,为他的生存提供保护、喂食等帮助。
人的社会性主要是在社会关系中塑造的,婴儿的社会性也不例外。对婴儿社会性的认识和关注,可以纠正许多不当的育儿行为,指导我们去做更多有利于婴儿社会性发展的事情。比如许多父母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伙伴的位置,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大人与婴儿在生理结构和认知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父母把自己作为孩子的伙伴并不利于孩子心理发展和能力构建。婴儿安全感建立后,最需要的其实是同龄的同伴,让他们与同伴交往有着其与成人交往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首先,婴儿与同伴交往可以更快地提高其交往技能,相似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更有利于他们进行交流和探索,更有利于他们互相启发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不同场景和机会的练习和调整,发展认知、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婴儿很早就能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做出反应,他们表现出更喜欢同龄的伙伴,这是他们社会交往的最初形式,也是社会性行为的开端。2个月的时候他们可以注视同伴,3—6个月的婴儿就能够相互触摸和观望,6—8个月的婴儿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巧妙地和伙伴交流。用拉脚趾、摸对方,甚至以“咿呀”的交谈这些独特的语言去和同龄的小伙伴交流,能达成某种可爱的共识。因此,尽可能早地为婴儿创造积极健康的同伴环境,让孩子在尽可能丰富的社会关系中成长,促进其社会性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婴儿早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其次,在孩子教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父亲的责任和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观念里,父亲负责赚钱养家,将自己放在物质提供者这样的角色,很少甚至不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而母亲作为家庭育儿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育儿工作,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在许多家庭里,孩子0—3岁这个阶段,父亲的角色是严重缺位的,许多父亲不仅缺乏养育孩子的基本知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少得可怜。
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个性养成和行为塑造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父亲深度参与育儿的家庭,孩子的智力发育具有明显优势,人格发展、性别角色建立、独立和创新精神培养、逻辑思维的养成等都较父亲缺席的孩子表现得更突出。父亲在孩子社会性的形成、人际关系发展上更是有着母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父亲深度参与育儿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自信,因为他在父亲那里得到了更多的精神力量和支持。因此,父亲承担起育儿责任,主动学习并实践育儿科学教养知识,不仅是对家庭、对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更是对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人父母,总想为孩子在自己的能力所及范围之内做得更多一些。其实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过多的或者不恰当的干预都会适得其反。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当我们为3岁的孩子能够熟读《唐诗三百首》而暗自庆幸,为他们3岁就能掌握加减法而沾沾自喜时,我们从未有过思考和质疑,我们是否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我们的育儿行为是否需要做这么多的加法?我们的育人目标是什么?是让孩子先成人还是成才?我恰恰认为,育儿的正确方向比那些暂时取得的成绩更为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孩子具备完整的社会性人格,孩子具备获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才是最为关键的。只有养育的方向对了,给孩子的品德打下宽厚踏实的根基,为孩子的品格养出正直善良的树干,继而开出勇敢高尚的花朵并结果,才最终让孩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做好了养育知识的充分准备和心理调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有能力通过“考试”,拿到为人父母的“上岗证”。
我能够胸有成竹、满怀欣喜地迎接婷婷的到来了。
拥抱这个美丽新世界!
每个孩子的降临,都是一个奇迹,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如果说哥哥的出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母亲和妻子的伟大,那么婷婷的出生,让我更多地体会到孩子的不易。你知道这个漫长孕育的过程,我们的孩子都经历了什么吗?
