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你该防之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结交诚信之人

百事可乐的总裁卡尔•威勒欧普到科罗拉多大学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杰夫的商人通过演讲会的主办者约卡尔见面谈一谈。卡尔答应了,但只能在演讲完后而且只有15分钟的时间。于是,杰夫就在大学礼堂的外面坐等。

卡尔兴致勃勃地为大学生们演讲,讲他的创业史,讲商业成功必须遵循的原则,不知不觉中时间已超过了与杰夫约定的见面时间,显然他已忘记了与杰夫的约定。正当卡尔继续兴致很高地演讲时,他发现一个人从礼堂外推门,径直朝讲台走来。那人一直走到他的面前,一言不发地放下一张名片后转身离去。卡尔拿起名片一看,背面写着:“您和杰夫•荷伊在下午2点半有约在先。”

卡尔猛然醒悟。一边是需要他说服并且灌输百事可乐思想的大学生,他们是他企业发展的目标甚至是动力,而另一边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向他请教的商人,但卡尔没有犹豫,他对大学生们说:“谢谢大家来听我的讲演,本来我还想和大家继续探讨一些问题的,但我有一个约会,而且现在已经迟到。迟到已是对别人的不礼貌,我不能失约,所以请大家原谅,并祝大家好运。”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卡尔快步走出礼堂,他在外面找到了正在等他的杰夫,向他致歉之后,便又滔滔不绝地告诉了杰夫他所想要知道的一切。结果,原来定好的15分钟时间他们一直交谈了30分钟,后来,杰夫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卡尔•威勒欧普的处事方法告诉我们,不论你的目标多么伟大,或者有多少伟大的事业等着你去做,你都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承诺并且做好它,因为经商和做人的成功秘诀中最不能缺少的两个字就是——诚信。

当然,一个人可以合法地,或是以某种诡计来规避承诺,甚至不去遵守任何一种承诺——经济上的、工作上的或是所有的。但是,不遵守诺言的结果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失去别人对你的尊敬,减少获得更多美好事物和更多朋友的机会。

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人会去羡慕或尊敬一个破坏诺言的人。如果你对别人有了承诺,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不再另寻其他门径,而你又没有能力把别人委托的事情办好,自己也没有面子,岂不是坑了人家又害了自己?

俄罗斯作家班台莱耶夫曾写过一篇叫《诺言》的小说。讲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少年,在公园里同几个比他大的小学生一起玩打仗的游戏。一个小学生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中士,这里是我们的火药库,我以元帅的名义命令你在这里站岗,没有我的命令不能离开岗位。”小孩子非常郑重地点头表示遵命,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坚守岗位。天黑了,公园要关门下班了,“元帅”还没出现,“中士”又饥又怕,只是因为有诺言在先,才不肯撤离岗位。幸亏有人找到一位从此地路过的少校军官。少校军官对那孩子说:“中士,我命令你离开岗位!”孩子听到命令后,才高兴地说:“是,少校,遵命!”

这个故事叫《诺言》,事实上它也确实反映了“诺言”在孩子心目中的严肃和神圣。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做人的可贵品质,那就是以信为本,一诺千金。说起来,很多见多识广的成年人,在这个天真幼稚的孩子面前应该感到惭愧,因为寡信轻诺背信弃义的事都发生在成人的世界里。

做不到的不说,说到的一定做到。俗话说:一诺值千金。既然答应了人家,就不可对承诺的事情敷衍了事。中国古代的所谓“义士”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诺言胜过自己的生命,把信用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其中尚武任侠,言不二行的荆轲、关羽、张飞、李逵、鲁智深等等,是民间最有知名度的几位。关羽被尊为“关帝”,受人供奉祭奠,与他的重诺言的大丈夫气概密切相关。

商鞅是战国时代的政治家和伟大的改革者,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提出了“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为以后称霸天下创下了基业。但是,商鞅变法一开始并非一帆风顺,百姓对他推行的新政持观望态度,使他的政策难以实行。为了取信于民,商鞅贴出文告,说谁能够将一根木桩扛到指定地点,谁就将得到重金奖赏。许多人不信,因为此事乃举手之劳,易如反掌。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依要求扛了木头,果然得到了商鞅的重赏。通过这件事,秦国百姓认识到,商鞅是个说话算数、很讲信用的人。商鞅推行新政的决心,秦人皆信,于是新法得以推行。

一个政府,一个政党,一个人,要想获取民众的信任和拥护,就必须向民众兑现自己的诺言,说到做到,不推诿蒙骗,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威信,才有自己的号召力。倘若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不得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戴,其结果必然是离心背德、众叛亲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期间,为了一党之私利,欺骗人民,愚弄百姓,强奸民意,出尔反尔,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落了个树倒猢狲散的结局。抗日战争时期,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的巨大压力下,国民党承诺了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的方针,但背地里却与敌伪相互勾结,反把屠刀对准人民。这些行径,极大地伤害了有正义感、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心,就连一些对国民党不无幻想和奢望的人也彻底看透了其独裁卖国的本质,从此走上了不合作甚至针锋相对的道路。玩火者必自焚,玩弄民意,自食其言使这个政府再一次做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规律的反面典型。

要做到言而有信,必须要三思而后“言”。管子说:“圣人之诺己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故其诺未尝不信也。”聪明的人在许诺之前,先看这种许诺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能够实现,如果觉得有道理,能够实现才答应,否则便不答应,所以他们的许诺没有不讲信用的。北周有位鲁公,言必深思,所以很少失言,连周世宗都夸赞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当然,提倡三思而后言,并不是要像明代薛王宣所说的“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凡是合理的要求,自己又有把握办成的事,就应该答应去办,即使有一定的难度,自己也应努力去争取。而一旦承诺,就要力争实现,不能“干打雷,不下雨”,无特殊情况也不能中途变卦或不了了之,真正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而对于尽管合理自己却没有把握办成的事,许诺时应该留有余地,不要逞一时之能。《宋史•巢谷传》中记载的巢谷为见苏拭而丢掉性命的故事,就是一个值得引以为戒的例子:

巢谷与苏武是同乡,小时候常在一起玩耍,又是好朋友。苏轼、苏辙兄弟在朝做官时,巢谷在家乡做事,彼此没有太多来往。绍圣初年,苏轼、苏辙被朝廷贬官,亲朋好友害怕被牵连,纷纷避而远之,巢谷得知后,“慨然自眉山诵言徒步访两苏”,“闻者皆笑其狂”。

后来,巢谷果真开始履行自己的诺言。他先是徒步到达梅州,看望了苏辙,然后他不顾苏辙的劝阻,又以73岁高龄和一身病体南下海南,欲见苏轼,结果行程未半,便病死在途中。巢谷在苏氏兄弟处于困境时不忘旧情,可谓品德高尚,他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也值得颂扬,但是,他不顾年老体迈,“自眉山徒步访两苏”的诺言,也未免有些太过分了,以致最终不仅没有实现诺言,反而丢了性命。

客观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朋友之间的许诺有时会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难以实现。只要自己真心诚意,不是那种口是心非,言而无信之辈,相信对朋友做一番耐心的解释,朋友是会谅解的,万万不可死要面子活受罪。同样道理,朋友对自己的许诺有时难以实现,也不要一味地埋怨朋友不守信用,甚至与朋友绝交。一切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