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聪明人都在做你想不到的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谁敢反对我

任何时候,都应倾听反对者的意见

华裔美国人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说:“宽容是一件奢侈品,购买这类产品的人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人。”宽容既是针对与自己性情相近、观点相符、立场相同的事物,也要针对那些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行为和观点。

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听好话,顺耳之言甜如蜜,逆耳之声很难听。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总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支持,不希望别人反对。我们的大脑认为,反对的声音就是成功的绊脚石,是我们的敌人,它的第一反应就是仇视反对者。

反对的声音确实是一种阻力。在会议室,这种阻力总会存在,常常令人无法容忍。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地考虑反对者的观点是否正确,把自己置身反对者的立场来看待自己要做的事情,尝试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提升与完善。

因此,面对反对的声音和与你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你要做一个善于倾听和接纳的人。

有一则很有趣的故事,讲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画师郎世宁从意大利带回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金灿灿的,可他却给那些大臣出了一个难题,让他们判断这几个小金人中哪一个是最有价值的。

一位年迈的大臣拿出一根稻草,把稻草从第一个金人的耳中插入,稻草从另外一个耳朵出来。老臣摇摇头,走向了第二个金人。这次,稻草直接从嘴巴里掉了出来,老臣又摇摇头。测试第三个金人时,稻草直接掉进了肚子里。老臣指着第三个金人说:“这个最有价值。”郎世宁对这位老臣的判断力拍手称赞。

为什么老臣觉得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呢?其实,我们可以把三个金人看成自己。

第一个你:虽然在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听完马上就忘了,也就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第二个你: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也许你把别人的建议当成了对你权威的一种挑战,曲解了对方的意思,于是祸从口出。

第三个你:不仅听取了别人的意见,而且把别人的意见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聪明的智慧,也是多元化思考的体现,更是养成优秀思维习惯的必经之路。不管对方的思路多么不同,观点在你看来多么不可接受,你唯一不能更改的原则,就是尊重对方说话的权利,耐心地听他讲完,并且要有理解的姿态。

但是,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是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的。他把自己的话当成权威,不容任何人质疑:

“我的看法就是正确的!”

“即便不正确,别人也不能反对我!”

这种人比比皆是,他们是办公室的阎王爷,是生活中人人远离的炮筒子。他们通常有一定的权力、地位,长期处于高位,拥有话语权。当然,他们也有着较多的成功经验,但正因如此,他们的思维已经形成了“我向来判断准确,别人都不如我”的惯性。

在这类人的潜意识中,他的人生经验很丰富,没什么事情是他看不透的,没什么工作是他不能胜任的。他自恋并且非常固执,缺少自知之明,甚至明知自己做错了事情也不会承认——承认错误对他而言无异于是对自己人格的否定,一旦有人指出他的缺点或错误,他便认为对方有意针对自己,立刻将对方划入敌人的阵营。

听对方讲完反对观点

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管是多亲近的人,总有与你意见相左的时候。小到油盐酱醋、领带的款式、就餐的餐厅,大到工作的方向、买房、项目计划、谈判思路,每件事都会在讨论中出现争议。由于思维不同,很容易出现观点上的针锋相对。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与自己保持一致,哪怕结果证明你是正确的。

有时候,别人不反对你并不代表认同,而是他在用沉默的方式回应你的专断。那些敢于直言反对的人,并非都对你有意见,他只是从行动上直接告诉你,你的言辞或做法他不赞同,希望你可以认真地考虑一下他的意见,中和双方的思路,不要犯下固执己见的错误。如果你无法接纳逆耳的忠言,就可能失去一个愿意坦诚相见的伙伴,并给人们留下偏执的印象。

问题1:你会以挑衅的方式回应吗?

很多时候,在争执或激烈讨论的环境中,人们未必能够平心静气地对话。这时人的思维处于对峙状态,一旦从对方的言语和态度中稍微察觉到反对的意图,就容易将其视作挑衅,然后以挑衅的方式回应。有些人害怕反对者戳中自己的痛处,抓住自己的把柄,便会寻找更强有力的论点支撑自己的看法,用猛烈的“火力”攻击对方。

建议——首先卸除“反对即敌对”的态度,从一切为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看待不同的观点。这时,你对面子的敏感和对自尊的捍卫动机就会稍稍减弱,能够平和地对待他人的不同看法。

问题2:你会对相左的意见不屑一顾?

有些时候,我们对这些反对声音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姿态,蔑视的态度非常明显。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高傲和自负,更易激怒对方。冷漠的心态会让你无视相反意见,拒绝讨论,兀自执行自己的思路。这种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即使你用此种虚张声势的高冷态度打败了对方,对问题的解决仍然于事无补。

建议——倾听反对者的意见不会浪费我们太多的时间,不要因为讨厌对方便屏蔽掉他们的声音,也不要凭仗自己的权力、地位和资历对相左的声音视而不见,尊重别人的立场是我们必备的修养。

接受“正确的反对”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喜好打猎是众所周知的。在未上任之前,他经常与挚友斯蒂芬一起打猎。斯蒂芬有一座很大的农场,其狩猎经验非常丰富。有一天,两人相约在农场中打猎,罗斯福很快发现了一只野鸡,并立刻举起枪来瞄准。斯蒂芬这时却突然拦住了他。原来,有一只野猪隐藏在草丛中,斯蒂芬示意罗斯福先不要开枪,因为相比于野鸡,野猪更具有狩猎的吸引力。

眼见那只野鸡就要超出猎枪的射程,到手的猎物马上就要跑掉了,罗斯福万分着急,他听不进斯蒂芬的建议,不假思索地开了枪。枪响后,野鸡没打到,野猪也吓得撒腿就跑。罗斯福赶紧再次瞄准射击,可是野猪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了。

罗斯福此时才意识到自己犯了自负的错误,他不好意思地向斯蒂芬表示遗憾,却见斯蒂芬正对他怒目相视:“你在做什么?我已经示意你了,为什么还开枪?你为何这么冒失?因小失大的事情你怎么做得出来?”

面对斯蒂芬的训斥,罗斯福只是低着头,没有为自己做过多的辩解。因为他心里清楚,在狩猎方面,斯蒂芬绝对是王者。因为冒失犯下的判断失误,他毫无怨言地承担了,越解释斯蒂芬反而会越生气,谁让他没有听取对方正确的意见呢?

遇事既要有自己的判断,也要听听别人的意见,才能想出最好的办法。唐代的大臣魏征早先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属。当他看到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日益剧增时,便建议李建成早点儿下手,杀掉李世民以绝后患。可是李建成并未听取魏征的建议,最终死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不计前嫌,重用了魏征。魏征感谢皇帝的知遇之恩,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谏尽天下事。历史也证明,魏征的直言进谏为李世民的决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作为一国之君,高高在上的帝王,李世民自然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但他并不因为讨厌听到反对之声而封上大臣的嘴巴,更不会动用手中的权力压制反对者。

爱因斯坦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从何种程度与何种意义上摆脱自我。”还有人说:“当你放下面子赚钱时,说明你已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时,说明你已成功了;当你用面子能赚钱时,说明你已是人物了;当你还在那里喝酒吹牛,不懂装懂、只爱自己的面子时,说明你这辈子就这个样子了。”

好的建议是不分提建议者的身份高低的,当反对的意见确实有道理时,我们就应该及时调整思路,接受正确的建议。思维能力的差距总是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体现出来,但只要是对自己有益的意见,哪怕对方的言辞再激烈,也要虚心地接受并且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