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逍遥游

内篇

【导读】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是庄子阐述修道方法的主要篇目。“逍遥”即“优游自得”,“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而自由自在地遨游。

“不知其几千里”的北冥之鱼“鲲”,“化而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如此庞然大物的鹏,在“海运”的时候,“去以六月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从北到南,“徙于南冥”。鲲鹏逍遥吗?不逍遥!为什么呢?因为“去以六月息”,“九万里则风斯在下”。

鲲鹏之壮举,在蜩与学鸠看来,“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自我感觉也很逍遥,鲲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与学鸠敢于嘲笑鲲鹏,是因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可能“知其然”。蜩与学鸠是“小知”,鲲鹏是“大知”。什么是“小年”、“大年”?“小年”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大年”是“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小知”、“大知”都是“知”,“小年”、“大年”都是“年”,都是有所倚仗,都是“小大之辩”,都跟“无极之外,复无无极”完全不是一种境界。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的普通人、能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能够“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都属于“犹有所待”的层次。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得道者才能“无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都是“无待”:许由不“越俎代庖”,连叔不“以物为事”,唐尧“窅然丧其天下”,都是因为善于把握“无”的结果,能够“存无守有(陈抟语)”,都是因为善于“无待”。庄子之于惠子的大瓠、大树、宋人的不龟手之药,都是因为善于发现“无用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己、无功、无名,在于摆脱束缚,淡化功名,正如《老子·第七章》所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不顾自身利益反而在众人之中独占鳌头,目的是“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圣人因为能够大公无私,所以能成就自己的大私。因此可见,无己、无功、无名并非忘掉自己、忘掉一切,而是顺其自然,不滞于外物而逍遥无待而已!

第一节 小大齐一,逍遥无待

第一节 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无力

【原文与简注】

北冥(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北方的大海,南冥仿此。北冥是传说中阳光照射不到的大海,在世界最北端,无边无际,水深而黑)有鱼,其名曰鲲(北方大海里的一条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按照《说文》、《字林》等典籍“鹏”是“凤”古字。《说文》说: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发动、奋起、振作)而飞,其翼若垂天(挂在天边或悬挂在天空;垂即陲)之云。

是(这、此)鸟也,海运(海动风起。林希逸,1193~1271,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福清即今属福建,理学家,曰:海运者,海动也……海动必有大风,其水涌沸,自海底而起,声闻数里)则将徙(迁徙、迁移)于南冥(南方的大海)——南冥者,天池(天然的大池)也。

《齐谐》(古时记载奇闻逸事之典籍,宋东阳无疑曾有《齐谐记》七卷,佚)者,志(记载)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拍打)三千里,抟(凭借、借助,传统本作“搏”)扶摇(飙风。《说文》:飙,扶摇风也。回风暴起,从下而上,即盘旋而上的暴风,犹龙卷风)而上者九万里(象征幅员辽阔,路途遥远),去(离开、离去)以六月息(六月的大风,息,气息,即风——因为庄子主张“逍遥”、“齐物”,所以“息”也是“风”,“风”也是“息”,不可把“息”作“休息”、“停息”讲。“去以六月息”即“以六月息”而“去”,凭借“六月息”而“去”)者也。

野马(状如野马的云彩)也,尘埃(土扬在空中叫“尘”,细碎的“尘”叫“埃”)也(成语野马尘埃象征容易消失的事物),生物(形形色色、有生命的东西)之以息(有生命的东西呼和吸所产生的气息)相吹也。天之苍苍(深青色),其正色(常色,本来的颜色)邪(其……邪,强调句式,难道……吗,“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之“其……邪”同此)?其远而无所至极(终极,达到极点)邪?其视下(即“下视”:由高处往下看)也,亦若是(像这样)则已矣(已矣:表达强调语气的字连用,意为停止、结束、完结等,相当于“啦”或“了”)。

