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而第一
论语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辜译】
孔子说:“不断地学习知识,并时常温习,把这些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实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仰慕你,而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望你,则是件更快乐的事。但是,一个人即使不能被人称道也能够淡然处之,确实是真正睿智高尚的人啊!”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子①)说:“一个人作为孝子和良民,绝不会以下犯上;不会以下犯上的人,也绝不会破坏国家的和平与社会秩序。君子会把精力放在生命之根本的事务上,根本建立了,就有了治国做人的原则智慧。那么,做一个孝子和良民——这些难道不是构成道德高尚生活的基础吗?”
注释
①有子(前518-前458),姓有名若,字子有,鲁国人(今山东肥城市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被尊称为“有子”。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辜译】
孔子说:“满嘴花言巧语,却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绝不是德高望重之人。”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子①)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第一,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不至于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第二,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以诚相待了?第三,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用于实践了?”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继承和传播孔子的孝道思想而闻名。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被后世儒家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辜译】
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时,应严谨认真地处理国家大事,恪守信用,施令及时;节约财政开支,爱护官吏臣僚;在一年当中适宜的时间役使百姓,不至于耽误农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辜译】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应做个孝子,在外面就应做个良民,必须做到言行谨慎,诚实可信,与别人交往时要充满友爱,对于德高望重的人要亲近。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就再以学术为目的将这些东西写出来。”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夏①)说:“一个人应当像喜欢女子的美貌那样去追求他人身上的美德;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能够舍生取义;同朋友交往,能够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尽管人们说他是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但我必须承认他确实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注释
①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长于“文学”,曾为莒父宰。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春秋》等典籍均由他传授下来。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辜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如果不庄重,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所学的知识也不会持久巩固;尽职尽责,要以忠信为第一准则;不和品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不良习惯,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参)说:“通过悼念死者,追忆久远的过去,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情感,并使之趋于深厚。”
(我想起过去的日子,追忆以往的岁月。——《诗篇》第77篇第5节。)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辜译】
有个人(子禽①)问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去求得的呢,还是人家主动来告诉他的?”子贡回答说:“老师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因此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信息。大师获得信息的方式——啊,总是那么与众不同。”
注释
①陈亢(前511-?),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名原亢。齐大夫陈子车弟。郑玄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名列第68位。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没有记载他,所以也有人说他不是孔子的学生。曾做过单父(山东单县南)宰,施德政,颇受好评。其兄死,反对家人殉葬。
②子贡(前520-前446),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善于雄辩和理财,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宰相。曾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后世有人奉之为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辜译】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儿子应该听从父亲的教诲去做事;父亲不在世的时候,儿子应该牢记父亲是如何做事的;父亲去世三年后,儿子仍能终生不改父亲的做事准则,这样的儿子可以称为孝子。”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子)说:“在礼的实践中,顺其自然才是最宝贵的。依据古代君王所奉行的治国之道*,正因为礼本身所具备的这种特征,所以才极其完美。无论大小事情,都遵循了这一原则。但是,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也有些东西的确是不被允许的。在严格遵守礼的过程中,要知道哪些是必须顺其自然而不受制于自然,哪些是受制于自然且不被自然之道所允许的。”
[*理雅各①博士认为,中文“礼”字,也就是我们翻译为“art”的这个字,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另一方面,张伯伦先生在他的作品《日本物语》中写道,日语(汉语和日语属于同源语言)里也没有和“art”真正对应的原生词。
英语“art”,如果我们没有弄错的话,一般用来表达以下几种意思:1.工艺品;2.工艺制作;3.(相对于自然的)人工制造的;4.(相对于自然原理的)工艺原理或制作原理;5.严格的艺术理论,本质、根源。根据英语“art”的最后一个解释,理雅各博士认为上述汉字的意思,是适合于所有事物的“正确的思想”。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而言,我们在这里提到的现代日语中对应“art”而新发明的bijutsu“美术”(“美丽的骗术”),并不是一个很完美的词。在汉语中,对应“工艺品”的正确词语是“文物”;对应“工艺制作”的词语是“艺”。事实上,日语中的Geisha(艺师),字面意思是大师、能手。至于相对“自然”而言的“人工的”art的使用上,哲学家庄子则解释为“天人合一”。
那么,“艺术的本质原理(不是它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同自然原理相对立的),或许可以用汉语中的‘文’来对应‘art',用‘质’来对应‘nature'。”这种解释来自歌德,例如,“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它不是自然天成的。”对应为汉语或日语,即“文之所以谓之文,为非质也。”中国的艺术评论家也把创造性艺术称为“造化之工”,而把模仿性艺术称为“画工”。最后,我们不妨把“人造艺术”或“艺术实施过程”理解为汉语中的“技艺”。]
注释
①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英国近代著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是第一位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欧洲学者。1861-1886年,他花了25年时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第一位获得者。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子)说:“如果在正确的范围内做出承诺,你就能信守诺言。如果经过正确的判断,并在符合礼的情况下保持诚信,你就会远离耻辱。和值得交往的人交朋友,你就能信赖他们。”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辜译】
孔子说:“聪明而高尚的人在饮食方面不会暴饮暴食,在居住方面不会奢求舒适,在工作上勤奋敏捷,在言谈上小心谨慎,并且总是寻找有道德的人为伴,并学习那些人的经验和榜样。通过这种方式,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问道:“虽然贫穷但不会谄媚,虽然富有但不会骄傲,您认为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道:“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这还不如虽然贫穷却能乐于求道,虽然富贵却能喜好礼仪。”子贡说:“我明白了。就是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和玉石一样,不断地切磋和琢磨,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砺才会有所成就吧?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回答:“你总算明白了!现在我可以给你讲《诗经》了,因为我看到你已经明白了如何去弘扬道德。”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辜译】
孔子说:“一个人不要总是关心别人是否理解自己,而应该关心自己是否能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