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活动二:热水保温
吉林省省直机关第三幼儿园 大三班 何莹
(指导者:张巍)
选题缘由
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一天,幼儿看到保育老师在给他们调兑温水,很好奇地问道:“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热水很快变凉,不能一直保温呢?”幼儿基于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了热水保温的话题,并且想要制作一个保温瓶来解决热水保温的问题。制作保温瓶,幼儿首先需要了解生活中保温瓶的类型、结构及其原理等相关知识,并且需要不断地对比测试哪种材料保温效果最好。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小问题,需要不断地接受挑战,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于热水保温活动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决定与幼儿共同开展“热水保温”这一课题活动。
第一阶段活动
活动一:经验分享
幼儿对热水保温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探讨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让热水保温。
铭铭:把瓶子的盖子盖上,或者把瓶子放在太阳下面晒。
桐桐:用纸把瓶子包上,就不会散热了。
蜜儿:用棉花包瓶子。
孟龙:赶快把瓶子里的水喝掉。
兴晔:找一个袋子,把瓶子放到袋子里,然后把袋子系上,这样热气就跑不出去了。
孟龙:把瓶子盖上盖子,揣到兜里。
晟桓:不能用普通的纸,普通的纸太薄了。卡纸比较厚,可以用卡纸。
京宝:把瓶子放到叠好的被子里,就像汉堡包一样,把瓶子夹在被子中间。
图2-1 联想热水保温方法的气泡图
幼儿在探讨如何让热水保温的话题后,每个小组分别绘制了热水保温方法的气泡图,并决定自制一个保温瓶,以解决热水变凉的问题。在制作保温瓶之前,教师告诉幼儿,首先应该知道热水的初始温度和变凉后的温度,在了解温差的前提下,结合材料的特点,才能设计出能保温的瓶子。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通常能感知到热水变凉这一现象,可是没有一个幼儿亲自去测试过水的温度。应该怎样测量呢?用什么工具测量呢?这两个问题让全班幼儿有些困惑。这时教师及时介入幼儿的谈话,引导幼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变化。在教师的帮助下,全班幼儿小组合作,测量出热水的初始温度是45℃,一个小时后再次测量,水温降到25℃。
【教师支持: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学会了读水银温度计。教师与幼儿共同测试,热水在室内放置一个小时后,水温由45℃降到25℃。】
测量水温变化后,幼儿感慨水变凉的速度之快,于是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保温效果很好的瓶子,以延长水变凉的时间。基于幼儿浓厚的兴趣,教师与幼儿共同开启制作保温瓶之旅。
活动二:收集材料
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在教室里寻找可以使热水保温的材料,幼儿在教室里认真收集后,发现了彩纸、皱纹纸、卫生纸、瓦楞纸、卡纸和黏土等材料。
【教师支持: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如彩纸、皱纹纸、卫生纸、瓦楞纸、卡纸和黏土等,以推进幼儿的活动。】
图2-2 收集实验材料圆圈图
活动三:制作保暖衣
教师帮助幼儿找到充足的材料后,幼儿开始分组为瓶子制作保暖衣,这个过程包括交流讨论、选择材料、制作实施、反思与小结等环节。
第一组
小组成员讨论和选择所用的材料和工具,主要包括瓶子、彩纸、剪刀和胶棒。
禹德:我觉得彩纸可以保温,彩纸挺厚的。
龙宝:那我们用彩纸试一试吧。
小组成员选定了彩纸材料后开始制作瓶子的保暖衣。在制作过程中,幼儿遇到了彩纸之间有缝隙且热气会从缝隙跑出去这一问题。
问题一:怎么防止热气散失?
分析与讨论
禹德:彩纸之间有缝隙,热气从缝隙跑出去了。
教师:有缝隙没关系,可不可以补一补?
禹德:老师,可以用别的东西补吗?
教师:当然可以!你们想好用什么材料补了吗?