且夫(用在句首的发语字,意思是更进一步发表议论,相当于“况且”、“再说”等)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托起、浮起)大舟也无力(没有力气或力量支撑)。覆(遮盖、倾倒)杯水(一杯水,象征很少的水)于坳堂(堂上的低洼处,楚方言“坳堂”即很小的坑)之上,则芥(小草)为之舟(芥舟:小草般的小船,后来指小舟);置杯焉(于此)则胶(粘住),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斯:则、就)在下矣。而后(以后、然后)乃今(而今、方今、如今)培风(乘风、御风),背负(背靠着或对着,象征承和担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又作“夭遏”: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代字“之”在否定句中置动作之前)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去往南方,象征志向远大)。

【串讲·翻译】

《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是从一条鱼变成一只鸟的故事开始的。这条鱼生活在北冥,北冥就是中华民族古人心目中的北溟,传说北溟在世界的最北端,无边无际,水深而黑,连阳光照都射不到。这个地方习惯上被称为北海。北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本来是小鱼的名字,可庄子用来称呼这种巨大的动物,并非随意而为,有其匠心也。这种名字叫鲲的大鱼,是个绝对大的庞然大物,《逍遥游》说:“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大到什么地步?不知道有几千里,真的只能说是“大哉大也”。可这条大得没法再大的鱼摇身一变,从水中上升到了空中,“化而为鸟”,取个名字叫鹏。鹏其实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的“凤”,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的凤凰,因此这只由大鱼变化来的大鸟,自然非同凡响。这只叫鹏的大鸟有多大?跟鲲一样,“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看来“鹏”比“鲲”大,因为“鲲之大”是“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鹏之背”,仅仅一个“鹏之背”就等于“鲲之大”也。鹏真的很大,鹏一旦振作而飞,鹏的两翼就像悬挂在天空在的云彩。

鹏这种大鸟,借助海动风起的时候,随着汹涌的波涛,她要从北冥迁徙南冥了。南冥跟北冥是相对的,北冥叫北溟,南冥自然叫南溟,自然是世界的最南端,无边无际。可庄子轻轻一笔:“南冥者,天池也。”浩瀚无尽的大洋,一下子变成一个天然的大池,大洋跟大池居然被划上了等号。大鹏鸟怎样飞越世界的北南,新奇!神奇!

为了说明这种新奇、神奇、言之不虚,庄子接着就是引经据典,证实自己的言之凿凿、有依有据。庄子引用的经典是专门记载怪异内容的《齐谐》。《齐谐》这样说:大鹏鸟从北冥迁徙南冥,“水击三千里”,凭借着盘旋而上的龙卷风,一下子腾空“上者九万里”。“三千里”、“九万里”,幅员之辽阔,路途之遥远,超越想像,叹为观止。“水击三千里”很大,可跟“上者九万里”一相比,太不成比例,这没关系,因为庄子明白地说:大鹏鸟不过凭借“微不足道”的“六月息”就完成了这个“不知其几万万里”的征程。毋庸置疑,“六月息”就是六月“盘旋而上”的“龙卷风”,就是那种山呼海啸、山摇地动,令人类不寒而栗的极端气候现象。可庄子用一个“息”就把“风”给换掉了:一呼一吸谓之“息”,大得没法再大的飙风,瞬间就化为小得几乎不能再小的“息”。

说到“息”,庄子似乎立即来了精神,笔锋指处,从天而降“野马”一匹和“尘埃”一粒。空中的云彩像“野马”,漂浮的细土如“尘埃”,形形色色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刹那间都从“龙卷风”的喧嚣而进入“生物之以息相吹”的静谧。静谧的结果是,庄子看到了苍苍的天,想到了天地的远,于是产生了疑问:“苍苍”是“天”本来的颜色吗?天地的距离是“无所至极”吗?不过庄子并非希望有人回答,因为答案就在他的大脑里:大鹏鸟从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如此而已。

