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师》2021年2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文章 | Article

他们的成功,从离开互联网开始

作者 刘燕

离开互联网,人生仍然拥有无限可能。

996,35岁危机,内卷,PUA,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如今的互联网行业充斥着股股焦虑的情绪。难逃“过劳时代”的打工人不堪重负,一些互联网公司甚至在成为新型的“血汗工厂”。高薪也意味着要承受高压,互联网职场人光鲜背后是幸福感垫底的缺憾。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人开始逃离愈发残酷和现实的互联网,逃离大厂,逃离北上广,他们或是选择进入体制,或是跨行到传统行业,或是成为自由职业者,或是回到老家过上安逸的生活...开启新的人生选择。

InfoQ跟几位逃离互联网的人聊了聊,以下是TA们的故事。

曾经,我以为自己是风口上的猪

许皖卿(化名),28岁,6年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现转行成为一名保险经纪人

2015年毕业后,我幸运地拿到了一家一线大厂产品经理的offer,进入了这家公司的核心部门。

我主要负责设计一款针对安卓机型的工具型产品,我从头到尾做了一款新功能,当时部门对这款功能预期不高,没想到正式上线后,不仅带来了日活数据的大幅提升,还带来了很多额外的商业化收入。这算是我工作的一个高光时刻。

一年后,我加入了小米。去小米相当于从一个千万日活的产品一下子进入到了一个没诞生的产品中去。我当时负责一款新产品,从0-1开始,加上此前欠缺这块的经验,工作很有挑战。最后这款产品做出来并上线后,用户反馈不错,这也让我感到很自豪。

从0-1做产品需要跟时间赛跑,跟友商赛跑,因此工作强度必然更大。每当在快要发布某款机型或上某款新功能的前1-2个月,我基本要到晚上11点-12点下班,日常也是9点下班打底。前期在团队快速发展阶段我很愿意为之投入,但到了后期,我就觉得有些疲惫。

2020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的年份。我决定离开互联网行业,并打算离开北京,回到老家杭州工作和生活。

做出这个决定,我认真考虑了很久,也考虑了很多。

一方面互联网行业工作强度大,让我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就连心爱的猫也不得不送人了。回到杭州后,我发现不只是工作强度大,有些公司甚至会强制要求996。

内卷和晋升艰难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很多人追逐“老板不下班,我不下班”,以致于并不知道加班到底在干什么,员工互相间多了很多不必要的竞争,没有把心思真正放在做好产品上。

此前我对自己过度看好,曾经的我,以为自己是风口上的猪。刚进入互联网时,被画过饼,所谓的“三年高级产品经理,5年升P7”的晋升路径,令我想当然地以为干满这些年数,就能达到这一级别。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达到这个年限,并不意味着能拿到这样的级别和薪资,因为竞争远比想象中激烈。

这还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行业。到了35岁+,中年危机猝然袭来,焦虑是必然的。30+有2个坎儿,第一个坎是30岁女性已婚未育问题。当时我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么严重,但我回到老家在找工作时,的确遇到了这方面的限制,当然公司不会明说,但你能感觉到。

第二个坎儿是35岁,我观察在杭州接触到的一些职场人,除了高层,35岁+,45岁+的女性寥寥无几,我会考量自己能否达到这样的高度。

另一方面是我自身的原因,我和我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回到家乡,多照顾父母,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望。我在杭州已经买了房子,如果在北京一直漂着,过租房的生活一定比不上在杭州有房的生活。

基于上述原因,我希望能找一个工作时间相对能自由安排,至少不被强制要求,工作氛围像互联网般开放,同时对年龄限制较小,行业前景好的行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我发现保险行业刚好能够满足我的上述需求,今天的保险行业正像2014-15年的互联网一般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我看好它的发展前景。现在我加入了国内最大的保险经纪公司明亚保险担任保险经纪人。