龙宝:老师我们想用黏土。
猜想与假设
小组成员计划用黏土把彩纸瓶的空隙堵上,来解决彩纸之间有缝隙且热气会从缝隙跑出去的问题。
实验与验证
幼儿把黏土团成圆饼的形状,贴在彩纸瓶的外面,想把彩纸瓶的缝隙堵上;然后又在彩纸瓶的外面包了一层黏土。多次实验与改良后,经过测量,彩纸瓶中热水的温度由之前的34.5℃升高到35.2℃。
【学习品质:幼儿遇到困难时不放弃,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并勇于尝试。例如,幼儿用黏土填充彩纸与瓶子之间的空隙时,瓶子保温效果一直不佳,幼儿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逐渐缩小彩纸与瓶子之间的缝隙,最终取得成功。】
第一组幼儿的反思
幼儿通过绘制双气泡图反思保温的效果,总结出用黏土填充彩纸与保温瓶之间的空隙,有利于增强保温效果。
图2-3 彩纸瓶与彩纸加黏土瓶保温效果对比图
第二组
小组成员集体讨论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主要包括瓶子、卫生纸、双面胶和剪刀。
瑶瑶:我觉得卫生纸可以保温。
一一:卫生纸很柔软,像衣服一样,应该可以保温吧!
润哲:那我们用卫生纸试一试吧。
小组成员选定了卫生纸材料后开始为瓶子制作保暖衣。在制作过程中,幼儿遇到了卫生纸太薄不保温和双面胶不好用等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多次讨论和反复尝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问题一:卫生纸怎样包更保温?
分析与讨论
牛牛:卫生纸很柔软,包的层数少,所以不保温。
一一:多包几层吧。
润哲:行,多包几层应该能保温。
猜想与假设
小组成员猜想,可以用在瓶子外面多包几层卫生纸的方法,来解决卫生纸太薄不保温的问题。
实验与验证
幼儿在瓶子外面又包了三层卫生纸以增强保温的效果,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卫生纸粘贴不牢固。
问题二:双面胶怎么能固定住卫生纸?
分析与讨论
润哲:哎呀,卫生纸上面的双面胶总是撕不下来!
一一:是呀,我也撕不下来!
教师:别着急,慢慢撕。或者可以换其他胶试试?
牛牛:别用双面胶了,咱们用透明胶吧。
猜想与假设
小组成员猜想,可以将双面胶换成透明胶,来解决双面胶不好撕的问题。
实验与验证
幼儿在瓶子的外面包了很多层卫生纸,并且用透明胶把卫生纸瓶的瓶口和底部粘严实。最后经过测量,瓶中热水的温度由之前的37℃升高到38.5℃。
第二组幼儿的反思
幼儿对测量结果进行反思,并绘制反思的双气泡图。幼儿发现瓶子外包三层卫生纸时瓶中热水的温度最高,用透明胶粘卫生纸粘贴得最牢固。
图2-4 瓶子外包一层卫生纸与包三层卫生纸保温效果对比图
第三组
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后决定,需要的制作材料和工具主要有瓶子、卡纸、胶棒和剪刀。
晟桓:我觉得卡纸好像可以保温。
桐桐:卡纸特别厚,保温后水的温度一定特别高。
小组成员选定了卡纸材料后开始为瓶子制作保暖衣。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热气会从空隙中跑出去。
问题一:卡纸和瓶子之间有空隙,怎样防止热气从空隙中散失?
分析与讨论
铭铭:卡纸这么硬,粘不住啊!
晟桓:多抹点儿胶,再按的时间长一点儿。
教师:你们是否可以借助其他材料试一试?
妞妞:用棉花把空隙塞上吧。
桐桐:也行,棉花很软,还热乎乎的!