大鹏鸟从高空看到什么,并非庄子最关心的,庄子最关心的是大鹏鸟怎么能够“展翅飞万里”。庄子最先想到的是“水”与“舟”的关系:水深才能承载大舟,水浅不能承载大舟。庄子这样设想:假使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一片小草就可称为舟了;如果倒扣一个茶杯就必然被粘住了,因为“水浅而舟大也”。同样的道理,“鲲鹏展翅飞万里”,假使如“六月息”的“龙卷风”积累得不够,就无法托起“不知其几千里”的“鹏之背”,所以“鲲鹏飞万里”是因为“六月息”的推动,必须依赖“六月息”。有了“六月息”,鲲鹏才能御风而行,背负青天,畅通无阻,由北冥迁徙南冥。

鲲变之鹏虽然能够“水击三千”、“腾飞九万”,由北冥到南冥,可如果没有海运,没有扶摇、羊角,一起都无从说起。因此即使大如鲲、鹏,也不能完全逍遥、自由,也必须有所待。

第二节 之二虫,又何知

【原文与简注】

蜩(蝉)与学鸠(学通“鸴”,即鸴鸠,也称鸣鸠、斑鸠,多象征小人)笑之曰:我决(迅急)起而飞,抢(很快突过)榆枋(榆树与枋树,象征狭小的天地),时则(或)不至,而控(投)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为,为奚,疑问句,代字在动作之前,为什么。“奚……为”将“以之九万里而南”嵌入“奚……为”之中,表示反问的语气)?

适(往或去、归向)莽苍(景色迷茫——成玄英疏: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之不甚分明也)者,三飡(同餐)而反(即返),腹犹果然(饱足的样子,确实如此);适百里者,宿(一夜)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这)二虫(蜩与学鸠),又何知(知道什么)?

【串讲·翻译】

鲲鹏御风而行、背负青天、畅通无阻而由北而南的壮举,从不同的角度看,会不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看法呢?这是自然的,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

蜩即寒蝉和学鸠即斑鸠这样说:我们从地面快速地起飞,穿过榆树、枋树,有时候飞不到预定的地方,随时落在地上也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又再向南飞呢?

庄子这样分析说:如果要到不远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来回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倘若要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就需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假使要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在三个月前就必须开始准备粮食。

蜩和学鸠的讥笑鲲鹏,其实是以小自矜,坐井观天,自我欣赏,难以获得真正的逍遥。

行文到此,庄子进行一个小结,鸟类被称为“羽虫”,所以庄子说:蜩、学鸠这两条虫又知道什么呢?

第三节 小知大知,小年大年

【原文与简注】

小知(从细事上察知)不及(不如、比不上)大知(从宏观上推断),小年(短促的寿命)不及大年(长久的寿命);奚以(何以)知其然(知道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也?

朝菌(一名大芝,朝生见日则死,特指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朔,阴历月初的一天),蟪蛄(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不知春秋——此小年(短促的寿命)也。楚之南有冥灵(树名。陆德明《释文》引李颐:冥灵,木名也。江南生,以叶生为春,叶落为秋。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有“焉见冥灵木,悠悠竟无形”之句子)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木,一名橓;橓,木槿也)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长久的寿命)也。而彭祖(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篯名铿,大彭氏国即今江苏徐州人。原为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被道教奉为仙真)乃今(而今、方今、如今)以久特闻(特别的名声),众人(常人、普通人、大多数人)匹(相当、相敌、相比)之,不亦悲乎(不……乎为反问句式,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不也是”)?

【串讲·翻译】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清晨生晚上死的菌类不会明白什么是晦朔,春生夏死的寒蝉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一棵叫冥灵的大树,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一棵叫大椿的古树,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而到如今彭祖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常人却想与跟他比长寿,这岂不很可叹吗?