与互联网行业相比,保险行业的工作性质有诸多不同,且更具挑战性。

在互联网行业,基于平台背景,做事失败率没那么高,但保险行业的失败率很高,有时可能做得够好了,由于其他的种种原因,客户还是没有选择在我这边成单。

起初我也担心转行后,如果起步不顺的话,可能会出现有一段时间收入很低的情况。因此我在前期做了一些资金储备,以抵御风险。

做保险经纪人后,在工作节奏上,说实话比我想象中要累一些。它不比互联网轻松,依旧很忙,特别是现在我的主要客户是互联网人,他们一般在晚上八九点后和周末才有空,这意味着在这些时间,我要工作。

虽然压力并不小,但我认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还在学习阶段,需要努力付出,以求未来游刃有余。

比较好的一点是,我的工作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在时间和地点上相对自由,能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我一直希望养一条狗,之前在互联网行业,太难做到了,现在这个愿望可以实现了。

我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过去几个月已陆续为客户完成了几次保险配置,客户对我都很信任,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卖保险的,而对我有一些排斥想法。

一切都在步入正轨,相信慢慢的,凭借自己的努力,也会在这行取得满意的成果和回报。

“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

苏婷婷(化名) ,27岁,前百度产品经理,目前在某高校任职,同时在准备做副业

我本科学的是芯片专业,但半导体这一行难度太大了,门槛很高。相较之下,互联网行业的薪资特别高,对应届生来说很难不心动,于是我决定进互联网行业。

毕业后,通过校招我拿到了360和大众点评的offer,当时大多数人说要去大公司,后者这种送外卖的,要不了几年可能就不行了,最后我听信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去了360。谁想到美团现在变成全中国第三大互联网公司。不过我也不后悔,因为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发生的事。

我在360主要做产品经理,团队平均年龄在二十七八岁,整体氛围很适合应届生,朝气蓬勃。工作时长从每天9点到晚上8、9点,包三餐,周末极少加班,可能一年都遇不上一次,工作性价比挺高的。

后来我去了百度,还是做产品经理。在百度的工作是我最辉煌的一段经历,尤其像我这种能力不是很强的人,能够进去感觉真是运气爆棚了。

百度在我心里能打到88分以上,大厂会给员工很多幸福感,百度有一种文化叫“简单可依赖”,就是所有你想做的事情,基本上公司都会帮你做。百度内部有一个论坛,类似于“请愿”,如果很多人都在建议同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大概率能得到解决,这种制度特别好。

在百度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工作,加班大概是“995”,当然也看具体部门。如果能力不是特别差,愿意来养老的话,我觉得差不多能满足愿望。

由于一些原因,去年,我从百度离职了。那可能是我这么多年来最艰难的一年,中间发生了很多事。现在回想起来可能都是一些小事,但当时觉得每一件都特严重,垂死挣扎的那种。

我现在特别喜欢滴滴总裁柳青说的一句话,“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我想借这句话鼓励一下其他在北京的小伙伴,如果有一些事令你难以承受,可能再过个三五年后看,都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从百度出来之后,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不是那么强,可能之前只是运气好,看上去让别人觉得很光鲜而已。我觉得自己快30岁了,不能再靠运气生活下去了,必须要拿出实力出来,于是我决定考公务员。

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一直在备考,我的时间很紧张,每天大概会花大概6-8个小时左右来学习,准备各种各样的考试,以致于根本来不及不适应新的岗位。我现在年纪也不小了,希望通过努力确定一份好工作,以后找对象也会好找一点,比较朴素的想法。

我考试能力还可以,不管考什么,基本都是几分的差距。去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很多考试都挤到下半年了,几乎每个月都有考试。

后来我考上了老家一所高校的教辅行政岗。但它属于编外合同制,相比编制内在薪资、公积金等福利上会低一点。好在这份工作比较轻松,每天大概工作1-2个小时就完成任务了,还能有时间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我对现在的状态比较满意,虽然薪资比较低,但毕竟时间多出来了,我在考虑做做副业,辅导、培训别人进入体制内。

如果回顾一下此前几段互联网工作经历,我觉得学到了很多,譬如先进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很多体制内的人没有听说过的,在做事效率上要比别人强很多。另一方面我的运气比较好,收入包括投资上赚了不少钱,这算是一个意外收获。

进入互联网就像一场游戏,尽管可能知道自己玩不赢,但还是愿意去尝试一把。

待过的几家互联网公司都倒闭后,我觉得传统行业“真香”