猜想与假设
小组成员猜想,可以用棉花把空隙塞上,以减少热气的散失。
实验与验证
幼儿先在卡纸和瓶子之间的空隙里塞点棉花,又在卡纸外面包上了两层较厚的棉花,最后经过测量,瓶中热水的温度由34.5℃上升到39.4℃。
第三组幼儿的反思
幼儿对测量结果进行反思,并绘制反思的双气泡图。幼儿发现卡纸的外面包上棉花时瓶中热水的温度最高。此外,幼儿还发现卡纸太硬,与瓶子之间有空隙,这样不利于保温。幼儿想办法在卡纸和瓶子的空隙处填充棉花,并且在卡纸瓶的外面又包了两层厚厚的棉花。经过实验验证,水温可以保持到39.4℃。
图2-5 卡纸瓶与卡纸棉花瓶保温效果对比图
第四组
小组成员讨论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主要包括瓶子、皱纹纸、瓦楞纸、胶棒和剪刀。
琪琪:我想用皱纹纸。
教师:这个不是皱纹纸,是瓦楞纸。
海同:那我们一起用瓦楞纸制作吧!
小组成员选定了皱纹纸和瓦楞纸材料后开始为瓶子制作保暖衣。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瓦楞纸有空隙,热气容易从空隙中跑掉。
问题一:瓦楞纸有空隙,怎么防止热气散失?
分析与讨论
海同:瓶子与瓦楞纸之间有空隙,透明胶粘不住。我们可以多粘一些胶在两侧,然后相互对齐就粘得比较牢固了。
希希:瓦楞纸还是会有一些空隙啊,热气依然会跑出去啊。
教师:我们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不让热气跑出去呢?
海同:我知道!用塑料袋!
教师:怎么使用塑料袋保温呢?
海同:用塑料袋把瓶子包起来,再系紧点儿,热气就不会跑出去啦!
琪琪:海同真聪明!
猜想与假设
小组成员猜想,可以用在皱纹纸瓶外面包塑料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验与验证
幼儿先用皱纹纸、瓦楞纸包瓶子,然后把皱纹纸瓶放在塑料袋子里,将袋子系紧,防止热气散失。最后经测量,瓶中热水的温度由35℃上升到36.3℃。
第四组幼儿的反思
幼儿观察结果后发现保温瓶外面包塑料袋后水的温度更高,说明塑料袋有利于保温。此外,幼儿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将塑料袋系紧也有利于保温,在卡纸外面多包一层棉花,能使保温瓶的保温效果更好。
图2-6 皱纹纸瓶与皱纹纸套塑料袋瓶保温效果对比图
四个小组分别进行实验后,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具体如表2-1所示。
表2-1 四个小组的温度测量结果
活动四:家园合作收集更多材料
幼儿对制作保温瓶的活动越来越感兴趣,班级里的材料已经满足不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了,所以教师调动家长资源帮忙寻找更多的实验材料。第二天,幼儿把收集的材料带到幼儿园分享,并绘制了材料的圆圈图。
图2-7 家园合作收集材料的圆圈图
活动五:预测实验结果
每个小组的幼儿使用从家里带来的材料为瓶子制作保暖衣,并在制作完成后对材料的保温效果进行猜想与预测。
妞妞:我猜棉花最保温,因为棉花很柔软。
桐桐:保温袋最保温,因为它包得特别严实。
一一:我认为毛巾最保温,因为毛巾包得最严实。
伟志:我认为海绵最保温,因为海绵好像会发热。
希希:我认为泡沫纸最保温,因为我包了两层呢!
子博:我用纱布把瓶子包得又粗又厚,一定最保温!