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大之辩,出自常人的基本特性,这种“以小羡大”、“见贤思齐”的观念,更会使人陷入更加不逍遥的困境之中。从道的境界而言,小不小,大不大,属于无善无恶的至善至美境界,因此没有“贤”、“不肖”的区别。

第四节 无极之外,复无无极

【原文与简注】

汤(汤武:灭夏建商的历史著名人物)之问棘(汤武时的贤大夫,《列子·汤问》作“夏革”)也是已: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

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根据闻一多《庄子内篇校释》补入)。穷发(极北不毛之地。成玄英疏:地以草为毛发,北方寒沍之地,草木不生,故名穷发,所谓不毛之地)之北有冥海(即溟海,《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海内十洲记·聚窟洲》: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者,天池(天然大池)也。有鱼焉,其广(宽)数千里,未有知其修(长)者,其名曰鲲(北方大海里的一条鱼)。有鸟焉,其名为鹏(按照《说文》、《字林》等典籍“鹏”是“凤”古字。《说文》说: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背若泰山(泰山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的美誉,为五岳之首,位于山东泰安,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首例自然文、化双重遗产项目),翼若垂天(挂在天边或悬挂在天空。垂通陲)之云,抟(凭借、借助)扶摇(飙风,《说文》:飙,扶摇风也。回风暴起,从下而上,即盘旋而上的暴风,犹龙卷风)、羊角(羊角跟扶摇都是旋风名称)而上者九万里,绝(越过、穿越)云气(云雾、雾气,象征秽浊之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去往南方,象征志向远大。传统本有“且适南冥也”句,研究证明系成《疏》窜入)。斥鴳(一种小鸟)笑之曰:“彼(鹏)且奚适也?我腾跃(腾空、跳跃、奔腾)而上,不过数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相当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而下,翱翔(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蓬蒿(即茼蒿: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二、三尺,茎叶嫩时可食或入药)之间,此亦飞之至(极致、最高)也。而彼(鹏)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即辨:辨别、分别)也。

【串讲·翻译】

庄子进行一个了小结之后,按照一般的行文方法,内容要进一步展开,议论要进一步推演。可是庄子停笔“述而不作”,明确地说:“汤之问棘也是已。”“汤”即汤武,是灭夏建商的历史著名人物,棘即夏棘,是汤武时的贤大夫。这段内容的大意出现在《列子·汤问》中,夏棘作“夏革”。汤武、夏棘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是古代的圣贤,引用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自己上述内容的正确性、权威性,这就是《庄子·第二十七篇寓言》所说的“重言”。

所引用的“汤之问棘”的内容,跟本篇前面的内容大致相同。我们根据历代《庄子》研究所补入的两句,值得玩味:

汤问棘:“上下四方有极乎?”意思是“上下四方有没有一个顶点”。

棘回答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思是“顶点之外还有顶点”,即“无极之外还有无极”。

汤与棘的问答,很有意思,已经到达“大哉问”、“大哉答”的境界。汤问“上下四方有极乎”必然属于“婴儿之问”,真乃天籁之声!若非婴儿,谁能问此?棘答“无极之外,复无极也”,自然属于“圣人之答”,可谓智慧箴言!若非圣人,谁能答此!

“婴儿之问”是没有答案的绝对大问题,孩子经常问:“天有多大”、“我出生之前在哪里”等等,常常发人深省!“圣人之答”是绝对正确的不可思议的宇宙答案,“无极之外,复无极也”——“顶点之外还有顶点”:当几千年后出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量子力学等理论的时候,当宇宙大爆炸猜想出现的时候,那就对这种说法不仅仅限于对埃及金字塔等是怎样建成那种惊叹了!

汤之问棘的基本内容大概是:在那最北面的不毛之地有一个很深很深的海子,那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大池有一种鱼,宽度就有好几千里,长度就没人知道了,名字叫做鲲。大池子有一种鸟,名字叫做鹏,脊背就像巍峨的泰山,双翅就像天边的云彩。大鹏鸟奋起起飞,翅膀凭借着飓风直冲云霄,高达九万里,背负青天,向南飞去,直奔南冥。斥鴳讥笑大鹏鸟说:大鹏鸟啊,你去哪儿呢?我腾空而飞,不远落下,在蓬蒿中盘旋,在草丛中散步,这也是飞翔的极限了。可是大鹏鸟啊,你到底要去哪儿呢?

