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孝行故事之四:为亲负米之子路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家贫,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集粟万钟,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遂欲食藜藿之食,不可得也。”
【诗赞】
负米供甘旨,宁忘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读解】
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他的字,又字季路,春秋时候鲁国卞人,即今天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卞桥村,现在那里还留有关于他的活动遗址。
子路也是孔子的学生,和前一个故事中的闵损闵子骞同时列入最优秀的学生之列,在《论语·先进》中被评价为“政事”一科的“哲人”,说他擅长政治事务,富于管理才能。
什么是政治?按孙中山先生讲过的一句通俗的解释,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众人的事要管理好,第一要有智商,要能够把众人凝聚起来,从大局着眼,从细节入手,以实实在在的管理措施把众人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第二要有情商,要对自己所服务的众人,有一种亲密的感情,不仅能把众人的事做好,更要愿意为众人把国家的事情做好而不谋取个人私利。
孔子赞扬子路,正是子路拥有这两条从政必备的优点。
一次,孔夫子把课堂搬到郊外,来上课的弟子有子路、曾曦、冉有、公西华等人。孔子运用启发式,要大家放开思想谈谈各自的政治志向。子路十分直爽站起来头一个发言,说道:“如果让我管理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尽管这样的国家实力不是很强,且夹在几个大国之间,他们在边境上设置了重兵,同时再赶上年成不好,国内时时会发生一些饥荒。但我仍然有信心,只要用三年的功夫,就能让老百姓不仅有勇气面对强敌,而且懂得百姓也要维护国家尊严的道理。”子路自信能做好政治的事情。在他后来的发展中,他也出任过卫国蒲邑大夫一职,也果真如他所说,在任三年,把蒲邑治理得井井有条,证明子路确有政治的智慧。孔子当时听了他这番话只是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做评价,只是后来对曾曦说了一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所以“哂”,不过是因为孔子讲求“温良恭俭让”,他不反对子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怀,只是觉得他还不够老练,因为搞政治不仅要讲求智慧,即便是表达志向,也还要富有智慧,不能太露。
对政治家来说,情商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他要管理好“众人之事”,当然对“众人”要有感情,愿意并敢于承担起管理的重任。感情是什么?孔子解释是“仁”。什么是“仁”?一部《论语》中他解答弟子之问的记载就有十三处,其中最直接的回答是樊迟之问:“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的“仁”即“爱人”,便是从政所必须的情商。
孔子了解子路的情商吗?他当然了解,这方面的证据是相当多的。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出身民间,性格比较粗鲁,好勇斗气,说话也很直,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往外说。穿戴上,头上插着公鸡的羽毛,腰里围着野猪的皮,做事讲信用,做出的承诺当天一定实行,绝不过夜。孔子见到他,对他的这种性格也很喜欢,就想收他做自己的学生,用自己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来教化他。和子路一谈,子路听说过孔子的事迹,也有想当孔子学生的想法。师徒一拍即合,子路便成了孔子的弟子。
子路对老师孔子始终十分尊重。尽管有时因为与老师的想法不完全符合,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细细想来这些看法也并不违背老师的理念,孔子也从没有感到有什么难堪,师徒的关系处得相当亲密。
最让孔子感动的是子路家乡的村民告诉孔子的一则故事。
子路小时候,家里相当贫穷,一年到头都靠吃糠咽菜过日子,但子路从来没有抱怨过,父母做什么就吃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好养活,拉拉扯扯也就七八岁了。小小年纪的子路心疼父母忙里忙外十分劳累,总想帮助家里做事。家里没柴了,父亲上山砍柴,他也找两根绳子跟上父亲,说“我不小了,也能帮父亲背几根柴回来”;河里涨了水,父亲要去抓点鱼虾给家里补点荤腥,子路见了,从父亲手里抢过木桶揽在肩上,像个小大人似的咚咚地往前跑,还跟因心疼而追过来的母亲喊道:“妈妈放心,让爸爸留些力气多抓鱼,我全给背回来!”在后面紧跟着的父亲听了这话,点点头笑了。
一次,子路的母亲不幸病了,几天几夜没吃一口饭食。父亲想给她煮点粥,看看米桶里一点米也没有了,蹲在那里唉声叹气。子路看见这情景,知道母亲想喝点粥。他过来抱着父亲的胳膊摇了摇,说道:“父亲别着急。我去二姑奶奶家借点米回来。您放心吧,明天我就上山去砍点柴,到集上卖了,换回钱买点米还给二姑奶奶。”父亲正哭得伤心,一把没拉住小子路,子路蹦蹦跳跳就跑出去了。
过了约摸一个时辰,子路满头大汗背着一个小口袋回来了。原来他一路飞跑,跑到距离有七八里路外另一个村子的姑奶奶家,说明了情况,并表示自己要去砍柴挣钱买米还上。二姑奶奶家虽然也不宽裕,但米瓮里还存有些米,便给子路装上了半口袋,子路拿到米,连口水也没顾上喝,三步并两步地就往家里跑。平常来去得小半天的十几里路,他一会就跑回来了。
看着母亲香甜地喝着自己背回来的米煮成的粥,小子路开心地笑了,这只是一个半截故事,还有半截故事,是子路的同学给续上的。
大约10年后,子路跟老师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很多诸侯国的国君都来礼聘。子路先是到鲁国的大夫季氏那里做家臣,后来又到卫国做了蒲邑的大夫。又过了10年,子路做到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权势越来越大。一次,他奉命出使南方的楚国,作为国使,排场总是有的:一个车队,就有一百辆车,车上满载着几万斤的粮食作为礼物。到了宾馆里,钟鸣鼎食地招待,各种山珍海味都罗列在宾主面前的桌上,成队的歌姬舞女随着编钟箫管翩翩起舞。主人一声“举杯”,满庭都是与觥筹相交错的祝酒声音。看着眼前的丰盛酒席,子路本来开朗微笑的脸上立时变得忧郁起来。
和子路一起出使并担任副使的同学,看到他脸色有变,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悄悄凑近他问他怎么了。子路刹那间警醒过来,恢复了常态,笑笑说“没事”而遮掩了过去。待酒席散去,子路与众人一起回到宾馆,子路才感慨地说道:“谢谢你的提醒!刚才也是我一时失态,幸好没造成什么误会。面对今天这个场面,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走十几里路为母亲借米的事情。只是我的父母双亲都不在了,我还想再走一次长路、再为父母双亲借一次黍米、再行一次孝道,来慰藉我怀念父母的心意啊。”
子路的同学听了这番话,也不觉满眼热泪,他被子路的孝心深深打动了——就这样,20年后的半截故事与20年前的半截故事,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叫“孝行故事之四的‘为亲负米’”。
从政的人,不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从政者的情商即“仁”,子路的“孝”也就是“仁”,但是,“孝”是从“爱”来的吗?不是,“爱”是“孝”的表现,“孝”的来源应该是“感恩”:子路如果没有这份感恩之心,“为亲负米”的故事就不会有后半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