吕思齐(化名),27岁,某传统企业程序员

我大学学的是软件工程专业,成绩一般,但编程还可以。学生时代比较穷,那时候社会上又总说干程序员特别赚钱,我想都没想就一腔热血求职了。考虑到自己学历一般,就没计划去什么大厂,也没啥职业规划,就想着先找一份工作再说,就一直在互联网创业公司之间选择,而且那时候的小创业公司待遇还可以。

大三时我在一位任课老师的介绍下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移动开发,所以对毕业不是特别慌乱,就想着先在这家公司呆着呗。当时那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对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系统进行改革和升级,直到大四上半学期也就是春节前夕,公司运转一切正常,我们团队还一起去了外地团建游玩。但等春节过完去上班,却发现公司里的电脑都被搬走了,公司也就这么黄了,太突然了,一点征兆没有。

我只好重新开始找工作。那年移动互联网的光景还算好,我去了当时还算可以的一家互联网医美整形公司,还是干移动开发。这份工作仅持续了三个月左右,有一天我们被突然通知从当时的办公地点搬到总部。当时还觉得搬家很正常,可能是租金到期了。但没想到我们整个研发团队搬到总部第二天就被通知裁员了。因为公司效益不太好,研发团队又是成本部门,就直接全部裁掉了。

这时候,我已经临近毕业了,马上面临签三方,内心有点慌乱。我又去了一家做智能客服的创业公司面试。我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还算稳定,只是各方面福利待遇都比较差,且领导特别喜欢下班之后开会,每次开会要么是重复上一张饼要么是再画一张饼。

呆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技术上没什么提升,移动开发这东西做多了也感觉好像都是套路,没什么特别大的长进,最后也是因为我个人的身体原因,手术后需要静养,所以不得已辞职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

休息期间,我其实还没觉得互联网行业有什么不好,也没特别想去传统行业。当时一位朋友先来了我现在这家保险公司,刚好团队招人就把我叫过来了,我觉得聊得还不错就答应了。到了传统企业后,我才发现原来传统企业这么香。

最明显的一点感触是工作节奏慢下来了,每天实现了真正的朝九晚五,公司也有餐厅,吃外卖变成了调剂生活,而且加班一定会给加班费,那种一到下班时间大家纷纷起身的感觉真的是太好了!

虽然是传统企业,但我们公司在行业内排名是比较靠前的,所以待遇还很不错,内部晋升机制也很完善,这是之前的创业公司所没有的。我们内部的工程师也是分职级的,但用不着大家争个“头破血流”,低级别基本每年晋升一次,高级别可能两到三年,基本是所有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晋升。

再说福利,逢年过节都会发各种米面粮油、购物卡和礼金。我第一年入职其实只干了半年,年终还是给了我一整年的年终奖,而且公积金是真实按照工资全数缴纳的,每年七七八八的福利、大小过节费、公司司庆的礼钱、年会奖金等,一年算下来的收入非常可观,单米面粮油这些家里基本就没怎么买过了。

这时候,我才体会到原来传统企业福利这么好,我已经在这家公司做了几年了,期间也有一些互联网大厂找过我,但我都没去,一是觉得现在的收入够用,不想拼命;二是个人身体确实不是特别好,熬不动996。

我有很多同学选择了去大厂,现在依旧留在大厂的不少,我经常白天给他们发条消息,晚上9、10点才收到回复,我都睡了....我们见面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大厂的工作节奏真的太快了,太紧了,我们的联系也越来越少。

互联网行业普遍有35岁中年危机现象,但我们公司内部好像从来没人讨论过这个话题,因为我们这反而年轻人不是很多,比较大的领导可能都50多岁了,一个中层管理人员可能都40岁了,都是有家有口的居多,周末也都在家陪孩子、陪家人。