“汤之问棘”的内容转述完了,庄子没有忘记回到刚才停下来的地方,补上一句:“此小大之辩也”,意思是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鲲鹏之大,斥鴳之小,各居一面,各持一见,各有各的自由,各有各地不自由。无论是“以小自矜”还是“以小羡大”的“小大之辩”,都会陷入逍遥而不逍遥、不逍遥而逍遥的境地。这样就能跟“小知、大知”和“小年、大年”遥相呼应、相映成趣。庄子文章行云流水、收放自如、画龙点睛、巧夺天工,可见一斑。

第五节 无己,无功,无名

【原文与简注】

故夫知效一官(知同“智”、才智;效:胜任。才智能力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比一乡(比,合;善行能协和一乡)、德合一君而(即能,能力、才能。髙诱注:而,能也)徵(管理)一国者,其自视(自己认为、自我对照)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战国时宋国的贤人,宋銒或宋牼,主张均平和寡欲,能够“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犹然(舒迟而微笑自得)笑之:且举世(全世界、整个人世)而誉(赞誉)之而不加劝(鼓励、鼓舞),举世而非(非难)之而不加沮(颓废、沮丧);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荣耀和耻辱)之境——斯(这)已矣(已矣:表达强调语气的字连用,意为停止、结束、完结等,相当于“啦”或“了”)。彼其于世未数数然(匆匆忙忙、紧紧张张)也。虽然(即然这样如此),犹有未树(还是有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也。

夫列子(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即河南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老子、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老,主张清静无为。班固《艺文志》录《列子》,《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御风而行(乘风飞行),泠然(寒凉、清凉、轻妙)善也,旬(十天)有(又)五日而后反(反同返,返回)。彼于致福(得福、求福)者未数数然(匆匆忙忙、紧紧张张)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有所依靠或需求)者也。

若夫(用来表示句首语气,意思是另起一个话题)乘(遵循、凭借)天地(万物,象征自然界)之正(正:本,象征自然的本性),而御(因循、顺着)六气(指秦国名医医和提出的阴、阳、风、雨、晦、明等致病因素六气)之辩(变化),以游无穷(没有穷尽、止境和限量)者,彼且恶(同乌:哪、何)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没有人为的自我界限),神人无功(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没有人为的功能),圣人无名(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没有人为的名分思想)。

【串讲·翻译】

“小知、大知”和“小年、大年”的落脚点是“小大之辩”,“小大之辩”之于人世的情况怎么样呢?庄子以“知效一官者”、“行比一乡者”、“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等三种人加以说明。“才智能力可以胜任一官之职的”就是“知效一官者”,“善行能协和一乡的”就是“行比一乡者”,“品德能力可以管理一国的”就是“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这三种常人即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的、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的、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而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怎么看待“小大之辩”呢?庄子的答案是:“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这些人经过自我对照因而自己认为自己也“若此矣”。“若此”就是大鱼鲲、大鸟鹏、小蜩、学鸠、斥鴳等自大其大,自小其小而已。

“知效一官者”、“行比一乡者”、“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这三种人,不过常人而已,在高人看来,尚需不断继续明道,努力修道,才有可能逐渐得道。庄子信手拽来两人,一个是“宋荣子”,一个是“列御寇”。

先看宋荣子。宋荣子是当时宋国的贤人,成《疏》这样说:“子者,有德之称,姓荣氏,宋人也。”宋荣子是稷下的早期人物,大约生活在齐威王、齐宣王时代。《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作宋钘,《孟子·告子篇》作宋牼,《韩非子·显学篇》作宋荣。宋钘、宋牼、宋荣是一个人。

