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始时
(北齐)颜之推
人有坎坷,或者少年青年时没有机会学习,那就应当晚学补学,不可以自认失去机会而放弃。孔子说的“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帝曹操和袁遗年老了更努力学习,这些人都是从小就努力学习而到老仍坚持不懈。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后来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到齐国游学,还成了硕儒;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竟做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论语》和《易》;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和《论语》,而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儒。这些人都是年少时没有学而后来学的。现在有人刚成年,就说自己老了而不学,这也太愚蠢了。年少就学,正如日出时的光芒;老了才学,则如点了灯烛在夜里行走,虽比不上日出之光,还比看不见好。
明白六经的要旨,遍读百家的书籍,这样做了,即使不一定能使德行增益,能使风俗整齐,至少还是一种本事,对自己还是有用的。父兄不可能常被你依靠,乡国也不可能常保你平安,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保护,只好依靠自己了。谚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技”中容易学而有用的,没有比读书更好的了。世上人不分愚智,都希望多识些人,多见些事,而不肯读书,这好比想填饱肚子而懒得去做饭,想身体暖而不肯去裁制衣服。读书的人,自从伏羲、神农时起直到现在,几千年,什么人没识过,什么事没见过,人们的成败好坏当然都已熟知,就是天地鬼神等等,也没有不清清楚楚、了如指掌的。
老庄的书,大意就是修身养性不被世务牵累。所以,老子先是做一“柱史”,后来又西游出关到沙漠;庄周先是隐居漆园为吏,后又辞谢楚王召请不肯为相,这都是放任性情的人。何晏、王弼等人,师法老庄,互相推崇,影响所及很大,那些人们认为神农、黄帝的教化都在自己身上,周公孔子的事业都不放在心上。然而何晏却以曹爽之党的罪名被杀,正触犯了老庄所反对的“死权”(为权而死)的网;王弼则因为多讥议别人而遭忌恨,也陷入老庄所不赞成的“好胜”之阱。还有山巨源因为聚财被讥,也违背《老子》“多藏厚亡”的说法(但山巨源并无这种取财被讥的事,或是王濬仲之误);夏侯玄因其多才有人望而被杀,也是没接受《庄子》书中支离疏和大樗木故事的启发;荀奉倩妻子死了,悲伤至死,明显与庄子丧妻鼓缶而歌不同;王夷甫悼念儿子,悲痛不已,又不同于东门吴的达观(认为过去没儿子也一样活,今天儿子死了正与儿子未出生前相同,没有什么值得忧愁的);嵇叔夜因排俗而取祸,完全不是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人;郭子玄做了官炫耀权势,哪里还有《老子》“后身外己”的遗风呢?阮嗣宗沉湎于酒中,也违反庄子把饭食之间列为应戒譬喻;谢幼舆因贪赃而黜官,更直接与庄子看见惠施从车百乘而弃其余鱼的要旨(庄子反对惠施从车百乘,自然更反对贪赃了)相背离。
以上这些人,都是老庄学派的领袖人物,玄宗时被人们所景仰的,而还这样直接违背老庄学说,其他被世俗名利困扰束缚的人就更多得不可言数了。他们只不过是取老庄的清谈雅论,宾主之间互相探究分析,作为娱心悦耳的消遣,这并不是济世救俗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