第一次看到B超单上的小家伙,一个小小的黑点悬浮在子宫当中,如同一个星球置身于浩瀚的宇宙,四周充满着水,她孤独而静默。这个小星球每天都在努力生长,逐渐长出大脑、内脏、五官、骨骼、肌肉、四肢,有了人的模样,最终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胎儿。原先那个广袤的星系,因她的长大也渐渐地变得拥挤起来。从一个黑点直到他们出生看到世界的第一道光,这个过程要经历漫长的9个多月。在婴儿出生之前,我们还称他们为“胎儿”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学会很多本领,比如伸手、踢腿、练体操、做鬼脸。正常情况下,出生前的一个月,他们转为向下的姿势,头部朝下慢慢地沉入妈妈的盆腔之内,这个过程称为“胎儿入盆”。胎儿顺利入盆意味着孩子已经努力调整好“冲刺”的姿势,为早日看到这个世界做好准备了。
小家伙出生的过程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用历尽艰险来形容也不为过。从阵痛开始到成功分娩,这个过程通常要持续十多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后,小家伙用响亮的啼哭,向这个新的世界打招呼,也宣告了这场苦战的胜利。
第一眼看到婷婷,我真要为她的勇敢无畏喝彩,好想与她来一次庆祝胜利的击掌。在我眼前,这个刚经历了一场苦战的小人儿,眼睛微睁,小脸通红,眉头紧皱。来不及好好地看看这个光芒万丈的美丽新世界,她就倒头陷入了长长的睡眠之中。在出生后的一个月里,她都维持着这样的状态,一天需要睡12个小时以上。我知道,这小家伙太累了,这个时候的她最需要的不是我们过多的关注,她最需要的是休息,需要一场又一场长长的睡眠来补充她过度的消耗。她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这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又千万别做什么?
“人类在响亮的啼哭中降生,在众人的哭泣中离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描述了人类出生时的生理现象,后半句则道出了人类最后的社会处境。虽然有许多小动物,比如羊出生时也会发出类似的“咩咩”声,但它们的声音都较为微弱,与人类的啼哭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它们能很快就独立站起来甚至奔跑,拥有生存的基本能力。其实在远古时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婴儿响亮的哭声并不全然是一件好事,哭声一方面可以提醒同类加以照顾,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其他天敌动物的注意,有招致攻击的潜在危险。然而,经过弱肉强食、自然选择,人类非但没消失,反而进化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族群。这充分证明,人类从来不是靠体力的强大而存活下来的,在进化的道路上,人类发展出非常完善的大脑和神经感觉系统,对外界的变化有着非常灵敏的反应,快速地发展了运动能力等其他生存能力,最终站到了进化链的顶端。人类最终是靠脑力、靠智慧生存下来的。
婴儿出生时的啼哭是由于呼吸功能的改变而引起的。胎儿在子宫时没有自主呼吸,离开母体后,胸腔打开,外部的氧气进入肺泡,肺开始正常运转,吸收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当婴儿呼出的二氧化碳通过喉咙,气体会影响喉肌的致密声带而引发振动,这种振动即为我们所听到的哭声。婴儿出生时的哭声响亮有力,说明婴儿的身体器官开始正常工作,健康状况良好。这一声啼哭意义重大,象征着婴儿离开母体,开始了生理上的第一次独立。
这种独立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必需的。经历了出生大战后的婷婷正处于最脆弱的时候,这时的她被巨大恐惧和不安紧紧地包裹,这种可怕的感觉远远超过她面对这个新世界的兴奋和好奇。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新生儿的身体和生理状态:从充满羊水的子宫来到漂浮着空气的现实世界,不亚于我们来到另外一个星球,呼吸、重力都差异巨大。这个时候的他们,重新成为子宫中那个小黑点,成为那个孤独的漂浮星球,那么弱小无助,仿佛任何一个细微的力量都有可能把他们撞向另外一个未知的世界。
充分理解了他们现在的处境,我们就能选择正确的方式:应该给新生儿一个尽量简单、变量小的环境。比如,婴儿房的布置应该简洁,看护的人应该少而相对固定,变化越小他们就会感觉越安全,他们感觉越安全就能越快速地适应环境,心理状态就会越稳定,对之后专注力的养成就越有利。这个时期,父母应该尽量避免带婴儿外出,包括出门游泳以及非必要医院检查,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新生命都是在许多亲朋好友的关心和期待下到来的,在我国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之下,亲朋好友自然少不了要前来探望拜访。为了尽可能为宝宝营造一个安静简单的环境,这时应该要委婉地拒绝,相信只要耐心解释,大家都能够理解并继续给予真诚的祝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宝宝出生后选择专业规范的月子中心或者聘请有经验的月嫂,这样可以有更专业的育儿指导,陪宝宝安稳地度过这个阶段。为了建立婴儿的安全感,可以在婴儿四肢末端和头部这些神经末梢分布密集的地方用布或者枕头之类的物品支撑,让他感觉有支撑的力量,感觉到安全和舒适。
