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修身治国平天下
国学原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④;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⑤。致知在格物⑥。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词语注释
章句理解
国学启示
荀子说:“不积跬步(kuǐbù),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没有志向与抱负是混沌;有志向与抱负却不能脚踏实地地践行,则是浮躁。坚定志向与抱负,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走得正,走得远。这不是一家之言,这是符合规律的普遍道理。荀子和老子虽思想倾向不同,可他们的话和本章道理一般无二。
所以,小朋友,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不仅要有志向,还要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哦!
趣味故事
故事一:拔苗助长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宋国人,他总觉得自家田里的庄稼长得不够好。怎么才能让自家田里的庄稼长得比别人家的好呢?他看看别人家的,再看看自家的,这股心情就越发激昂澎湃不可抑止。哎呀,怎么才能让我可爱的庄稼长得更快些呢?
那时候有句谚语,叫作“人莫知其苗之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看不到自家庄稼的壮硕,其实这就是人的贪念在作怪。
有贪念是正常的,可是这个宋国人接下来的做法却是逆天啊。他没有去给庄稼施肥、浇水、除草、驱虫,让庄稼由小到大慢慢成长。他不,他等不及啊。他弯下腰,伸出手,一棵一棵地拔了起来。
嗬,经过一天的努力,田里的庄稼愣是一天之内长高了不少。终于,他拔完了最后一棵,伸了伸酸痛的腰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值了,一天的劳累,值了!
回到家里,这个宋国人好似摸彩票中了头等奖一般神气,咧着大嘴大声吆喝着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总算使庄稼硬生生长高了一大截。”美!恨不得烫壶小酒来解解乏。
他儿子懵了,呀,我爹还有这种绝技呢?一天就长高了一大截,那过两天是不是就该收获了!不行,这样的好事我得亲自去看看。
于是,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他一路小跑来到田里……啊?怎么庄稼都蔫死了?!
这个宋国人只想到要让庄稼长得更快更高,却没有想到庄稼是需要一点一点成长的。他人为地给庄稼拔高,违背了庄稼的生长规律,结果庄稼非但没有长高,反而死了。
故事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清朝后期时候,有个叫刘蓉的人,他是清代文学家,还是有名的将领,曾经率兵镇压太平天国立下大功。曾国藩曾说,刘蓉是一位有着巨大学术抱负与追求的学者。刘蓉早年身居草野,用心读书,却时刻关注天下局势,立志以倾身所学匡世济民。太平天国兴起,天下危若累卵。38岁的刘蓉毅然投笔从戎,以书生领兵,屡建奇功,官至陕西巡抚,实现了他平天下的志向。
如同众多历史人物一样,刘蓉的学问和志向也是经历了一个扎实的积累过程。他幼年时就喜好读书,他的书房里,竟然被他踩出了一个坑。原来,刘蓉读书时,遇到困惑的地方,就在书房内踱步思考,久而久之,书房的地面竟被他踩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洼坑。
他自己习惯了,并不觉得这个洼坑有什么不便。可是他的父亲进他的书房时,却差点跌倒。父亲看着这个洼坑,笑着对他说:“你连自己的这间房子都不能打理好,还想治国平天下吗?”后来,父亲让人把这个洼坑填平了。
刘蓉再思考问题的时候,踱步到原先的洼坑时,陡然觉得地面似乎凸起了,仔细看时地面又是平的。反复几次都有这种感觉,直到过了好些日子才习惯了平整的地面。
通过这件小事,刘蓉不禁感慨,习惯的魔力还真是大呀!洼坑本是不便的,可是习惯之后,竟然不适应平整的地面了。走在平整的地面上,反而觉得地面凸起不方便了。他告诫自己,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头便要谨慎,而且还需防微杜渐不可懈怠。开头不谨慎,便容易错了方向;后来懈怠,便会后继乏力啊。
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