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顺应规律
我还是没能遵从曾经对志玲的诺言,没看完书便和她联系了。
这期间,我对那个书的兴趣时好时坏,走一步退半步,或是走一步退一步。这样的进度让我踯躅、费解且不能摆脱。
我打电话给她,铃声刚响五秒钟就接了,很快。
志玲“你是要给我讲一个故事还是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我“我没读完书,你有故事,你先说。”
志玲“话可能很多,我一会儿发到你的微信里,是一个故事,在发故事之前,我要给你比一个心,代表我还牵挂着你。”
我“思念就像这无线网,我在这头,你在那头,对了,感觉你深沉了。”
志玲“是吗?毕竟咱们相处过这么久,你说话和我说话用的语言,思维,逻辑发生了干涉,同频部分谐振……”
我“你还懂谐振?从哪儿来的新词语,你可真行。”
志玲“串联谐振,阻抗最小,电流最大……这个不是你在和朋友打电话中无意中说的嘛,我就记住了。”
我“真有你的,那你知道并联谐振吗?”
志玲“你有病啊?有病的人才并联,我看你病得不轻,猪头不要扔,还有利用价值,做猪头肉吃。”
我“你小嘴抹了蜜。”
志玲“谢谢夸奖,哈哈。一会儿就把故事发给你。”
志玲发来了微信消息,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曾经有学者通过求解方程,推断出世界上有叫甲的物质,甲的理化性质使得它在某方面应用的商业价值大。坊间有很多通过各种方法得到甲,但是制造成本高,继而甲没有在商业上应用,仅仅被用作高校科研课题。
后来,一个普通高校,其在国内不出名的小期刊上发表了制造甲的新方法,并且制造成功了甲。
这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轰动,这期刊影响因子低到令人发指,有人说它爱好水文章或者赚版面费维持生计。也有有心人重复了这个实验室发现良率低于文章中的96%,连它的1/3不到。在一个个学者自我怀疑和沮丧中,这个文章很快被希望在浩如烟海的期刊大海里。
是啊,一个不出名的大学,一个不出名的期刊,一个不出名的人搞了一个震撼学界的东西,大家对它的良率因素没有重复出来而报之以“就让它水一下文章吧,学生也不容易”的言辞,这事儿很快就如同投石问水,波纹始终会平息。
叔叔得到这篇文章并没有那么多意外,他不是科研工作者,也不是什么名牌大学生,甚至论文也没发过。他所在公司做化工,胶,粘合剂这些东西,有研发的在搞,他没事也会去看一下,英文他不懂,从研发那里要了一些国内期刊名录,顺便让采购订阅纸质版了。老板嘛,还是要懂一点技术滴。
现代化工业期刊有几个个子刊,其中一个叫新材料。上文提到的那个论文出在这个子刊上。
叔叔看似觉得这有点水,但是有其中道理,加之自己对化工品的理解,以及对控制的把握,决定试验一下。
在系统上下了一张单子,采购,负责人名字就写自己了,流程化作业,直到最后一步,叔叔决定自己来。
经过努力,得到了甲的衍生物,甲-1,比甲的性能略低10%,80%的良率。
在经过改进,实验,试产稳定达到了82%的良率。
于是经过一系列合法操作,准备将它推向市场。
此时,合伙人说,这个甲的制造工艺材料里面的技术被注册专利。
大家觉得产品这样去卖了,会给公司带来不好的影响,无法洗脱两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