母亲是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母婴之间的依恋是其他情感依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只有妈妈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他们才能勇敢自信地向外探索世界,否则他们就不肯离开妈妈,总是黏在妈妈身边寻求最初的安全感。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妈妈应该作为孩子的第一和最主要的教养人,如果因工作需要不得不选择其他的辅助照护人,也请在孩子6个月前不要频繁地更换照护人。到6个月后可按照孩子的需求变化和适应情况,逐渐让其接触较为复杂的环境,进一步丰富他的感官体验。现实生活中,如果妈妈是职业女性,产假后须回归职场,孩子每天都必须与妈妈暂时分离,那么也要将对孩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在分离时,不管孩子如何哭闹,也不能偷偷离开,你应该告诉孩子你需要去上班,大概什么时候回来,然后拥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去面对分离,并且认识到这样的分离是暂时的,妈妈还会回来。平时对于孩子的情感需求要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对宝宝探索新事物或者掌握新动作要给予肯定的反馈,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爸爸和你确认过眼神
出生后的婷婷每天都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脸变得白净起来,五官愈发地清晰,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婴儿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婷婷看到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吗?看着这个一脸好奇的小家伙,我常常会陷入类似的沉思,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她的世界。
刚出生时,小家伙的眼睛漫无目的地转动;数天后,她的眼睛会固定地看一个方向,让人误以为她在专心地看某个地方,其实只是她眼神恰好停留在那儿而已。新生儿的视力很弱,有微弱的光感,可以朦胧地感受到光线、形状以及动作,但是他们还没有建立颜色的概念,视觉神经只对反差巨大的黑、白比较敏感。
满月时,可以开始用黑白卡反复进行视觉刺激,训练孩子的视觉辨析能力。
2—3个月大时,他们会试着用眼睛聚焦物体并用目光追寻物体,这时可以用卡片在他们面前移动,练习他们的追视;还可以把房间的窗帘拉上,使室内的光线变暗,然后开灯1分钟,关灯1分钟,交替开关三次,让他们感受光线明暗的变化。这样的练习,每天两次,每次三四分钟,不可以长时间地训练,避免引起他们的视觉疲劳。当他们慢慢能够分辨各种颜色时,我们可以把一些颜色鲜艳的小玩偶放在他们的婴儿床上方,刚开始颜色不能过多,然后逐渐增加,刺激她对颜色的感受。
4—6个月,当他们尝试用手去抓握她所看到的物体时,我们用一些能够发出声音、颜色鲜艳的玩具在他们眼前移动,让他们主动去抓握,进行手眼协调的能力培养。
6—8个月,他们的视力可以分辨出爸爸妈妈的脸了,就是我们常说的他们会认人了。他们经常会把脸当作一个研究对象认真地盯着观察,看到熟悉的脸就会开心兴奋起来。这时候可以和他们多进行眼神的接触和交流。
8—12个月,他们能观察到更具体细微的物体,比如可以看到脸上五官的细节,可以引导他们去抚摸脸和鼻子等。
在2—5岁期间,孩子眼睛的辨析能力会逐渐增强并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但是仍不稳定,必须到5岁以上他们的视力才会趋于稳定。因此,0—3岁婴幼儿的视觉训练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
对孩子而言,他们得到这个世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通过眼睛。眼睛是他们观察世界最重要的窗口,也是他们感受世界完成心灵构建最重要的帮手。婴儿对移动和变化的事物特别敏感,有时候盯着明暗交错的地方看得出神;喜欢追踪摆动着的玩具。等到1岁多能走了以后,他们需要到处走走,了解这个世界。孩子开始对颜色敏感,可以多给孩子准备一些颜色鲜艳的玩具或者图片,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也可以多带孩子到处看看,了解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看看山川河流。这些图像的输入能够不断地刺激视觉神经的发育,形成图像记忆存储在他们的大脑里,形成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初直观认识。作为父母,你会想把这个世界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所以花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吧,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东西。
