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1日 格力的对手是自己
——《行棋无悔》,2006年12月
超越别人很容易,超越自己却很难。几十年来,格力始终以超越自我为目标,每年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巨额经费,而且摒弃了传统的“按销售收入的百分之几”进行计算的模式,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分配。不计成本的投入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格力成为国内首家已授权发明专利过万的家电企业。
在技术研发方面,格力有一种非常执拗的精神——“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为什么我就不能比别人好呢?”1赫兹变频技术的成功掌握与全面应用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日本变频空调可以实现8赫兹低频运行,而国内空调依靠技术引入只能实现10赫兹低频运行的年代,格力通过技术创新,使压缩机低频稳定运行最低可达到1赫兹,不仅超越了日本企业,更实现了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格力这种“和自己竞争”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领域,还体现在产品管理方面。在产品设计标准方面,格力制定了比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更高的企业标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产品的返修率,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可。例如,曾有一家美国企业订购了4万台格力空调,最终发现只有4台空调有问题,不良产品率只有1/10000,这令该企业惊讶不已。再如,胡锦涛总书记到非洲访问,当地人夸赞格力空调做得好,就是有一点“不好”:噪音太小,下班的时候总是忘记关空调。
企业要有挑战精神,不仅要挑战同行业的领先企业,更要挑战自我,追求卓越,整合企业所有能用的资源,为中国制造的崛起而努力,不断向行业上游迈进,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02月2日 敢于刀刃向内
——“2019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高峰论坛,2019年12月
2019年,《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文章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
受此引导,董明珠也在企业内部推出了为期半年的“挑刺行动”,鼓励各部门相互进行质量监督。董明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挑战自己,敢于挑战自己是最大的魄力。只有跟自己过不去,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董明珠的领导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贯穿格力发展的全过程。正是凭借这种敢于刀刃向内、自我挑战的精神与勇气,格力才能成为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
刀刃向内需要莫大的勇气,但它可以揭示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剔除“腐肌”,让企业、组织保持健康发展。因此,企业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革除内部弊病,才能重获新生,迈进新的发展阶段。
02月4日 做99分,而不是60分
——《思客讲堂》董明珠演讲,2017年6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总与“劣质”“低价”等词绑定在一起,这一方面是因为早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企业过度追求利益,制假造假,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逐渐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与中国产品在世界上的形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董明珠在人大代表的议案中提出严惩制假造假、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与行为。
董明珠对外严格,对内更加严格。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董明珠始终将“消费者满意”作为发展目标。但想要让消费者满意绝非易事。在董明珠看来,让消费者满意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打击伪劣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诉求。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格力对零部件采购、生产线进行严格管理,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质量意识,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并建立了一套超越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严格执行各种质量管理规范,最终以超高的产品品质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与认可。
从2011年开始,在国内家电行业顾客满意度、忠诚度调查方面,格力多年保持第一。2018年,格力凭借“完美质量”管理模式获得“中国质量奖”,这是中国质量界的最高荣誉,成为格力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产品质量的最好回报。
制造企业要立足于消费者需求,不仅要做“正品”,而且要做“精品”。
02月5日 企业发展必须要有精神
——2018年度格力干部会议,2018年2月
在2018年度格力干部会议上,董明珠从销售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创新能力方面对格力电器的发展战略做了重要阐述。