宋荣子指出,一个人应该这样获得逍遥:第一条“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意思是:全社会的人都给赞誉而不觉得增加了鼓励,全社会的人都给非难而不觉得增加了沮丧。这是宋荣子的第一条规则。第二条:“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意思是:划定好自身与外物的区别,分清楚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这是宋荣子的第二条规则。对这两条规则,宋荣子相当满足,因此庄子用“斯已矣”三字活现出了这种神态,“斯已矣”的含义就是很满足了!可在庄子看来,宋荣子虽然在人世之中从容不迫,从来不会急急忙忙、紧紧张张地去追求什么,但还是没有到达最高的境界。

再看列御寇。列御寇即列子,是战国前期著名的思想家,跟老子、文子、庄子等并驾齐驱,主张清静无为,有著作《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子能够“御风而行”,实在是轻盈美好,并且往返多达半个月。可在庄子看来,对于寻求幸福而言,列子虽然从来不会出现匆匆忙忙现象、急急忙忙的样子,能够免除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靠呀,没有到达最高的境界。

庄子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人类如果能够依天地之本性,循六气之变化,游无穷之圣境,那么哪里还用得倚靠什么呢?

谁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呢?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至人是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没有人为的自我界限,没有偏执的我见,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没有人为的名分思想;神人是神和之人,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没有人为的功能;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最高的境界!

第二节 重内轻外,有内无外

第一节 不越樽俎代之矣

【原文与简注】

尧(也称唐尧,我国历史上传说时代的圣明君主)让(禅让)天下于许由(宇仲武,古代传说的高士,隐于箕山。相传尧要让天下给他,许由自命高洁而不受),曰:日月出矣,而爝火(炬火、小火)不息(灭);其于光(光照)也,不亦难(艰难)乎(不亦……乎,古汉语中用来表达反问的常见句式)?时雨(应时的雨水)降矣,而犹浸灌(漫进、灌入、灌溉);其于泽(润泽)也,不亦劳(徒劳)乎?夫子立(位:在位)而天下治(治理),而我犹尸之(庙中的神主为尸,此处象征空居其位、虚有其名);吾自视(自己认为、自我对照)缺然(有所不足),请致(给与)天下。

许由曰:子(古代对人尊称)治天下,天下既已(已经完成)治(治理)也;而我犹代子(古代对人尊称),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次要、派生的东西)也;吾将为宾乎?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也作鼹鼠:田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回家休息)乎君,予(我)无所用天下为(句末疑问语气)?庖人(厨师)虽不治庖,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主祭人)不越樽俎(青铜器,樽同尊。樽俎是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而代之矣(成语“越俎代庖”出于此)!

【串讲·翻译】

这是《逍遥游》的第二章,内容是通过“尧”因禅让而跟许由的对话来阐述“无官一身轻”的逍遥秘诀。

传说中的尧打算把天下禅让给许由,于是这样说:太阳、月亮都已经都正常升起,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这点微弱的光跟太阳和月亮的光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及时降雨而风调雨顺,可还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润泽整个土地,实在是太徒劳无功了。如先生能够居于君之位,天下一定大治,可我还空在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吧。

许由回答说:你治理的天下已经大治了,而你却还要我去替代你,我这是为了博取名声吗?“名”是“实”派生出来,我还要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密林中罍窝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而已,并非占有整片森林;鼹鼠去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而已,并非把河水喝干。你还是打道回府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是在是没有什么用处啊!即使你不愿意继续治理天下,就像厨师即使不下厨,我这个作为祭祀主持人,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啊!

