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巴蜀革命刊物的红色印记
□王月
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到1950年四川、西康全境解放,四川先后处于军阀混战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在这样一个晦暗的时代,四川创办了一系列革命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真理,唤醒民众觉醒,许多仁人志士、热血青年在它们的引领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共产主义的真理开始在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四川革命实践开始结合,抗日救亡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人声》报:四川第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旧制度、旧思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22年2月7日,四川江油人王右木创办了《人声》报。
《人声》报是四川第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报名取自“应鼓动人民起来大声疾呼,提出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代表人民的呼声”之意,王右木任社长兼主笔。《人声》报编辑及发行处是成都大坝巷第五号,由成都探源公司代为印刷,每张零售五十文,预定六期共计一角。创刊号的《本社宣言》两次提到马克思主义,明确宣称“直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要义,解释社会上一切问题”“讨论马克思社会主义之学术的及实际的一切问题”,两次强调最终目的是“为全人类谋均等幸福”,表明了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诚恳、最鲜明的态度”。
从创刊起,《人声》报便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对现实社会的一切罪恶现象,尽力的布露和批评,以促进一般平民的阶级觉悟”,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四川军阀,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主、社交公开等先进思想,经常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批判旧思想、旧制度,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还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情况,激励工农组织起来参加爱国运动,“讨论新社会之一切建设问题”。
可惜的是,《人声》报发行到第三期时即被责令停刊。王右木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一则停刊启事:“本报第三号业由警厅命令停止出版,谓‘本号言论纯为鼓吹社会主义而作’。谨向爱读本报诸君道歉,已订报者准于后期出版补送。”不久之后,当局迫于社会压力解除了禁刊令,报纸得以复刊。但由于当局的不断压迫和经费困难,报纸从日刊改为周刊,最后改为旬刊,但仍难支撑,在断断续续出版了五个多月后被迫停刊。
《人声》报是四川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刊物,不仅被视为四川的第一张党的报纸,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通讯》:党的政策的说明书、党员学习的材料库
192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的第十年。这一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一年,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这一年,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成立。
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成立后,即打算参照《中央通讯》出版一党内刊物,“公布省委的重要文件,各地的重要报告,和其他训练材料,以便同志明了党的工作,习惯党的生活……”1927年10月27日,《四川通讯》正式出版,“大约每月可出两期,内容大概分为三部:第一部登载省委重要决议案、通告、政治消息,及其他解释政策的文字。第二部乃转载中央通讯的文字,以尽翻印之意(篇幅太多,事实上不能全部翻印)。第三部则登载各级党部的重要报告、党员群众的意见、工作经验,及其他讨论文字,这些事也是首先当报告的。”
《四川通讯》第一期刊发了《发刊词》《临时省委紧急会议决议案》《十月革命宣传大纲》《九月十五日中央政治报告》等十三篇文章。当时的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处于地下秘密状态,文件资料的编写、印刷、分发都十分不易。其艰难处境在“本刊启事”中就可窥见一斑,“在这种严重环境之下,省委经费异常支绌,每期不能多印,复因寄送不便,所以分发各地,至多只能每个支部一份,望各同志辗转传阅务须使每个同志都得阅到”。因经费不足、寄送不便等原因,每个党支部最多只能得到一份《四川通讯》,还要在每个同志之间辗转传阅,实在是弥足珍贵。