首先,在销售管理方面,董明珠提出了三点要求,即质量好、服务好、技术先进。同时,她计划全面改革销售管理。未来五年,格力的产品研发重点将转向智能装备领域,坚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为标准,通过自主创新在智能装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将智能装备推向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其次,在质量管理方面,格力设置质量标准有两个原则,一是格力的标准要比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更严格,二是格力的质量标准要根据消费者需求设定并调整。董明珠非常关注质量问题,认为质量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命,而且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再次,在成本管理方面,董明珠为格力规划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多元化。技术研究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而这只能依靠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最后,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董明珠非常注重创新,强调创新要为企业服务,更要为社会服务,通过格力的创新平台、创新机制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格力就是依靠自己培养的创新人才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成为民族品牌。
企业精神指的是企业员工所具备的共同的态度、思想境界与理想追求,其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等。一家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企业精神,并且要在员工群体中形成共识,进而指导企业发展。
02月7日 达到让消费者满意的标准
——2019博鳌新浪财经之夜,2019年3月
随着商品种类与数量供过于求,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满意度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有些制造企业认为,只要达到国家标准即可。但其实,国家标准是对制造企业的最低要求。随着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只达到国家标准已经无法令消费者满意。正如董明珠所说:“一个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就是因为你提供的东西给别人的生活质量带来提高,这样才可能有市场需求。现在的消费者需求已经发生变化,如果还是做跟随型的产品,就没有市场了,所以一定要为消费者需求着想,并且要以品质为先。”
高品质意味着高标准,格力始终以“让消费者满意”为标准,而要达到这一标准要比达到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难得多。无论国家标准还是国际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有具体的数字要求,而“让消费者满意”这个标准没有明确的指标,只能不断试验、调整,根据消费者反馈再试验、再调整。而追求高标准的结果就是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格力空调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超过了20%,足以说明获得消费者认同的重要性。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不要满足现有的标准,要勇敢地超越各种标准,引领整个行业发展。
02月13日 只打质量战
——《行棋无悔》,2006年12月
“不打价格战”,是坚持,也是底线。
1996年,我国华东地区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经历了40多天的梅雨期,空调市场销量惨淡,价格战愈演愈烈,牵涉的品牌越来越多。在此期间,格力很多经销商都要求降价,董明珠却始终不为所动。董明珠认为:“价格太低,专卖店为省钱,难免牺牲安装维修,给用户提供劣质产品。我认为,在难以保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地方,格力宁愿让出市场。”对于董明珠的这个理由,很多经销商并不接受,格力面临的降价压力越来越大。由于格力坚持“让市场不让利”,最终被竞争对手侵占了大部分市场。
那一年,国内的空调市场狼烟四起,国产品牌之间、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之间奋力厮杀,品牌降价幅度越来越大,各种营销概念层出不穷。最终,一大批厂家因为无力支撑不得不宣布破产倒闭。价格战的结果就是厂商和消费者两败俱伤。企业为了降价销售,必然会利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这种方式不仅会使企业信誉扫地,还会给消费者带来损失。久而久之,国内整个空调行业信誉就会荡然无存。此后数年,中国空调行业就会在价格战的漩涡里挣扎、沉沦、自相残杀。
虽然空调行业每年都会发生价格战,但董明珠认为“‘唯价格论’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对整个行业都是一种致命的伤害”。所以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格力都抵制价格战,只用产品质量说话。
为了促销,价格战已经成为企业常用的武器,但这种武器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持行业良好的生态,企业不要轻易地发起价格战。以产品质量论高低,不是更公平吗?
02月16日 竞争是永恒的
——《莉行观察》吴小莉对话董明珠,2018年3月
2010年3月,格力发起了一个征集令:凡1995年12月31日前购买格力空调并且空调至今仍在正常使用的用户,均可以凭有效证件,成为格力空调“15年品质见证大使”。最终,格力找到了一台使用年限长达19年的空调,而且这台空调运行情况良好。一般来说,空调的使用寿命大约为8年,格力发起征集令寻找使用了15年的空调,已经令人吃惊,没想到最终还发现一台“古董空调”。为什么格力空调可以有如此长的寿命呢?格力工程师认为,这台古董空调之所以能够运行19年,与格力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空调研发与生产有关。
很多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会拓展其他的业务线,寻求多元化发展。但在2016年之前,空调一直是格力的核心业务,研发、生产、销售等所有部门的努力都是为了生产出高品质的空调。虽然格力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董明珠始终心存忧患,认为“规模大绝不意味着领先,如何让企业拥有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制胜法宝”。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品牌、技术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三个要素。