第二节 孰肯以物为事

【原文与简注】

肩吾(庄子虚构的有道人物)问于连叔(庄子虚构的有道人物)曰:吾闻言于接舆(楚国隐士,姓陆名通,接舆为字),大而无当(底部和边际。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无际,象征大得不切合实际),往而不反(返回)。吾惊怖(惊讶、震惊)其言:犹河汉(银河)而无极(无极:没有边际和尽头)也;大有迳庭(迳即门外小路,庭即堂外之地。迳庭连用象征差异很大。成语大相迳庭出于此),不近人情焉。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

曰:“藐姑射(神话中的山名,有人以为即古之石孔山,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西)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姿态柔美)若处子(处女,象征白璧无瑕),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神情专一)使物不疵疠(也作疵厉:疾病),而年谷(每年收获的谷物)熟。”吾以(认为)是(这种说法)狂(诳:虚妄)而不信(真实可靠)也。

连叔曰:然。“瞽者(失明人,俗称瞎子)无以与乎文章(花纹、色彩)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也作岂惟、岂维:何止、难道只是)形骸(人的躯体)有聋盲哉?夫知(心智)亦有之。”是(这)其言也,犹时(是)女(汝:你)也。之(这)人也,之(这)德也,将旁礴(也作旁礴、磅礴:浑然一体)万物以为一,世蕲(同祈:祈求)乎乱(治理:古代的所谓反训),孰(谁)弊弊焉(忙忙碌碌、疲惫不堪)以天下为事?之(这)人也,物莫之伤(物莫伤之):大浸(大水)稽(抵到)天而不溺(溺水),大旱金石流(融化)、土山焦(烧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灰尘和污垢,象征世俗)秕穅(秕即瘪谷,穅同糠,谷等之皮:秕穅指粗劣的食粮)将犹陶(用土烧制瓦器)铸(熔炼金属铸造器物)尧(传说的古代圣君)、舜(传说的古代圣君)者也,孰(谁)肯以物为事?

【串讲·翻译】

《逍遥游》的第三章写的是两个高人的对话,一个是肩吾,一个是连叔,被转述的一个高人是接舆。

肩吾向连叔求教说: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这样的谈话:大而无当,往而不反。我对接舆这种说法十分惊讶: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就像跟常理差异甚远,确实太不近情理了。

什么叫做“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呢?“大而无当”就是“大话连篇,没有边际”;“往而不反”即“往而不返”,就是“话题一开,信马由缰”,话说不回来了。

连叔问:接舆的话都说了些什么呢?肩吾转述接舆的话说:“遥远的姑射山上,居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而吸清风饮甘露,乘云之气,驾飞之龙,遨游于四海之外;这位神人神情凝聚能使得万物不受病害,因为当地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而不可相信。

连叔听了肩吾的转述和感受,感叹地说:是呀!“没法同瞎子欣赏花纹和色彩,没法同聋子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子与瞎子吗?心智上也有聋子和瞎子啊!”这个话啊,就似乎针对肩吾你这种人啊。那样的神人,那样的德行,能够浑然于万事万物为一体,人世祈求天下大治,谁还会忙忙碌碌地把天下当回事?那样的人呀,没有什么外物能伤害他:洪水潮天而不会被溺,天大旱致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而不会被热。他所留下的尘埃如瘪谷、糠麸等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这样的神人怎么愿意把外物的管理当作自己的责任呢?

第三节 窅然丧其天下

【原文与简注】

宋(宋国在今河南睢县)人资(贩卖)章甫(古代殷地人的一种礼帽)而适(往、去)诸(之于)越(越国,今浙江绍兴一带),越人断发(不蓄头发)文身(在身上刺花纹。越国处南方,习俗与中原的宋国不同),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王倪、啮缺、被衣、许由等四个虚构的人物)藐姑射(神话中的山名)之山,汾水(出自太原)之阳(山坡的南面或水流的北面),窅然(窅然:怅然若失)丧(丧失、忘掉)其天下焉。

【串讲·翻译】

为了继续说明如何才能逍遥,庄子以宋人卖帽子和唐尧见四子的例子加以论述。宋人把帽子运到越国去卖,可是越人“断发”、“文身”,用不着帽子,所以宋人的帽子没有销路。唐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好海内的政局之后,就前往藐姑射山、汾水北面拜见王倪、啮缺、被衣、许由等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处于治理天下的地位。宋人之所以没有把帽子给销出去,就是因为只知道自己需要帽子而不知道别人不需要帽子,因而以己度人,判断失误。唐尧之所以“窅然丧其天下”,是因为明白“无己”、“忘己”的道理。