对于0—3岁的婴幼儿而言,他们的视觉能力迅猛发展,对他们的视觉训练可以根据不同的发育特点分阶段实施,从最简单的颜色色卡,然后过渡到不同的形状、状态的物体。在视觉神经发育的过程中,与他们进行充分的视觉交流和互动也非常重要。一般认为,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之一便是眼神淡漠,从不与他人对视和进行眼神交流,他们从拒绝眼神交流开始关闭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比如一个对你撒谎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眼神躲闪,不敢与你对视。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眼神的交流非常重要,一旦失去了眼神上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被判断为处于非正常的状态。
和婷婷最初的交流,我是从温柔的眼神沟通开始的。每天,当婷婷醒来时,我都要抽出时间抱抱她,让她经常看到我的脸,注视和观察我的脸;我轻轻地呼唤着她的乳名,以平和的语调与她对话。只要全身心地投入,你就会发现这一刻真的非常美妙,仿佛所有的时间都为你俩静止了。当我用微笑的眼神传递我对她的爱时,她的回应也是及时且充分的。就这样,我们父女通过确认彼此的眼神,初步建立起心灵上的联系。当你的陪伴越投入,这种联系就会越密切,似乎我们从眼神里就读懂了彼此的内心,感受到对方的善意和爱。这种无声的交流,恰恰是最能触动心灵的。通过父女俩的第一次默契配合,完成了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这种神奇美妙的体验,相信每个用心陪伴的父母都能感受得到。
小脑瓜需要大能量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新生儿时期是人类一生中大脑所消耗能量占人体总消耗量最大的时期。刚出生时,与其他时期相比,婴儿的头部占身体的比例最大,身体的能量主要供给了大脑,从而延长了其他身体器官的生长发育期。因此,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度过婴儿期。
刚出生时的宝宝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出生后大脑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大脑的构造发生急剧变化,脑细胞的体积及数量开始增大增多。比如由神经细胞连接的突触开始形成,突触在婴儿出生后3个月的时候数量达到高峰,同时灰质脂肪沉积完成,6个月DNA含量停止增加,到12个月,其少突神经胶质细胞达到成人的70%。
我们知道,神经元表面积的60%—80%被突触占领;神经元如果没有突触作为连接,就失去传递信息的媒介;突触数量越多,对信息的敏感性就越强。婴儿在出生时突触的数量只有50万亿个,到出生后3个月时达到高峰,大概是在10000万亿个,是3岁时的10倍。人类大脑在婴幼儿中期阶段能量需求达到最大,而大脑中连接神经元的突触数量也在这个时期达到最大值,说明这个时期大脑消耗的能量可能都用来生长突触了。
另外,神经纤维的髓鞘可以使神经元准确传递信息,且速度非常快,分工明确,效率也更高。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神经纤维髓鞘形成非常少,神经纤维也非常短、非常少。直到孩子3—4周岁的时候,才完成神经纤维髓鞘化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4—5岁时,孩子的身体生长进入非常缓慢的时期,因为绝大部分的能量都供给大脑的生长发育了。
我们会欣喜地发现,从出生到婴儿期,婴儿的听觉、视觉、空间能力、逻辑能力等许多新的认知能力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就发展起来了,这都要归功于这个时期婴儿大脑的构造和神经纤维的快速发展。随着我们加深了对婴儿大脑发育的认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婴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过多地强调为婴儿补充身体发育所需的营养,而忽略了婴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母乳喂养知识的普及,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母乳是宝宝出生数月内纯天然的、最好的、最合适的、最安全的食物,它基本上涵盖了婴儿这个时期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元素。研究表明,母乳中含有2000多种营养元素,包括可以增进免疫力的物质,如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双歧因子等。其中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预防和保护宝宝免于病毒感染,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对刚出生的宝宝建立自身抵抗力非常重要。母乳作为一种天然食品,各营养元素的比例适当,易消化吸收。母乳中的蛋白质以乳清蛋白为主,其中的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及乳糖都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需要的物质。