《四川通讯》第一期的封面上还画着一座灯塔,四周的黑暗被灯塔中的灯光驱散,远处的海平面上有太阳升起、霞光四射。真理如这霞光一般,为同志们驱散迷茫,带来革命的希望;共产主义思想也正如这霞光一般,在四川大地上迅速传播、势不可当。
1928年3月,中共四川临时省委书记傅烈被捕,次月牺牲。1928年10月,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机关遭到破坏,代理书记张秀熟等二十余人被捕,之后一段时期不断有同志被捕,有的经党组织营救出狱,有的英勇就义。《四川通讯》那诚恳朴实的发刊词是哪位同志起草的,那寓意鲜明的封面是哪位同志画就的,那有些模糊的字迹是哪位同志手写的,尚不可考,只知道他们来自“省委秘书处”,他们的事迹甚至生命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他们的思想和信仰深深镌刻在《四川通讯》中。
《四川通讯》“可说是本党的法典,是政策的说明书,也可说是党员的材料库、意见箱”。
《四川晓报》:穷人们的喉舌和向导
《四川晓报》是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报,1931年7月18日创刊,由罗世文任主编,共发行了六十四期。它的发刊词中,鲜明地表明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四川晓报》,便是与国民党报纸完全相反的一种刊物。本报是穷人们的喉舌,完全是以穷人们的利益为发表言论和记载事实的标准。本报对国民党及一切反动派,是采取绝对攻打的态度,凡是国民党的一切黑幕、欺骗,本报绝对指出揭穿。竭力粉碎国民党一切反动的企图。对群众生活群众斗争,本报决供给以丰富的斗争方案和策略,务使广大群众能战胜敌人,扩大组织,加强组织,直走到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成功,土地与苏维埃及八小时工作制的胜利为止。”这揭露了国民党的报纸蒙蔽事实真相,造谣欺骗群众,组织反动势力的三种反动任务。
《四川晓报》的内容分为党内文件、社论、评论,各地革命斗争通讯、总结、消息报道,以及国际新闻。第一期刊发了《世界大恐慌中,美国总统胡佛又玩新把戏》《欧美轮运益形萧条》《英帝国主义抛弃失业工人》《苏联又立新五年计划》《全世界工潮弥漫》《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之一般》等文章,以及漫画《改组派的生意经》。《四川晓报》每期售钱两百文,由四川省委分配发行科通过秘密交通发行。
1929年至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大萧条”的经济危机之中,四川的中共党员通过《四川晓报》了解世界局势和国际、国内工人运动情况,号召四川的工人阶级切实肩负起革命的责任和民族解放的任务,“使成为一切贫苦朋友们有力的‘向导’”。
《大声》周刊:四川抗日救亡时期影响深远的进步刊物
1936年,车耀先与几位青年朋友创办了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刊物《活路》旬刊,“三期后因立案未准停办”。为了在四川地区更好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车耀先决定再创办一个“合法”刊物。不久,西安事变爆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团结抗战的新高潮,更加坚定了车耀先创办《大声》周刊的信心和决心。1937年1月17日,《大声》周刊正式出版发行。《大声》周刊的地址在“努力餐”餐馆二楼。“努力餐”是车耀先为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而开设的,以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而命名,于1929年设于成都市三桥南街(今人民南路),次年迁至祠堂街。很多革命活动在此联络,很多重要会议在此召开。
《大声》周刊自创办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爱国立场、很强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创始以来“即本‘对内和平、对外抗战’大声急呼;中间虽几经挫折而对原来主张仍一贯不变。”“正式复刊以还,又本‘巩固团结、抗战到底’唤起民众。”《大声》周刊曾四次遭到查封,三次变更刊名,先后易名为《大生》《图存》等,在当时艰难的形势下共出版六十一期,1938年8月完全停刊。《大声》周刊最多时发行上万份,成为当时四川抗日救亡报刊中出版较早、发行较广、读者众多、影响深远的著名进步刊物。
(作者单位:四川省档案馆)
参考文献:
[1]林红.巴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王右木[J].四川档案.2011(3).
[2]中共江油市委党史工委.王右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42.
[3]何盛明.刑庭激辩震山城——共产党人张秀熟的革命传奇[J].百年潮.2011(7).
[4]罗世展.80年前的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报——《四川晓报》[J].巴蜀史志.2011(3).
[5]王江蓉.从车耀先手稿看《大声周刊》的艰难历程[J].四川档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