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疗法
按摩注意事项
1.按摩时适当搭配按摩乳、按摩膏等
搭配按摩乳或按摩膏不仅可以保护医者和患者的皮肤,而且适宜的药膏还能加强治疗作用,具有润滑皮肤、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作用。
2.按摩时间以早、晚为佳
早上阳气生发,自我按摩能引阳气,振奋精神;晚上按摩能助睡眠,消除疲劳。
3.按摩时避免吹风受凉
按摩环境要舒适,温暖无风。如果按摩时睡着应加盖毛毯。冬天按摩前双手要提前搓热,夏天不可在风扇、空调直吹下按摩。
4.按摩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开始按摩时,力度要小、次数要少,循序渐进。一般慢性病症每日治疗 1次,急性病症每日数次。只用于保健的按摩每 1~2 周 1 次即可。
5.这些情况下不宜按摩
洗澡 1 小时内、过度疲劳不宜按摩;饱食、剧烈运动后不要急于按摩,容易晕倒;大怒、大喜、大悲、大恐等情绪下,不宜立即按摩。
6.这些人群不宜按摩
久病过分虚弱者、高龄者不宜按摩;怀孕期和月经期的女性,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按摩;皮肤病变有损,出血或化脓部位不宜按摩;脱臼、拉伤者不宜按摩;癌症、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按摩。
按摩常用手法
1.推法
推动时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缓慢且匀速。推法可用于体表各经脉循行线上。指推适用于肩背、胸腹、腰臀及四肢部。
2.按法
按法的力度从轻到重,使患者有酸、麻、胀、走窜等感觉。时间要持续数秒钟,逐渐放松,反复操作。按法常结合揉法使用。
3.点法
用拇指指端或屈曲的拇指、食指或中指近端指关节突起部按压某一治疗点上。
4.拿法
拿法就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力度由轻到重,动作和缓、有连贯性。
5.捏法
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肢体的某一部分,相对用力挤压,要有节律性,力度要均匀并逐渐加大。捏法常与拿法相结合,称为拿捏法。
6.摩法
摩法刺激轻柔缓和,是胸腹、胁肋常用手法,适用于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滞及胸胁迸伤等病症。有掌摩法、指摩法等。
7.擦法
用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于施治部位,直线来回摩擦。掌下的压力不宜太大,但推动的幅度要大。
8.掐法
用指甲掐按穴位,不揉动,垂直用力,多用于急救。
9.拍法
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以虚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
10.击法
用掌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并以腕关节带动,有节奏地叩击体表。击法用劲要快速、短暂,垂直叩击体表,不能有拖抽动作。
11.弹拨法
多以拇指指端着力,其余四指附着在治疗部位上,或以食指、中指着力,将着力的指端按于肌筋缝隙之间,由轻而重,速度均匀。
基本按摩选穴法
在针对某一疾病按摩的时候,到底选哪些穴位呢?是不是头疼的时候就按头上的穴位,脚疼的时候就按脚上的穴位?其实不然,治病选穴大有学问。胃痛的时候,按摩胃部附近的中脘可以缓解胃痛,按摩腿部的足三里也能和胃止痛,这就是所谓的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如果碰到发热、失眠、多梦这些痛点不明确的病症,又该如何选穴呢?那就选取主治该病症的穴位来按摩,这就是随证取穴。
1.近部取穴:在病变附近取穴
每一个穴位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所以用近部取穴法能治疗体表部位明显的症状。如鼻炎取迎香,口歪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梁门,头痛取太阳、印堂等都属于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法应用较为广泛。
2.远部取穴:在离病痛较远的相关经络上取穴
远部取穴是在离病痛较远的部位取穴,即可取所病脏腑本经穴位,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有关经脉中的穴位。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有关的经络穴位,如肝经的太冲、心包经的内关等。
3.随证取穴:利用穴位主治功能取穴
近部或远部取穴,都是以病痛部位为依据,但对于发热、自汗、盗汗、虚脱、失眠、多梦等症候,并不能完全概括,此时即可应用随证取穴法。如胸闷、气促可取膻中,血虚、慢性出血疾病可取膈俞,肌腱、韧带损伤取阳陵泉,外感发热取大椎、合谷、曲池等以清热解表,昏迷急救取水沟、素髎、内关以醒神开窍,阴虚发热、盗汗取阴郄、复溜等以滋阴清热。
常用配穴法
患者吃药需要医生的配方,而按摩也需要配方——穴位的配伍。如何配穴呢?基本原则是将主治相近或相同的穴位同时配合运用。配穴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胃痛,可以选取胃经上的穴位配伍,也可选择足三里、公孙等表里配合的穴位,还可以选择中脘、建里和脾俞、胃俞前后配穴。配穴法使穴位协同配合作用,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1.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穴位,配成处方,如咳嗽,既可取局部穴位肺募中府,也可选取本经之尺泽、太渊。又如,后头痛取天柱、昆仑,胃痛取梁门、足三里。
2.表里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的关系作为配穴依据,即在点穴时既可单取其表经腧穴,也可单取里经,或表里配合。如胆囊炎取阳陵泉、期门;外感咳嗽取尺泽、曲池;胃痛取足三里、公孙等。特定穴中的原络配穴法,也是本法在点穴时的具体运用,如咳嗽取肺经之原穴太渊、大肠经之络穴偏历。
3.前后配穴法
本法又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前指腹部,为阴;后指脊背,为阳。本法是以前后部位所在的腧穴配伍成处方的方法。凡脏腑病均可用此法。如胃脘痛,前取中脘、建里,后配脾俞、胃俞等,或仅用募穴“中脘”和背俞“胃俞”的俞募配穴法。
4.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泛指人体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配合成处方的方法,如头痛取百会、丰隆,夜盲取睛明、行间,失眠取印堂、三阴交等。
5.左右配穴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外邪所犯经络的不同部位,采用左右双穴同取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取穴方法。可取经穴,又可取络穴,随病而取,或脏腑经络病涉及双侧时,均左右双穴同肋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