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复利:用经济学思维谈爱与亲密关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婚姻不是买卖,也不是合股

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般会遵循某类心智模式。[5]我们从既往的,有时候甚至是其他方面的经验中,搜寻相似的问题和解。借用过来,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甚至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照猫画虎的心理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下意识地遵循或参考经济生活中的心智模式。约瑟夫·熊彼特写道:“看来,人类心理上的理性态度首先是由于经济上的必要性才不得不如此的;就是说,日常经济工作才使我们人类获得理性思想和行为的基础训练——我毫不犹豫地说,所有逻辑俱来自经济决策的模式,或者用我爱用的话说,经济模式是逻辑的母体。”[6]经济生活中的心智模式在我们的脑海中印象最深,因为经济生活和日常利益最直接相关,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倾向于有意识地主动思考,不像在其他情况下常常懒得动脑子。

心智模式不仅影响人们做事的策略,还影响着人们对事情的归因和期望。归因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指人为什么要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提出的解释。伴侣双方的归因模式能决定对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7]

经济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几类心智模式:占有、交易、合股、复利。

在农耕的封建社会,占有是主要的心智模式。因为当时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地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占有土地、牛马。战争也是为了征服和占有。我们在一些较早的文学作品中会读到,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发生了关系,叫他“占有”了她。这正是反映了占有的心智模式。

因此,在农业社会体系中,婚姻双方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的本质是产权制度。这个社会契约并非夫妻双方之间的契约,而是男性与其他男性之间划分女性“所有权”的契约。在这时,女性基本上是被物化了的。女性被当作一个物而被男性占有。婚姻契约相当于是“人—物”之间的财产关系。而它还不仅是“男人—女人”间的“人—物”关系,在本质上是“男人—男人”之间的关系。[8]封建社会里的婚姻是男人们之间的权力结构在女人们身上的映射。

这时的婚姻本质上是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关系,婚姻不是爱情,而是政治。[9]《围城》一针见血地写道:“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是她的哥哥。”[10]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对于骑士或男爵,像对于王公一样,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条件下,爱情怎能对婚姻问题有最后决定权呢?”[11]特殊利益集团中的两家人通过婚姻缔结儿女亲家的安排不仅在历史上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普遍的。[12]

*

到了工业文明和现代商业社会,交易成了最主流的心智模式。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交易。《共产党宣言》里说:“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13]交易的心智模式不仅在经济生活,在政治中也是一样。“美国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政治舞台变成了一个大的商品市场,政治成了一种像经济市场一样的交易市场。”[14]

在西方,直至宗教改革,婚姻都是一件圣事。可到了18世纪晚期,人们开始坚定地主张婚姻法则只是一种习俗,可以变化。[15]女性以年轻、美貌交换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资源,这样的夫妻匹配方式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变得非常普遍。[16]

在交易的心智模式下,婚姻不是爱情,是经济。[17]恩格斯指出:“当父权制和专偶制随着私有财产的分量超过共同财产以及随着对继承权的关切而占了统治地位的时候,结婚便更加依经济上的考虑为转移了。买卖婚姻的形式正在消失,但它的实质却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实现,以致不仅对妇女,而且对男子都规定了价格,而且不是按照他们的个人品质,而是根据他们的财产来规定价格。”[18]婚姻市场这个词在美国用的频次更高一些;[19]国内虽然在报纸上很少见到婚姻市场这个名词,但把婚姻当作市场的心态也是普遍的。[20]

在这种做买卖的心智模式下,人们会低估未来预期收益而更看重现值,所以他们会更看重房子和车。嫁对了房子,好像这笔买卖就赚到手了。至于未来会怎样,大家不会考虑太多,不如房产证上的名字踏实。这时古老的占有的心智模式也一起在作祟。

除了把婚姻当作获取收益的手段,人们也把它作为规避风险的工具,嫁女儿就好像为家庭多买了份保险。陈志武指出:“耶鲁大学罗森茨魏希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对印度的研究中有不少发现。第一,在遇到灾害冲击时能得到女儿夫家的支持,越是有女儿外嫁到很远的家庭,其生存问题就越小,保险效果越明显。第二,女儿越多,就越可以往多个方向远嫁,效果就越好。第三,灾害风险越高的地区,就越会把女儿嫁得很远。第四,有钱家庭就不会把女儿嫁得很远,因为他们的财富可以帮助他们抵御风险。由此,婚姻作为避险工具是非常明显的,且效果显著。”[21]

把婚姻看作交易的心智模式有不少弊病。最大的问题是它和占有式的婚姻一样,把人给物化了。如果把婚姻当作买卖,那么婚姻和卖淫也没有多少本质差别。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就曾经写道:“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妓女的地位和已婚女人的地位是一样的。马罗在《成年人》中说:‘靠卖淫出卖自己的女人和靠婚姻出卖自己的女人,她们之间的唯一差别,是价格的不同和履行契约时间长短的不同。’两种性行为都是服务,前者是终身租给一个男人,后者则有按次数付酬的顾客。前者受一个男性的保护,不许有其他男人侵犯;后者则受所有男人的保护,不许任何一个男人进行排他性的专制。”[22]

如何判别一件事情是道德还是不道德呢?如果回到密尔的不伤害原则[23],对于许多例子并不好解释。比如说卖淫,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各取所需,没有对其他人造成具体的伤害,为什么算不道德呢?有的人会说因为卖淫对婚姻产生了不好的范例效应等,这个解释有些牵强。

不把人当人,或者说把人给物化了,是一切不道德的根源。比如在卖淫这个例子中,正是由于女性被物化了,因此我们认为不道德。是把人当人,还是把人当物,应该是道德上最重要的判定。道德其实就这么一条:把人当人,当作平等的人。再比如自杀。自杀一般来说是不道德的,因为首先物化了自己。[24]

*

商品社会的另一种心智模式是合股。股份公司的起源至今已四百多年,相比交易买卖的心智模式要新一些。在合股的心智模式中,物化不再是主要的问题。但是组成这样一个利益共同体干什么呢?这好比说咱俩一起开个公司吧,但是开公司做什么呀,怎么赚钱呀,团队为什么只有两个人呢,再叫几个不好吗?除了生殖、共同养育子女、种族的绵延这些显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人组成一个共同体,一方有时候可以替另一方做决定。婚姻是自我的延伸。

但是在合股的心智模式下,婚姻还不是爱情,而是合伙。婚姻成了一个合伙企业。举个例子,美国电视剧《纸牌屋》中的主人公夫妻俩之间已经没有爱,甚至没有性,却是一对非常好的合伙人,合伙维持着他俩的婚姻。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不少婚姻只是为了共同抚养孩子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