活动六:测量温度
幼儿猜测之后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测试结果如表2-2所示。
表2-2 不同材质保暖衣的温度测量结果
最后,幼儿通过观察与分析,总结出棉花和纱布相比其他材料更保温。
【科学原理:棉花保温的科学原理。棉花在蓬松状态时,内含许多空气,这些空气和棉花纤维结合,可以降低热传递效率。】
阶段活动后,幼儿对四个小组在三次尝试中所用的材料进行了对比,具体如表2-3所示。
表2-3 四个小组三次尝试的材料对比
阶段小结与反思
(一)幼儿
幼儿对这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分析与讨论,总结出用纱布、海绵、棉花包装瓶子保温效果最好,并绘制了树状图。
图2-8 保温材料效果总结树状图
(二)教师
首先,教师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在探究保温材料的过程中,幼儿遇到很多问题,教师没有急于将答案告诉幼儿,而是引导幼儿调动原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教师支持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幼儿用思维地图记录和分析研究过程与结果。
其次,教师支持幼儿质疑他人的观点。幼儿在活动中经常出现争议,教师鼓励、支持幼儿对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引导幼儿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的合理性,直至最终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活动
经过上一阶段的活动探索后,幼儿发现使用生活中收集的材料为瓶子制作保暖衣,其保温效果没有商场里购买的成品保温瓶好。幼儿想寻找更有利于保温的材料制作新的保温瓶。教师了解到幼儿这一新的想法后,便组织幼儿一起寻找与探索保温效果最好的材料。
活动一:经验分享
教师为幼儿查找了自制保温瓶的相关视频,引导幼儿在观看时仔细观察视频中的保温瓶与幼儿自制保温瓶的不同。
教师:在自制保温瓶的视频里,你们发现了什么?
妞妞:视频里的保温瓶都是用锡纸做的。
桐桐:有的是玻璃瓶,有的是在超市买的塑料瓶。
阔阔:有的瓶子得用刀切开。
伟智:每个视频中,人们都是先用锡纸包瓶子,然后再将用锡纸包好的瓶子放入准备好的大瓶子中,最后用胶粘贴好。
活动二:亲子调查
教师结合幼儿对锡纸的兴趣,引导幼儿回家与家人一起探究生活中锡纸的用途及作用。幼儿回家收集资料后,把生活中锡纸制作的物品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并绘制了气泡图。
图2-9 锡纸的用途气泡图(1)
图2-10 锡纸的用途气泡图(2)
活动三:收集材料
幼儿总结了第一阶段的活动经验,结合视频中的相关内容,在了解了每种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后收集了相关的材料,并绘制了相关思维地图。
教师:你想用什么来制作保温瓶?为什么?
桐桐:我想给小瓶子包上锡纸,锡纸有保温作用,锡纸既薄又轻巧,再套上一个大瓶子肯定更保温!
一一:我想用锡纸和报纸,视频里用的是锡纸和报纸。
龙宝:我想用锡纸和棉花,棉花最保温。
铭铭:先用锡纸,再用纱布,纱布最保温,所以我想用纱布。
图2-11 制作保温瓶材料的气泡图
图2-12 保温材料汇总图
活动四:制作施工
幼儿在收集丰富材料的基础上,仔细分析与对比了不同材料的保温特点,结合自制保温瓶视频里的制作方法,开始分组制作保温瓶。
第一组
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后,按照协商的想法绘制了保温瓶制作方法的流程图。第一步是在小瓶子外面包一层锡纸,第二步是在小瓶子外面套上一个大瓶子。幼儿认为用这种方法制作出的保温瓶既轻便又能保温。
图2-13 第一组总结的保温瓶制作流程图
小组成员根据绘制的保温瓶制作流程图开始尝试制作保温瓶,但是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
问题一:包几层锡纸最能保温?
分析与讨论
妞妞:多包几层锡纸更保温吧?
桐桐:老师,可以多用几张锡纸吗?
教师:当然可以。那你们协商好包几层了吗?
