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如歌岁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1章 花开两朵

这边徐小强为拓展自己包工头事业的版图,积极的应对。

而在家乡卖酒的余春华,经过一段时间的拓展,卖酒的业务版图越来越宽,跟很多功效商都有业务联系,而他自己也买了一个农用车专门送酒。

后来又承包了一个酒厂,靠酒厂和卖酒赚了第一桶金,听说徐小强的业务越来越大。

特别是上一次回家,出尽了风头,买了车,开了公司,又帮村里修了路,家里还建起了小别墅。

特别是把村花的赵芳芳这位大美女弄到手了,让于春华心里很不是滋味。

同时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儿,两人从小就想要竞争,很小的时候,就谁也不服谁。

之前徐小强每次创业都失败,搞得家徒四壁的时候,于春华还很有优越感,觉得再怎么说,自己也被他要混的好,来个不变应万变,就算赚不到什么钱,但至少不失败,不欠债,也不闹笑话。

但没想到某人最后竟然折腾来折腾去的,折腾成了,事业版图越来越大,天天有美人相陪,小日子过得要多爽有多爽。

而反观自己,事业迟迟没什么起色,还好靠着卖酒总算积累了第一桶金,现在有承包了一个小型的酒厂。

自产自销,这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还是很火的。

当时喝白酒的人很多,白酒的销量很大,特别是农村每次办酒席,或者以请客吃饭,最离不开的就是酒,而且都是这种普通的散装白酒。

产品质量一般,但价格低廉,适合农村人消费。

凭着这种特点,于春华这家伙人也聪明,听说哪家要办酒席主动前去询问,然后以优惠价把自己的酒卖给人家。

加上他的酒,品质还是有保证的,大家觉得还行,所以十里八乡的人都买他的酒。

让这家伙很快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有了钱,他开始不满足于现状,对一直跟着他搞销售的许老五说:

“以前我们最瞧不起的徐小强,现在混成了包工头,村里最大的老板,最发财的人家,你一直标榜自己最聪明,我也一样,我们却混的那么惨,你说接下来我们该搞个什么样的项目,才能赚更多的钱?”

以前的混混儿许老五想了想说:“扩大酒厂呗,生产更多的酒,然后卖出去,不就赚更多的钱吗?

要不就搞品牌,卖品牌酒?有自己的品牌,才能赚更多的钱。”

关于这个问题,于春华不是没想过,但是搞品牌,要投放很多的广告。

没有出名,谁认可你的品牌呀?最后还不是人为人家的贴牌,甚至还没散装酒的利润高。

毕竟自产自销,自己还有自主权,关键是销量只有那么大,扩产没用。

现在最好的办法是,搞另外的投资,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不过具体搞什么,他一时还没想好。

不过,于春华也是特别的激烈,他最后经过调研,觉得搞榨菜和辣椒酱,这些调味品,非常有发展前途。

关键是资金和技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所以最后他对徐老五说:“我看我们干脆投资,酱菜和辣椒酱生产,随着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需要生活的佐料,调味品会越来越多,这方面应该有发展前途。”

许老五想了想,点头:“老大,你说的有道理,但我们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能干什么呢?

这玩意儿再少,也要几十万甚至一百多万投资,几万块钱,肯定不够。”

“不过我们可以贷款呀,一开始可以搞一个小型一点的,要不了一百多万,三十万就够了。”

于春华已经计划好了,所以数着指头说。

既然老大都决定了,许了五还有什么话说嘞?他只能跟着老大的意思走,对老大的决定表示赞成和支持。

他虽然跟于春华两个人,都是有公司股份的,大家都是股东,只不过余春华的股份多一点,所以搞投资也需要许了,我同意才行。

但许老五没法跟于春华比,一般于春华提出来了,他都没什么好推辞的,这回自然也一样。

有了许老五的许可,于春华就可以放手的干了,他先是联系生产队,让他们种植辣椒,豇豆,说是自己要保底收购。

生产的人不相信,怕上当受骗,尤其是队长老王,带头笑哈哈的对于春华说:

“大侄子,如果单单是你一个人,也许我还信,许老五这家伙是谁呀?一个偷鸡摸狗,办事不靠谱的混混,我们怎么能信呢?到时候把我们坑了,怎么办?”

“对呀,队长,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毕竟田地里边,我们要种粮食,现在要种经济作物,投资多,管理上也还要更加的精细,花费更多的肥料和人工,到时候你们不要怎么办?我们找谁说理去啊?”

“既然这样,我们签合同按照合同办,怎么样?如果你们不把东西卖给我,每家赔500块,我不按这个预定价格收购你们的农产品,每一家赔偿你们1000块钱。

咱们把这些都写到合同上,到时候你们就按照合同找我就行。”

于春华想要干出事业,这回骑车是认真的,不过他小看了农村人的那种怕上当的心。

农村之所以什么项目都很难干起来,就是因为观念有问题,他们宁愿穷,也不想折腾。

尤其之前已经被骗过,有人让他们总花椒树说要来保质保量的收花椒,结果很多人种植了很多花椒树,对方卖花椒苗,卖了不少钱,家家户户都很踊跃的把花椒摘起来。

结果后来挂果的时候没人来收,花椒油太多,根本卖不出去,最后大家没得办法,又把花椒树砍了,继续种粮食。

经过这么一直疼,大家对这种项目非常有抵触情绪,怕再次吃亏上当。

农村人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觉得签再多的合同也没用,到时候别人跑了,你去找谁?

上面的人说帮你找,几年也不一定有消息,最后找到也是白找,甚至根本就找不到,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干,最后气得于春华不要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