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文化记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开门七件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经验世界

“开门七件事”是汉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象征性,能够传达汉民族文化集团性格、情感、价值观念,唤起民族群体的历史记忆和情绪感受,被民族群体认同的文化符号系统。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吃喝,汉语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这里的“开门”即每日持家、维持生计的初始,“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则是指持家和维持生计的必备之物、必做之事,也成了老百姓基本消费需求的代名词,有时也用来形容烦琐枯燥的家务事。

“开门七件事”的说法,至迟出现在宋代口语中,完整表述为“早晨起来七般事,油盐酱豉姜椒茶”。宋代吴自牧所著的笔记《梦粱录》中载谓:“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1同时期另有“柴米油盐酒酱醋茶——开门八件事”的说法,说明该谚语在宋代尚未完全定型。

元明清时期的曲子诗文中,开始多见“开门七件事”的说法。元代周德清的散曲《蟾宫曲·别友》曾说:“倚篷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瓮儿恰才梦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儿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这里,作者用“七件事”来讽世。元代杨景贤《刘行首》二折中有这样的诗:“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首诗是告诫当家人要当好家,要量入为出,做好安排,做到勤俭持家,否则就会捉襟见肘,如一团乱麻,理不好家。因此,这首诗也被称为“当家诗”。明代江南才子唐寅有《除夕口占》一首:“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活脱出一生潦倒,家境窘迫,而又自甘淡泊的豁达心态。《警世通言》卷三二有:“开了大门七件事,般般都在老身心上。倒替你这小贱人白白养着穷汉,教我衣食从何处来?”《豆棚闲话》有:“只想这一班,做人家的开门七件事,一毫没些抵头。”“开门七件事”逐渐成为具有特定意义固定用法的熟语。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柴”“薪”“米”“盐”喻理的成语。《庄子·杂篇·庚桑楚》有“数米而炊”的成语,《庄子·养生主》出现了“薪尽火传”的成语,《战国策·楚策四》出现了“骥伏盐车”“汗血盐车”“骏骨牵盐”“骐骥困盐车”等成语,谓才华遭到抑制。《汉书·扬雄传下》出现了“覆酱烧薪”的成语,极言著作毫无价值或丝毫不受重视,只能用于盖酱缸或者当柴烧。到了宋代,柴米开始指代日用物品。《梦粱录》载:“谚云:‘东菜西水,南柴北米。’杭之日用是也。”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有“千日砍柴一日烧”,比喻长期准备,用于一时;亦有“担折知柴重”,比喻承担过大事,才知责任重大。至明清,以柴米油盐喻理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这样写道:“乡言七事中有关乎世情者,如打了一冬柴,煮锅腊八粥,与有柴一灶,有米一锅,俱诫浪费者也。热灶一把,也要冷灶一把,为专趋炎势者也。吃得筵席打得柴,言穷达因时者也。柴米夫妻梁伯鸾,胜似朱买臣矣。穷灶门,富水缸,曲突徙薪免致焦头烂额矣。生米做成熟饭,慎终于始也。讨米下不得锅,备豫不虞也。当家才知柴米贵,物力不可不惜也。沉了一船芝麻,水面上撇油花,弃大而见小也。油壶卢不惹醋壶卢,薰莸不同器也。打煞卖盐的,苦了做酱的,调和之失宜也。吃菜总嫌淡,喝茶嫌不酽,饮食之非道也。”2这是对“开门七件事”喻理表意的集中概括。

从语类的角度来看,以“开门七件事”为题材的熟语既有成语,也有俗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不同的语类。这些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熟语各自适用于不同的语用需要,具有特定的表现功能,它们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在形式上简练、形象又生动活泼,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耳熟能详。作为思维形态的一种表述方式和表述策略,它们是中国老百姓习用的话语模式,鲜活地传达着一种语言智慧。

除熟语以外,“开门七件事”符号系统还有历史典故、传说、故事和笑话,这些都是基于长期传承发展中所形成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它们是极有生命力的文化习惯,既通俗易懂又寓意深刻,带有娱乐和说教的双重文化意义,流露了一种对日常生活的情绪,隐含了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象征意义。从这些历史典故、传说、故事和笑话中,大体可以看到民众眼中的现实世界、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这为人们客观地感知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认知手段,对全面了解和诠释整个“开门七件事”文化提供着重要的语用支撑。

在“开门七件事”文化符号演进的历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开门七件事”的对联和诗歌,它们是以“七件事”为题,反映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和生命哲学的两种文学载体,也是“开门七件事”文化符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逐去千家冷,迎来万户春”“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借得梅上雪,煎茶别有香”“谷雨前收献至公,不争春力避芳丛。烟开曾入深深坞,百万枪旗在下风”……这些对联和诗歌用精练概括的对仗形式夸赞了“七件事”的功用、特性和价值,艺术地道出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抒发了人们的思想情感,细细品来,有滋有味。品读这些对联和诗歌,我们既可以精准把握和感知跃动在对联诗歌艺术中的审美价值,又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认知“七件事”文化传播流布的轨迹。

“开门七件事”符号系统还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表达系统。历代文人雅士围绕“开门七件事”主题形成的许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风俗画,如《图画日报》《点石斋画报》《营业写真》《中国古代三百六十行》《天工开物》《三才图会》等中就有较多的记载和收录。欣赏这些风俗画,不仅可以一饱眼福,领略其中美的意蕴,还能够唤起人们遥远的历史记忆和真切的现实感受。本书从中选录了一些图片,欲与文字相互辉映,以飨读者。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情怀之寓所。“开门七件事”符号系统作为一种大众关心的世俗生活内容,是一种极为容易获得理解、促成沟通、隐喻观念与揭示奥义的通俗形式,是一个具有文化含义的价值体系和分类范畴。它们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记录着汉民族的价值理念和情感态度,具有阐释性的文化功能和文化认同的标向价值。也就是说,在看似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中,蕴藏着符合人生客观规律的至深哲理。这些言简意赅、生动隽永的熟语形象地体现出对人、对生活、对世界独具慧眼的观察和鞭辟入里的认识,使人顿然大悟,豁然开朗,思想上得到启迪,认识上得到提高。它们是连接人的内心世界、人的意识和其认知的周围世界的中间世界。再具体一点说,它们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认知性、体认性的经验表述。“开门七件事”文化符号系统记述了汉民族淳厚的民俗与古老的风尚,承载了汉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和人生成长历程中所累积形成的社会经验和人生处世经验,为我们感悟历史、品味社会、观察世界提供了便捷有效的表达方式,在接受这种语言的过程中,这一系统会为接受者日后的成长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


1 刘坤、赵宗乙主编,《经典名著解读:中国古代民俗》(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1页。

2 [清]李光庭、[清]王有光,《乡言解颐 吴下谚联》,中华书局,1982年,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