竞争是永远存在的,企业家必须保持忧患意识,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懈怠。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企业家只有保持这种危机意识,警钟长鸣,才能先知先觉,主动创新,规避风险,为企业的长久发展保驾护航。
02月17日 让灰色商业“寸草不生”
——《对话》之“打造中国制造的黄金名片”,2017年3月
2017年,董明珠做客央视《对话》栏目,节目组给出了四个标签,分别是“为自己代言”“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走过的路寸草不生”和“营销女王”。对于这四个标签,董明珠都表示认同,并为自己增加了一个标签“要把爱献给世界”。
对于“走过的路寸草不生”这个标签,董明珠做了一番解释,她认为商业交易里总是存在一些灰色行为,对于企业发展、社会发展都极为不利,企业一定要与其斗争。实际上,在董明珠掌控格力的这些年间,她一直在“斗争”,与有背景的员工“斗”、与上层“斗”,甚至与亲人“斗”。在这些斗争中,董明珠不惧怕、不妥协、不停止。
董明珠的斗争从她做销售工作时就开始了,面对空调行业拖欠货款的问题,董明珠给自己定下第一条商规——先款后货,决不赊账,并警告经销商:“凡拖欠货款的经销商一律停止发货,补足款后先交钱再提货。”一时间,经销商纷纷向朱江洪“告状”,并扬言“有她没我”,董明珠毫不畏惧,并针锋相对,“有我没他”。
在董明珠与经销商的“斗争”中有一个经典案例。河北某经销商拖欠格力200多万元的货款,却依然要求提货,董明珠要求他先付清拖欠的货款再谈。对方将这个事情告到了集团,集团领导劝董明珠可以在客户补完拖欠的货款后,先发货再收钱,遭到了董明珠的严词拒绝。经销商无奈,支付了100万元的提货款,董明珠却将这100万元扣下来弥补欠款,引得客户大怒,领导再次前来说情,董明珠毫不退让,最终客户又支付了50万元要求提货,董明珠扣下25万元弥补欠款,发了25万元的货。不久,这家经销商被查封,董明珠懊悔不已,认为当初应该将50万元都扣下来。在董明珠“不讲人情”的“斗争”下,格力电器的三角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灰色商业对企业、行业有百害而无一利,企业家要敢于与其做斗争,维护企业利益,维护行业公平的行商环境、竞争环境。
02月19日 “忠诚、友善、勤奋、进取”
——《棋行天下》,2000年4月
1994年10月,格力召开了为期三天的订货会。在会议期间,格力准备跳槽的业务员到处游说经销商,吐槽格力内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本该关注营销的订货会火药味十足。当时,格力的内部管理确实比较混乱,而且公司的高层领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产品质量和技术开发上,对此类问题不够重视,因此很多经销商产生了动摇,为格力的前途感到担忧。
仍为业务员的董明珠虽然不满于这些业务员的做法,但苦于没有过硬的理由说服经销商,因此也感到有心无力。大批业务员的出走,无疑对格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经营制度不完善,此前记账十分混乱,关于仓库货物的存放情况等问题主要由业务员把握,业务员离开后,货物的流向也难觅踪迹。此事发生后,格力的管理者也开始意识到企业中层干部队伍建立和稳定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成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02月21日 打造企业内部的向心力
——《棋行天下》,2000年4月
在接管经营部的初期,董明珠曾跟同事讲起自己去日本考察时的见闻。某日本公司的一位高级职员陪了他们一天,夜里将近10点将他们送到宾馆后,坚持先回公司而非直接回家休息,他认为自己今天本该在公司做的工作还没有做,所以必须先回公司完成工作。这件事让董明珠极为震惊,她不由得感叹:日本企业的员工有一种我们缺乏的内在的东西,这不仅仅是勤奋,还包括高度的责任心。日本工厂关于生产线方面的管理,是一种真正的基于人的管理,会不断趋于完美,而且员工会自觉考虑如何解决企业的成本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我们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责任感,如何发展企业、振兴民族?
此外,董明珠还举例:当年冠雄由于亏损严重,发不出工资,员工只能去关口卖香烟;海利艰难的时期,空调堆在仓库里没有销路,员工只能去扎花卖钱。通过这样推心置腹的交谈,经营部的同事也认可了董明珠制定的严格的纪律,格力经营部的精神气象有所转变。正因为董明珠花大力气改善企业管理,格力的向心力才能够越来越强,格力才能一举成为国内空调行业的领军企业。
企业向心力是一只“无形的手”,能够制约、调整和推动企业的整体运营。
02月22日 永远在创业
——《棋行天下》,2000年4月
据董明珠观察,中国的家电企业有一个弊病——喜欢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争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董明珠觉得,这样的做法毫无意义,即使你能够在这个小范围内成为第一,也有可能目光短浅。企业应该把自己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在修炼好内功的同时,将目光尽可能放长远。董明珠觉得,格力的终极目标不应该是夺取全国第一,而应该是追求国际化发展。
1996年10月8日,格力新的空调城落成,占地20余万平方米,以单厂年生产250万台的规模居市场第一。东南亚各个国家都曾是格力的主要市场之一,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格力又将目标转向南美。1997年5月,欧洲企业家协会将第二十二届“国际最佳品牌奖”授予格力,这是22年来中国产品第一次拿下该奖。1999年新年伊始,格力通过了欧盟CE认证,从而获得了在欧盟15个成员国内流通销售的“通行证”,成为国内第一家取得国际市场“金钥匙”的空调生产企业。格力还在巴西设分厂,2001年巴西格力竣工投产,格力真正成为“世界的格力”。
永远像一个创业企业一样,拥有前进的激情和动力。
02月23日 具有迸发力量
——中新经纬独家对话董明珠,2021年6月
近年来,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是碳排放大国,一年的碳排放量达近百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3。对于我国来说,碳减排势在必行。在2020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我国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在碳排放结构中,住宅建筑空调产生的碳排放占比不小。据美国落基山研究所预测,到2100年,仅住宅建筑空调的使用就有可能造成全球气温升高超过0.5℃。为了减少住宅建筑空调的碳排放,全球制冷技术创新大奖赛应运而生。作为空调行业的领军企业,格力携手清华大学组成联合创新团队,斩获大赛最高奖。