桐桐:那咱们包三层吧。包太多层的话,大瓶子就套不进去了。
桐桐:先试试三层,不行再包两层。
猜想与假设
根据猜想,幼儿先包了两层锡纸,用大瓶子试了一下,可以套进去;继续又包了第三层锡纸,再用大瓶子试试,也套进去了。幼儿通过两次尝试,最后决定包三层锡纸,并对两次尝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绘制了双气泡图。
第一组幼儿的反思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双气泡图对探索过程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幼儿发现只用锡纸包装瓶子,水的温度骤降到20℃,幼儿对这个结果感到很吃惊,与同伴讨论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此时,教师及时介入幼儿的讨论之中,耐心地向幼儿讲解视频中保温瓶保温主要是隔热棉起作用,锡纸对保温不起主导作用。
第二组
小组成员讨论后绘制了保温瓶制作流程图。他们决定在小瓶子外面先包锡纸,再包报纸,最后将小瓶子装进大瓶子里。幼儿是从视频中借鉴的方法,所以他们认为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保温瓶保温效果一定很好。
小组成员在探讨包几层锡纸时发生了争议。有的幼儿觉得包三层比包两层更保温,有的幼儿觉得包的层数过多,小瓶子就套不进大瓶子了。最终幼儿协商一致,决定两种方法都尝试一下。
图2-14 两层锡纸与三层锡纸包装对比图
实验与验证
图2-15 第二组总结的保温瓶制作流程图
小组成员依据流程图开始尝试制作保温瓶。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报纸太大不好包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
问题一:报纸怎么能固定在保温瓶外侧?
分析与讨论
淇淇:报纸好大啊!
教师:怎样能把报纸变小?
瑶瑶:折一折!(瑶瑶折了三次,折出来的报纸比瓶子小。)
淇淇:太小了!(折了两次)这样就行了!
淇淇:不行啊!太厚了,粘不住!
教师:这么厚的瓶子能套进大瓶子里吗?
一一:用剪刀把多余的报纸剪了吧。
瑶瑶:还没包瓶底呢。
一一:把剪掉的报纸粘到瓶底上。
猜想与假设
小组成员根据每个人的猜想绘制了保温瓶制作流程图。有的幼儿猜想报纸太大应该折一折,有的幼儿觉得可以折两次,有的幼儿觉得可以折三次,还有的幼儿建议把多余的报纸剪掉,最后把漏包的地方补一补。
图2-16 第二组猜想的保温瓶制作流程图
实验与验证
根据猜想,幼儿先把报纸折了三次,发现报纸变小了。幼儿又把报纸折了两次后包在瓶子上,并把多余的报纸剪掉,用透明胶把报纸粘贴牢固,再用剪下来的多余报纸补上瓶底,最终制作成功。
第二组幼儿的反思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绘制双气泡图对探索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在使用报纸包瓶子的过程中,需要对折报纸以减小报纸的面积。
图2-17 报纸对折两次与三次实验对比图
第三组
小组成员设想先在小瓶子外面包锡纸,然后包棉花,最后套大瓶子。幼儿依据讨论结果绘制了流程图,并开始尝试制作保温瓶。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遇到了困难,导致活动停滞不前。
图2-18 第三组总结的保温瓶制作流程图
问题一:怎样把棉花牢固地粘在小瓶子外面,并且将小瓶子装进大瓶子里?
分析与讨论
海同:怎么套不进去?一套棉花就掉了,是棉花太多了?
羿辰:瓶子不够大吧?(试着把棉花拿掉,直接把大瓶子套在包了锡纸的小瓶子外面)这样就好了!
教师:那还用棉花吗?
羿辰:可以把棉花包在大瓶子的外面。
教师:棉花露在外面,遇到水会不会湿?
羿辰:好像会。
教师:那应该怎么办呢?
羿辰:再拿一个瓶子,套在棉花的外面。
海同:我再去找一个瓶子。
猜想与假设
在实施过程中棉花容易脱落,导致小瓶子放不进大瓶子里。小组成员一致讨论后想出了新的办法并绘制了设计图,即先把棉花粘在第二个瓶子的外面,然后再套一个更大的瓶子。
图2-19 第三组猜想的保温瓶制作流程图
实验与验证
根据设计图,幼儿将找到的大瓶子套在小瓶子的外面,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棉花脱落的问题。幼儿讨论后决定尝试套装第三个更大的瓶子,但是实验结果依旧失败。幼儿继续分析与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羿辰:如果能把棉花贴得更紧一些,应该就没问题了!
格格:多粘点儿胶,就可以吸住了!
海同:棉花贴紧点儿,还得薄一点儿。
教师:但是棉花是软软的,放在瓶子上容易滑下来。怎么样可以让棉花牢牢地粘在瓶子上?