同时,母乳是一种非常神奇的食物,它不仅含有多种成分,而且这些成分每时每刻都是在变化的,包括各期/各次的成分、分泌量,甚至每一滴的成分都是有所不同的。母乳营养成分的构成也非常合理,白蛋白多而酪蛋白比较少,在宝宝的胃内形成的凝块小,利于宝宝消化吸收;母乳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颗粒小,钙磷比例适宜,乳糖含量多,富含微量元素如锌、铜、碘、铁等,还有消化酶、淀粉酶、乳脂酶等,都有助于宝宝的消化吸收。总而言之,科学的母乳喂养,是完全能够满足宝宝出生后6个月内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要的。
即便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家长们也不必过分焦虑,随着食品科学的快速发展,目前市场上各大正规品牌的配方奶粉也能满足婴儿的发育营养需求。当我们解决了宝宝的口粮问题后,下一步就迫切需要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处于大脑发育高速期的婴儿接受的信息输入越多,通过接受的刺激和训练而积累的经验越多,那他今后的智力发育就会越顺利。婴儿的早期教育应该与其大脑的高速发育同步,从一出生就开始进行,若错过了这个时期,极有可能意味着错过了一生中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Tip:促进婴儿大脑发育的八种营养素
01 脂肪 脂肪是构成脑组织的极其重要的营养物质,在大脑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02 蛋白质 蛋白质是脑从事复杂智力活动的基本物质。
03 维生素A 维生素A可以促进脑的发育,缺少维生素A可致智力低下。
04 钙 充足的钙质可使大脑持续工作。
05 糖 糖是大脑活动能量的来源,具有刺激大脑的活动能力的作用。
06 维生素B族 维生素B族可预防精神障碍。
07 维生素E 维生素E具有保护细胞膜的作用,还能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
08 维生素C 充足的维生素C可使脑功能敏锐。
爱,永不止息
婷婷到来之前,我们和大宝认真地就是否要增加一个新的家庭成员而交谈过,征求他的意见,在他同意后才最终做出了决定。尽管如此,一个小生命的来临,对大宝心理上的影响还是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面对着一个仿佛从天而降的妹妹,他最初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很快就被妹妹不停的哭闹消磨掉了,他开始觉得妹妹是个大麻烦:妹妹与他无法正常交流,不能陪他玩耍,她离不开父母半步,她时刻都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她有更多的时间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总之,她似乎抢走了父母原先对他“完整的爱”。他甚至认为,我们对他的关注突然变少了,是不是因为妹妹的到来我们已经不爱他了。大宝情绪是失落的,对妹妹的情感是抗拒的,他无法接受这个新成员。
现在回过头来看,面对一个新生儿,就算是有经验的父母也是手忙脚乱的,而妹妹到来时大宝才8岁,他根本还没有具备处理这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我们不能对他的压力熟视无睹,只有站在他的立场上感受才能理解他的行为。大宝当时无法接受因妹妹的到来给他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剧变,并产生了情绪问题。这是每个二孩家庭都要经历的特别困难的阶段,也是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首先,这是大宝非常正常的情感反应,只有全部接受他的情绪,只有充分接纳他的状态,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找到问题的根本和解决之道。
只有毫无保留、不计较条件的爱,才能产生充分和绝对的信任。这样的爱,我愿意称为如同信仰一般的爱,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这样一种爱。在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兄弟姐妹之间播撒这种爱的种子,营造爱的氛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好在,通过坚持,我们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前进。
父母之爱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到来或者任何事情的发生而改变,它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不会干涸,不会止息,不会消散。这是我们必须根植于家庭里的共识,让每个家庭成员坚信不疑。行动就是最好的老师,言传与身教同样重要,甚至身教有时会比言传有更直观的效果。孩子总是不断地在父母身上学习和发现自己将来的影子。