第三节 无所可用,是为有用

第一节 为大樽而浮江湖

【原文与简注】

惠子(前390年-前317年,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姓惠名施,曾为梁惠王相。惠施是庄子好朋友,先秦名家代表。《庄子》中有关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属于寓言性质,并非真有其事)谓庄子曰:魏王(梁惠王)贻(赠送)我大瓠(葫芦)之种(种子),我树(种植、培育)之成而实(结出的葫芦)五石(十斗为一石),以盛水浆,其坚(葫芦的强度)不能自举(拿起来)也;剖(砸破)之以为瓢,则瓠落(空廓,象征很大很大)无所容。非不呺然(庞大而又中空)大也,吾为(因为)其无用而掊(砸破)之。

庄子曰:夫子(惠施)固(实在、确实)拙(拙笨)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通皲:皮肤受冻而开裂)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漂洗)絖(丝絮)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药方)以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出售)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劝说、游说)吴王。越有难(发难,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吴王使之将(为统帅),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划出土地)而封之。能不龟(通皲:皮肤受冻而开裂)手一(同一、一样)也,或(有的人)以(凭借不龟手之药)封,或(有的人)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葫芦),何不虑(考虑)以为大樽(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空廓,象征很大很大)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象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也夫!

【串讲·翻译】

为了继续讨论怎样逍遥,庄子接着编造了两段与自己好朋友的对话来阐明有用跟无用的关系。

下面这段就是有关“无用而有用”对话: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把这种大葫芦种植起来后结出的大葫芦能够容纳五石,用这个大葫芦去盛水,可大葫芦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我把大葫芦剖开做个瓢,则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大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烂了。

庄子回答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高达百金的价格收买这个药方。这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到的钱财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高达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这个游客得了到不皲手药的方子,就去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吴王就派找个人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于是划割土地封赏这个游客。能够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用来在水中漂洗丝絮,这只不过是使用的地方不同而已。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而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于道啊!

第二节 逍遥乎寝卧其下

【原文与简注】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也名臭椿:高大落叶乔木,木质粗劣无用)。其大本(树干)拥肿(今做臃肿:形容树干弯曲、疙里疙瘩)而不中(符合)绳墨(木工用以求直的墨线),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圆规和角尺),立之塗(通“途”:道路),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野猫)狌(同鼪:俗称黄鼠狼)乎?卑身(低身、伏身)而伏,以候敖(通遨:遨游)者;东西跳梁(跳踉:跳跃、窜越),不辟(通避:避开)高下,中于机辟(捕兽的机关陷阱),死于罔罟(渔、猎的网具)。今夫斄牛(斄牛:牦牛),其大若垂天(挂在天边或悬挂在天空;垂通陲)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捕捉)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种植)之于无何有之乡(空无所有的地方,象征空洞而虚幻的境界或梦境),广莫(也作广漠:辽阔空旷)之野,彷徨(徘徊、游走)乎无为(不妄为、不胡为,不做任何违反自然、有损道德、违反法则,有害众生的事情)其侧,逍遥(自由自在而不受拘束)乎寝卧(睡眠息止)其下。不夭(夭折)斤斧(各种斧子。《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哪有什么)困苦哉?

【串讲·翻译】

惠子在第一个回合没有占到舌头上便宜之后,接着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樗的树干疙里疙瘩而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所说的话,大而无用,大家都会异口同声表示反对。

庄子说:先生你难道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耐心等待着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你看它们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窜下跳,不曾想到落入了猎人设下的机关里死在猎人布下罗网中。再有那斄牛,身体庞大,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斄牛的本事可够大的了,不过不能用捕捉老鼠啊。如今你有这么的大一棵树,却担忧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这棵樗树栽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生长的地方,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然后你优哉游哉地在树旁徘徊,悠然自得地躺卧于树下休息。大樗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的根由,就是因为没有常人心中的用场,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