直属领导“内斗”失败,我被迫离职,大厂的人际关系太复杂了

刘小顺,37岁,离开携程后探索自由职业,目前是一名旅游博主

我的经历还挺复杂的。

我是传播学背景出身,毕业后通过校招去了某地方电视台做编导工作。

这份工作真的是压力山大,从编剧到找演员到拍摄到粗剪都要做,如果做不出来或节目收视率不行就得被骂,电视这个行业如果没点心理素质,分分钟崩溃。

后来有一次我去理发,理发师说,我头上出现了一块斑秃,秃了一小块,斑秃往往是精神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才会出现。从那之后我就觉得,我年纪轻轻的,就秃头了,这个工作我不想干了,就不干了,反正也不是很喜欢。

离职之后,我就不想找工作,本来就觉得之前工作压力太大,又有斑秃了,我就不想工作了。

我就出去旅行了。

大概2年多的时间里,我基本去遍了国内城市和东南亚国家。我还去新西兰打工旅行了半年,就想体验一下打工旅行是什么感觉。实际上并不是想象中的边看山看水边干点工作。真的很累很苦,每天都要摘猕猴桃,每个人每天要摘两吨...

那会儿特别流行写游记出书,我在旅行路上也写点,回来后我找了一家出版社,他们也很感兴趣,我就出了一本游记。

不管什么事情,可能做时间长了就厌烦了。我旅行了2年多,回来我就不想继续了。我想工作了。

我当时没想别的,就想着做什么工作都行。正好携程在招聘,我之前曾去携程做过一次旅行分享,就认识了里面一些人。他们看到我在找工作,就问我要不要来试一下,我就去了,也是机缘巧合去了携程。

我在携程做攻略社区的用户运营,工作内容是组织活动,搜集各种游记攻略等。我们不是核心业务部门,工作强度还行,偶尔需要加班,不算太严重。

我在携程工作了将近三年,刚进去觉得是大公司工作也不算累,很快就上手了。但后面工作一年多之后就觉得不太行了,因为大公司的一个“通病”就是人际关系复杂,得花一大半的精力来处理人际关系。

当时我的领导跟另一个领导展开了激烈竞争,以致于后面大家都在站队。最后我的领导斗败了,他手下的人就遭殃了,或是被调职或是被辞职,很多人都被以各种理由辞退了。我还算撑到最后走的,其实我也不想做了,我很不喜欢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而且这种人际关系是我无法控制的,很多我想做的工作无法展开了。最后也算是半胁迫性质离开了。

我离职的时候手上有一笔积蓄和赔偿金,我算了一下,在上海一分钱不赚的情况下,这笔钱足够让我生活半年。因为我工作一段时间就不想工作了,于是我就想,反正够花半年,那我就先不工作,看能不能折腾点什么事情出来。

第一年我尝试了很多事情,在上海租了一个房间开民宿;做了定制旅行,带一些小旅游团出去玩;还做过代购;做了自媒体。结果一年后我发现大多都亏了,民宿和定制旅行都亏了,做代购没亏但没做下去,只有自媒体赚钱了。

所以从第二年开始我就专心做自媒体了。

最初我只做微博和公众号,但当时主要的收入来自于线下活动,很多人邀请我参加线下活动,他们支付报酬让我写写文章拍拍视频。后来我入驻了今日头条、企鹅号等一系列自媒体平台,现在全网有200万粉丝。

作为一名旅游博主,我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修图、写文章。如果有活动,就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出差参加活动。与此前的工作相比,我的时间更自由了,但工作和生活很难分清楚,需要自己做好时间规划。

现在我全职做自媒体已经3年多了,对于收入和自由程度都比较满意。2019年是我最满意的一年,最充实收入也最多的一年,大大超出预期。2020年,疫情给我的工作造成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主要是线下活动减少了,收入砍半了,但依然在预期内。

对于未来的生活,我暂时没有太多规划,应该还会继续做自媒体,会考虑从图文自媒体向视频自媒体转变,因为看到视频自媒体最近几年发展趋势还不错。

但比较确定的一点是,我不会回去上班了,一方面因为我的年龄,我再去应聘,估计也没人来找我了。最主要的是,我觉得自己不适合上班了,我很喜欢现在这种生活状态,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生活状态。

未来,我觉得做自由职业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也不一定一直都做自由职业,如果有一天做不下去了,我可以去做生意,自己开个小店。