爱不仅仅是抽象的本能,也包括了各种表达爱的行为能力。爱的能力也需要学习。其实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宝出现任何的情绪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父母的行为导致的,在妹妹出生后,他从家庭关注的焦点转为边缘的角色,这个改变令他产生了不安和焦虑的情绪,他对妹妹的到来由原来的期待变成了抗拒。首先,我们对大宝的任何举动和情绪都保持完全接纳和认同的态度。我们调整了与大宝沟通交流的方式,令大宝能充分感受到我们的关注,感受到他在家庭的地位和我们对他的关心、爱护并不会因为妹妹的到来而发生改变。很多二孩家庭,在处理大宝的情绪问题时,往往过于急躁,总想通过一系列快速操作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家长们不妨多站在大宝的角度上看待这个事情,大人们在面对外界事物重大的变化时也不免会产生许多负面的情绪问题,如焦虑不安、伤心失望等。我们又怎么能苛求孩子保持冷静平和?这时家长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严厉斥责,或命令式地要求他服从于我们的想法和意志,而是应坚定温和地与他站在一起,共同面对这些改变。
为了缓解和解决大宝的情绪问题,我们共同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让他直接参与妹妹的照护。我们要有充分的耐心,等待他完成自我的情绪调整,并帮助他逐步建立哥哥的角色,让他从原先觉得被冷落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进入一个新的角色和新的阶段。这是让他能很快平复情绪,并能接受我们的补救行为的关键。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大宝角色的转变,让他在照顾妹妹的过程中,培养主人翁的意识,并成为这段关系的主动参与者。这个过程要充分尊重他的感受,给予他自主权,倾听他的意见和心声,让他在照护妹妹的过程中,约束自律,树立榜样的意识,建立和完成自己的目标任务。当他在照顾妹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们适时地给予建议和帮助,令他能够顺利地完成照顾妹妹的任务,并从中得到成就感,从而真正完成角色的转变:有了妹妹的他,不仅仅只是爱的接受者,更可以成为爱的施予者。在我们照顾妹妹的过程中,也尽可能地邀请他参与,希望得到他的帮忙,哪怕是帮我们递一条为妹妹擦脸的毛巾或是一个喝水的水杯,这让他明白他的帮助对我们和妹妹都很重要,并且告诉他,在他像妹妹这般小的时候,我们也是这样照顾他的,他一直是在我们爱的包围下长大,而我们也将一如既往继续爱他、保护他。父母之爱,兄妹之爱,便是这样一个互相给予回馈、循环不息的过程。
当大宝和二宝产生不愉快时,我们更多地站在大宝的角度去考虑和分析问题,在尊重大宝感受的前提下,去解决他与妹妹之间的分歧,帮助他在与妹妹的关系上建立引导者的角色。比如妹妹撒娇哭闹时,我们都会求助于哥哥,让哥哥去处理,并告诉他:我们相信他一定可以完成好安抚妹妹的任务。这样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妥善地解决了两人的矛盾和争端,在责任感的驱动下,大宝也很快地成长了,适应了角色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大宝在这过程中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我们的态度,即便是妹妹出生了,我们对他的爱也没有发生丝毫改变,我们始终站在他身后,和他一起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有了这种无条件的爱和信任后,他开始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了解决情绪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达到了自我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对妹妹产生了更多的友爱,主动地学习去照顾妹妹、保护妹妹。渐渐地,大宝恢复了原先乐观开朗的状态,在学校里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自理能力也不断增强,生活上完全不用我们操心。与妹妹的相处上,大宝每天都有所进步,主动地帮助我们照顾妹妹,解决妹妹遇到的各种问题,每天负责接送妹妹上学放学,陪伴她吃饭,成为妹妹的又一个依靠。看到哥哥和妹妹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相处得越来越和谐,我们十分欣慰,也更坚信了自己的选择和做法是正确的。
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通过教养的实践,我也逐渐明白,一切教养育儿方式成功的前提和根源就是信任,一定要充分地信任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具有向环境学习和领悟的能力,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和革新的能力。一对合格的父母能做的无非是为他们营造学习的环境和宽松的氛围,允许他们探索,允许他们犯错。另外,就是要坚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相信,爱才是教育中唯一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