羿辰:咱们用胶棒在瓶子外面涂上胶,然后再把棉花粘上去。
通过分析与讨论,幼儿找到了用胶棒粘棉花的方法。经过几次尝试,幼儿成功地将棉花粘在瓶子上,并且将瓶子套进了第三个大瓶子里。
第三组幼儿的反思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绘制双气泡图对探索过程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发现成功的原因在于胶棒能粘住棉花,透明胶则不利于粘贴棉花。
图2-20 透明胶和胶棒粘棉花的效果对比图
第四组
小组成员讨论后绘制了制作流程图。操作步骤是在小瓶子外面先包锡纸,再包纱布,最后套大瓶子。幼儿觉得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保温瓶保温效果一定是最好的。
图2-21 第四组总结的保温瓶制作流程图
小组成员根据绘制的制作流程图,开始尝试制作保温瓶。在制作过程中,幼儿遇到了不知道怎样缠卷状纱布的问题。
问题一:怎样把卷状纱布缠在瓶子外面?
分析与讨论
禹德:纱布怎么缠?
恬恬:我会,我妈用这个缠过手指,给我。
铭铭:就像粘透明胶那样转一圈吧。
猜想与假设
小组成员猜想可以像粘透明胶那样用卷状纱布来缠瓶子。
实验与验证
根据猜想,幼儿按照粘透明胶的方法,把纱布一圈一圈地缠在瓶子上,但是纱布并没有紧紧缠着瓶子,而是堆在一起了,实验没成功。
问题二:用什么方法能使纱布紧紧地缠绕在瓶子上?
分析与讨论
幼儿按照缠透明胶的方法缠纱布没有成功。小组成员继续分析与讨论,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教师:怎样能缠得紧一点儿?有什么办法能让纱布一直缠下去,而不用中途剪断它呢?
禹德:可以像在美工活动时用彩绳缠瓶子那样。
教师:纱布是网状的,只缠一层太薄,会保温吗?
铭铭:那我们多缠几圈儿。
猜想与假设
幼儿猜想可以用美工活动时彩绳缠瓶子的方法,把卷状纱布缠在瓶子上。
实验与验证
根据猜想,幼儿像缠彩绳那样,用纱布螺旋似的缠瓶子。经过反复尝试,幼儿终于操作成功,将纱布牢固地贴在了瓶子上。
【学习品质:幼儿在制作保温瓶的过程中表现出坚持性,能够集中注意力,在面对困难时也能够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情,与同伴继续努力,并根据预设的计划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第四组幼儿的反思
幼儿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绘制双气泡图对探索过程进行了分析与反思,总结出用纱布作为保温材料时,将纱布横着在瓶子上缠两圈才能发挥保温的效果。
图2-22 纱布缠法效果对比图
阶段活动后,幼儿对四个小组制作的保温瓶的保温效果进行了对比,具体如表2-4所示。
表2-4 四种保温瓶的温度测量结果
阶段小结与反思
(一)幼儿
幼儿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绘制树状图总结出纱布和报纸的保温效果相同,锡纸的保温效果最差。
图2-23 保温瓶制作材料与方法总结图
(二)教师
首先,教师扩展幼儿的科学知识,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带领幼儿了解了锡纸在生活中的用途与保温瓶的保温原理。
其次,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包裹瓶子的材料——锡纸、报纸、棉花、纱布、透明胶、双面胶和胶棒等,引导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逐步解决问题。
再次,教师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探究。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不急于介入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寻找答案。例如,幼儿最初尝试用棉花包裹瓶子,效果不理想,幼儿与同伴经过多次尝试之后,最终发现用胶棒粘贴棉花的效果最好。
最后,教师调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共育。教师引导幼儿回家与家长共同收集保温瓶的相关知识与制作材料(尤其重点了解了锡纸的应用范围与功能),亲子合作完成调查表。
第三阶段活动
活动一:装饰保温瓶