反正总有出路的,这个年代不是只有上班才是唯一出路。我反正不想赚钱就不赚了,觉得自己够用了,就休息了。就是这样。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是一定的。

回到老家我可太满意了,再也不用受加班之苦了

钟汐,25岁,前互联网视频发行公司运营,目前老家待业

我在天津一所高校读的专科,虽然这两个城市很近,但明显北京的互联网机会更多。

当时我的想法比较简单,就觉得年轻,就可以出去闯一闯。2016年7月,我和朋友一起约好了来北京,结果她没来我来了。

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后,我找工作比较迫切,想抓紧找到工作,就在招聘网站海投简历,最后进入了一家新媒体视频内容发行公司做运营管理。我学的工商管理,当时没想到找这份公司,结果人事联系我让我去面试,最后留下了,也是懵懵懂懂地进入了这行。我主要的工作是对接项目,为客户生产的视频内容作发行服务。实习了一年,我就顺利转正了。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上班了一年半快两年,我就决定回到老家了。离开的原因,主要是当时体会到了北京的压力,感受到了老家的快乐,就想着挣多少钱是多呢还是回家好,然后就回来了。

在北京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工作,工作的压力主要大多数来自领导。其实那时候也挺明显的,领导只针对我,处处针对我,我想不通是因为什么,最后实在受不了就辞职了,辞职也正和她心意了。感觉“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在职场的人心冷暖。

另一方面,在北京租房的压力很大。我刚毕业那会儿工资太低了,每个月挣的多数都填上房租了,生活费基本不剩。加上当时在北京生活不规律,身体也不太好。回到老家就不一样了,有很多人陪着,有什么事,一个电话朋友就都来了,热热闹闹的,和在北京一个人孤零零的,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刚回老家那段时间,是我最迷茫的时候。不知道该干嘛,之前在北京做的工作在老家没有,做别的行业也没做过。后来我做过中国电信的客服,知识产权的办公室文员,后来找到一份房地产文员的工作,主要负责全售楼处的大事小情。

但这几份工作每次都做了不超过3个月,主要原因就是,都感觉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自己想干啥,随便找一个凑合了下。

我现在在家暂时没有工作。现在我想放弃找工作自己开店,觉得自己当老板比打工好。但暂时没想好开什么店,现在疫情又起来了估计要拖延。

工作虽不太顺利,但回到老家这段时间,在生活上我可就太满意了,吃喝玩乐方便不如在北京方便,但再也不用受加班之苦了。

那时候还不流行996,但是有通宵加班,为了等节目上线,必须要在天亮之前完成。有时候物料还得自己做,贼忙。也没有加班费,刚毕业太傻了,也没想过加班费,甚至都不知道加班费这一说。这种通宵加班的情况好在不是特别多,其他时候加班大概到9.10点都差不多,大概每个月有一半的时候是处于加班状态,由于节目上线,什么时候加班也不太固定。

最最重要的事,回到老家,我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结婚了。

虽然现在的收入与在北京时有差距,但在老家生活压力不大,每天过的特别开心。我觉得开心是最重要的。

离开北京,因为我不想再租房了,搬家好累

尹一可;29岁,前互联网新媒体公司行政,目前在一家传统旅游公司做职能岗

北京的工作机会多,有很多大平台,能学的东西多。刚毕业那会儿,抱着这样简单“粗暴”的想法,我来到了北京。

我2016年毕业,本科学的行政专业,因此希望找对口点的工作。刚毕业时我在链家做职能岗,后来不太喜欢就离职去了另一家公司,不过因为待得时间挺短的,我现在甚至想不起来这家公司叫啥了。

之后我加入了一家互联网新媒体公司,当时觉得公司都是同龄人,沟通会比较方便,地理位置也不错,而且当时对新媒体很感兴趣。

这家公司我觉得可能比较好的验证了“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起家业务是做自媒体,多是内容转载,原创内容不多。2014年-2015年,微信公众号特别火,公司的几个账号一下子就涨了很多粉丝,阅读量也开始飙升。

后来随着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大,拓展了知识付费、会议等其他业务,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业务似乎都没做起来,兜兜转转做了几年,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公司的现金流还是主要靠自媒体业务。