在此次比赛中,格力与清华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以“将家用空调的碳排放降低至当前水平的1/5”为目标,开发出集蒸气压缩制冷、光伏直驱、蒸发冷却及通风等技术于一体的格力“零碳源”空调技术,以节约室内制冷的能源消耗,提高室内制冷的舒适度。据全球制冷技术创新大奖赛主办方预测,如果家用空调的碳排放能够降低至目前水平的1/5,到2050年之前就可以减少1000亿吨的碳排放,到2100年就可以减少0.5℃的升温,意义重大。格力之所以能够携手清华大学在此次大赛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其在光伏技术应用方面的丰富积累密不可分。光伏技术是格力应用频率最高的一项“国际领先”技术,凭借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系统,格力创造了零能耗的中央空调。在此次大赛之前,格力还推出过很多节能降耗方案,例如“零碳健康家”“光伏战士之家”等。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积累与沉淀,积累丰富的资源,掌握先进的技术,在遇到重大历史性机遇时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02月26日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行棋无悔》,2006年12月
格力的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由管理带动的。格力管理的直接目的是要保证“精品战略”的实施。格力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筛选分厂、成本管理办公室、外协外购质量管理部、投资证券部等机构,生产和经营的各个层次都是由专门机构负责。
由于意识到战略和机构都需要人,因此,2001年董明珠担任总经理后,加大了管理改革的力度。2001年6月,下发《关于规范二级效益工资的通知》和《关于增设总经理信箱的通知》,在加强对员工考核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中高层干部的监督工作;2001年7月,决定监察部归董事长管理;2001年9月,实行合同制工人和中层干部公开竞选。
管理学教授杰伊·康戈尔曾提出:“组织文化就如同一只鱼缸里的水,尽管水这种物质无色无味,不易被人察觉,但它的化学元素却给鱼缸中的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当员工的个人价值理念与组织价值理念相一致时,他才能在工作中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而组织价值理念最大的表现特征就是组织的文化。因此,要想吸收和留住优秀的人才,而且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就必须要培养和建立一种具有吸引力的组织文化。”
02月27日 创造好环境
——《行棋无悔》,2006年12月
——《中国企业家》专访董明珠,2018年6月
随着90后相继进入而立之年,他们逐渐成为企业的顶梁柱。在格力电器,90后年轻人占比大约为40%,其中很大一部分逐渐担起了重任。在第一批90后进入公司时,董明珠担心他们的抗压能力、受挫能力太差,于是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对90后年轻人实行新的培训计划,专门加强思想教育和体能教育,告诫年轻人要有吃苦精神,要有团队意识,不要以个人为中心。
在董明珠看来,“人的品质是环境造成的,年轻人都是可塑的”,“如果说这一代年轻人有错误,那是上一辈人教错了”。董明珠认为企业要给年轻人创造更好的环境,培养年轻人的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让年轻人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格力电器每年都会进行校招,有很多90后的大学生毕业后就进入了格力。例如,格力的工业自动化团队,起初只有3人,随着进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为50多人的大团队,负责了格力电器很多工业自动化项目。
未来,“年轻人扛大旗”的现象将越来越多,如何将年轻人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让年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潜能,释放出活力与生命力,助推企业发展,关键需要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02月28日 切勿“沙上建塔”
——《莉行观察》吴小莉对话董明珠,2018年3月
董明珠不止一次地强调过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甚至还为此与小米的雷军立了一个赌约。2018年,格力与小米的赌局到期,格力胜出。事后,董明珠非常大方地表示“这场赌约就是个玩笑”。在第十七届中国经济论坛上,董明珠再次提及这场赌约,她表示“格力的胜出是没有悬念的,因为制造业才是未来”。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轻资产、新兴产业备受推崇,实体经济屡屡被看衰的当下,董明珠始终坚持“重资产的制造业才是未来”,国家强调的“经济不能脱实向虚”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所有人都放弃重资产的实体制造业,轻资产的互联网产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就如在沙上建的塔一样,非常容易倾倒。谈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董明珠认为如何选择取决于个人想法。轻资产的互联网企业固然有很多优点,但只有制造业崛起才真正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才有助于“制造强国”建设,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董明珠认为:“如果所有人都去做互联网,整个经济就会混乱。互联网必须要靠实体经济来支撑,才是最完美的组合。”
面对互联网的强势侵袭,董明珠强调实体经济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被互联网经济轻易蛊惑,要坚持走自主创新、技术创新的道路。因为离开了互联网,实体经济虽然生存艰难,但也可以生存下去,但离开了实体经济,互联网经济就很难存活。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制造企业要慎重抉择,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转投互联网的怀抱。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实体制造业才是国家的支柱产业,离开实体经济发展,发展互联网经济无异于“沙上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