幼儿在自制保温瓶后,发现它们与买来的保温瓶不一样。幼儿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经过分析讨论,绘制了两种保温瓶异同的双气泡图。
桐桐:咱们自制的保温瓶和外面买来的保温瓶有点儿不一样。
兴晔:咱们的保温瓶外层有棉花和塑料瓶,买来的外层既不是塑料瓶也没有棉花。
恬恬:买来的是彩色的,有图案;自制的是白色的,没有图案。
一一:买来的保温瓶有带子,可以背着。
图2-24 自制保温瓶与购买保温瓶对比双气泡图
活动二:收集装饰材料
通过对比两种保温瓶,幼儿发现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自制的保温瓶不美观,携带不方便。幼儿想依照自己的想法来改进自制的保温瓶,具体如表2-5所示。
表2-5 幼儿装饰保温瓶的想法
活动三:制作漂亮的外衣
根据画好的设计图,幼儿开始分组操作。每组幼儿使用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分别为保温瓶制作漂亮的外衣,具体如表2-6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制作活动,开始分享与展示自己的作品。
表2-6 四个小组装饰保温瓶的材料与操作方法
活动四:为保温瓶挂绳
为自制保温瓶做了漂亮的外衣之后,幼儿开始积极讨论使用保温瓶时如何才能更便捷。针对这一话题,幼儿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龙宝:咱们自制的保温瓶拿着不方便。
天旭:咱们可以为自制的保温瓶加上一个挂绳。
教师:怎样才能把挂绳固定在保温瓶上呢?
妞妞:应该用胶枪就可以吧。
琪琪:可以用胶枪直接在一根绳子上涂点儿胶,把绳子粘到瓶子上。
桐桐:还可以用两根绳子,把绳子的每一端都涂上胶水,粘到瓶子的背面,就像背书包一样背着瓶子。
蜜儿:还可以用透明胶把绳子的两端和瓶子相互连接。
妞妞:透明胶不行,会掉!
伟智:把绳子直接系在瓶子上。
恬恬:用蓝丁胶把绳子粘在瓶子上。
幼儿在激烈的讨论后立即进行了实验操作。在制作中缺少材料时,教师及时提供蓝丁胶,帮助幼儿粘贴与固定;在幼儿不会操作胶枪时,教师及时示范,教会幼儿如何正确使用胶枪,并且告诉幼儿注意防止烫伤。一段时间后,四个小组都完成了制作活动,并对制作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总结,具体如表2-7所示。
表2-7 四个小组制作保温瓶挂绳的方法与结果
【教师支持:教师提供适量的蓝丁胶,帮助幼儿在操作中了解蓝丁胶的弊端。】
【教师支持:活动中教师示范如何操作胶枪,使幼儿初步了解了胶枪的使用方法及自我保护的方法。】
活动五: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反复尝试,实验结果各不相同。第一组尝试的方法是用蓝丁胶和透明胶粘绳子,由于材料黏性不大,绳子多次掉落,挂绳实验失败。另外三组幼儿用胶枪涂胶,将绳子稳固地粘贴在保温瓶上,挂绳实验成功。
阶段小结与反思
(一)幼儿
教师引导幼儿绘制思维地图,对操作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幼儿发现胶枪比透明胶和蓝丁胶的黏性大,用它粘贴绳子效果最好。
图2-25 保温瓶挂绳子方法总结图
(二)教师
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材料、知识和时间上的支持。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锡纸、报纸等大量的包装材料;引导幼儿深度了解铝箔本身是热的良导体;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不急于介入与干预。
其次,教师通过讨论的方式激活幼儿的思维。讨论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引导幼儿各抒己见,让幼儿进行头脑风暴,进而推动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再次,教师引导幼儿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作保温瓶的活动中,幼儿每次遇到问题,教师都会引导幼儿去分析问题,收集材料,确定方案,假设验证,直至问题解决。
最后,教师注意营造温馨的合作氛围。教师通过营造温馨的合作氛围,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行为,并使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