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受到资本寒冬,疫情等因素影响,我们公司的业务受到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会议这块。公司每年都在裁员,剩下的人越来越少,办公室也越换越小。

公司发展不太好,我觉得对我来说没有上升的空间,不会从工作中学到新的东西了,就走了。这几年做的各方面工作比较碎,并没有很系统的学到什么,但接触了一些之前并没有了解的东西,感谢平台让我成长吧。

离职前三个月,我萌生了回到老家的想法。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不想再租房了,我来北京3年,已经搬家了4次。搬家好累,心理上更累,找房子太麻烦,要考虑位置、交通、价格各种因素,每次搬家我内心的OS都是:我好希望有一个房子啊...

我是独生子女,我的家里人也不希望我漂在外面了。回到老家后,我的规划是找一份相对喜欢的工作,再做一份小副业,周末可以偶尔带父母去周边游玩儿。

经朋友介绍,我加入了一家传统旅游公司工作,还是做职能岗位。我住在家里,不用租房了,家里很安逸。

对于这份工作,我目前满意度一般,办公环境和氛围都很好,职责划分清晰。但整体还是不如北京那边专业,人员综合素质低一些。传统行业有些封闭,大家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差,节奏比较慢,薪资待遇一般,但没有工作压力,很轻松,不用加班。

我现在已经决定一直在老家发展。我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接受普通,努力出众;及时止损,及时行乐。

写在最后

除上述6个前互联网人的“逃离”故事之外,InfoQ还接触到了一些已经逃离或者正在准备逃离互联网的人们:

某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从东北老家离职后加入字节跳动后不足一年,因受不了996高强度加班,而决定再次回到老家考事业单位的教师编制。

“就是坐也要坐到9点半才能下班,很煎熬” ,一位刚毕业进入某游戏公司的后端开发工程师向InfoQ吐槽996“剥夺”了他很多自由时间,虽然公司钉钉规则写着晚上6点半下班,业务也并不忙,但公司规定开发团队必须到晚上9点半下班。因此他萌生了考公务员的想法。

好未来某IT工程师转行做了传统的信息系统管理,原因是“开发太累了,干不动了”,尽管原来的技术经验还能用得上,但跨行仍有挑战,他表示还没摸到门路。在薪资上,与原来的技术岗位已没有了可比性,“差点连5位数都没保住”。不过好在工作压力不大,他目前在努力学习和摸索中。

越来越多的人在更加理性地对互联网文化做出判断,与其选择“我要悄悄加班,然后惊艳所有人”,不如回归到工作、生活相平衡的生活。

这些逃离的故事背后,似乎也折射出互联网行业的红利在渐渐消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涌入行业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更加激烈,与2016、2017年互联网最火热的时候相比,可能具有同样能力的人所获得的收入、资源优势在降低。

当然这个行业目前仍有一定吸引力,更多的薪酬、更大的平台和晋升空间,都在吸引着不少应届生加入,以及一些人跨行进入。相对一些行业来说,互联网仍是最为热门的行业,例如在芯片行业,跳槽过来互联网行业赚快钱的人数量可观。

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更像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一位自毕业后就加入中石化的IT工程师向InfoQ坦言,“在国企的生活一眼望到头,没意思,如果当初不是因为家庭原因,或许就去了互联网公司甚至出国移民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因个体的悲欢而停止脚步。互联网前进的潮流可能并不会因某些个别极端事件而发生改变,或许过度的加班文化等现象要等到行业发展到某个高级阶段,才有可能完全改变。

不过从另一角度看,从疯狂涌入到主动“逃离”,处于互联网浪潮中的个体们正在进行的一些理性的取舍,或许也算是行业在进步,在趋向成熟的某种标志。

离开充满互联网后,他们也许经历了收入上的骤降,失去了大厂的光环,也许要经历一段磨合的时光,但他们还是坚定地做出了选择,并努力在新的工作、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星光。这也许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遵从内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成功。

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是一个认真生活的灵魂。离开互联网,你的故事仍然拥有无限的想象力。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许皖卿,苏婷婷,吕思齐,钟汐,尹一可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