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之九地
【原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高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主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芭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尸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孙子兵法·下卷·九地篇》)
【译文大意】孙子说,根据用兵的原则,把在哉略上因位置和条件不同,对作战将发生不同影响的地区,可以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自己属地境内与敌军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别国境内不远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军占领以后有利,敌军占领以后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也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在各诸侯国相互交界处,先到达就可以与周围较多诸侯国结交而取得多助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深远,背后有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岭、森林、阴寨、水网、沼泽等行走困难,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入口道路狭窄险厄,而退归的道路又遥远绕行,敌人用少量的兵力就可以攻击我多数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勇作战就能生存,不奋力激战就会灭亡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上,就不宜交战,在“轻地”上不宜停留;遇到“争地”不要去攻打已经先行占领了的敌人;处于“交地”,则应该加强部队之间的联系,不要前后断绝;在“衢地”上,则应该加强外交活动,迅速与诸侯国结交;而深入“重地”,就要注意掠夺粮草物资;处于“圮地”,要迅速地通过;陷入“围地”,则要巧运谋计脱险;到了“死地”,就要殊死奋战,死里求生。
【阐释】孙子论述了作战中能够遇到的九种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即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及针对不同地形,应该制定的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原则。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唐。唐玄宗李隆基不察敌情,在灵宝之战中,强迫主帅哥舒翰过早地实施战略反攻,被安军诱入“围地”,以致失败,就是违背作战原则的一例。
当时,安禄山在攻占洛阳后,威胁着唐王朝的京都长安。但唐玄宗急于平叛,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兵力,在各方征兵尚未聚齐,战斗力薄弱的情况下,不听主帅哥约翰的“退守潼关,待安军兵疲力弱时,再进行反攻”的建议,下令尽快出击。于是,唐军从潼关进入灵宝和安军相遇。这里南面依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七十余里的狭长隘道,在这里作战,乃是兵家所忌。安军故意在正面布置了一支军容不整的部队,而把主力埋伏在险隘的道路上。唐军以为自己是以众击寡,所以不加戒备,长驱直入,被诱入了狭道。这时,安军从高处投下来木石,唐军拥塞在隘路上,兵力无法施展,进退两难。伤亡很大。安军趁机从唐军的后侧进行冲击,使唐军首尾惊乱、践踏奔逃,掉入黄河的不计其数。这时,安军则全线出击,十几万唐军几乎全军覆灭。哥约翰被俘,要地潼关失守。安军向西挺进,攻陷了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
潼关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是长安的天然屏障,是一个“我得亦利,彼得亦利”的“争地”。而唐玄宗却不知兵法,致使唐军陷入了“围地”,失去“争地”,导致惨败,是值得引以为戒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