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本著作的基本要旨在于探讨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的文化、历史和思想根基,即在标题和下文中都提到的“谈话疗法”。
这本著作的创作主要来源于我25年来面对那些聪明、好奇、理解能力极强的文科本科生的心理学教学经历。我的“听众”是我过去的和未来的学生们——尤其是那些乐于研究原始资料所蕴含的思想的学生们。我的教学目标是向读者真实地呈现心理治疗的谈话疗法是如何诞生,如何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被制度化,又是如何持续发展的——正如我们所知,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为了解决生活中最困扰他们的矛盾和挑战而求助于心理学。
《谈话疗法》这本著作从实践和哲学两方面结合了欧洲和北美的心理学史、癫狂史、多种人格理论、科学哲理、临床心理学的最新数据、对文化和性别影响的考察,以及我自己做谈话治疗的个人经验。我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著作时能够看出:我尽可能公正地呈现了对心理治疗核心问题的百家之言。另外,我也希望这本著作或多或少地展现了治疗进程的奇妙与神秘之处,因为无论资深人士还是刚刚涉足谈话疗法的学生,体味治疗进程之神奇是他们共同的经历。
与大学书架上的许多书一样,《谈话疗法》这本著作是在挫折中构思出来的。修读我的“人格理论”这门课的学生们,对于那些建立他们所学理论的思想和哲学前辈以及这些前辈对心理治疗的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有的只是最为模糊不清的概念。修读“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这门课的学生们几乎从没听人讨论过临床心理学,还被过多地灌输了“真正的”心理学很少会是“有用的心理学”这种想法。对于我这个做老师的来说,最大的挫折莫过于在“异常心理学”课上的遭遇:学生们几乎从来意识不到“障碍”与他们在其他心理学课程中所学的概念之间存在着联系。心理学家们无法将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结合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意义的、机能完善的整体,这导致修读“异常心理学”这门课的学生们经常借百忧解和“遗传学”来鼓吹片面的生物还原论。
这些课程所教授的心理学对我的学生们来说缺乏整体性,而事实上,它们在我看来也缺乏整体性。我虽然教授“心理治疗原理”,但我知道,这门课所讨论的主题之于实际就和性教育课程之于第一次坠入爱河差不多。教程中,无数的原理和标记必须熟记,但也应提供短小精悍的上下文帮助理解——特别是基本的人文背景,被太过频繁地遗漏了。我觉得我的学生们越来越像我曾经治疗过的一个生物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他能够将进化论基本原理倒背如流;但他从入学第一天一直到毕业自始至终都是神创论者。我的许多学生也是这样:名义上接受的是良好的教育,实际上却忽视了教科书和数百小时课时中隐藏的深层思想。我发现,这个年轻人身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科学家,却信仰那些对《圣经》的字面解释;更为麻烦的是,他自己的意识内容是被分割开了的。在我看来,他连理解他自己的信仰与智力之间存在的矛盾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创造力去解决这种矛盾了。
因此,在这本著作的写作过程中,我常觉得有必要挑战一下北美自“二战”结束以来对心理治疗的理解和教授心理治疗的方式。在以下章节中,我试图鉴别并结合大量近代临床心理学中形而上学的主题,大体上创作出一部思想传记,用以记录人类在这一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读者们将会在《谈话疗法》这本著作中看到一部记录着思想与理想之交集的社会历史——正是它们,形成了当代心理治疗医师的主要职业特质。
另外,《谈话疗法》这本著作也试图消解学院派心理学与现实生活中心理治疗之间的隔阂。我相信我运用的案例比这一领域的其他作者更为丰富。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这本著作试图更多地运用叙述的方式来传达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信息。书中大量叙述了故事、轶事和被弗洛伊德称为忆旧的东西(也许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真实的忏悔”)。想通过这种谈话体来教书或学习的人应该会喜欢这本书。不过,还有一些人兴许会同意那些匿名评论者们的看法——他们在读了我的早期草稿后写道:“他的事业致力于使心理学领域免受人们(比如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