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晴雪走胡同:一个媒体人的北京胡同行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府右街周边诸胡同

府右街。从民国到现在皆是北京名街。其南起西长安街,北至西安门大街,全长近两公里。1913年打通此街时,因位于民国总统府之右得名。现在,府右街东的中南海,乃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府右街丙27号,有抗日名将张自忠故居。现在是北京自忠小学分校。1948年,张自忠后人按将军遗愿,在此开办了自忠小学。

力学胡同。曾用名李阁老胡同。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家居于此,故名。1965年始改名力学胡同。与力学没有半毛钱关系。李东阳,湖南茶陵人,其生活时代,阿谀粉饰文风流行,以他为首的文人团体针对此种不良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之复古主张。最后形成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之名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力学胡同西口有北京力学小学。清代进士馆即设在此处,民国时期,将进士馆改为法政大学,现在又成为力学小学。真文气汇聚地也。今日看去,只是一平常胡同。

太仆寺街。太仆寺不是寺,而是明代皇家衙署太仆寺所在地,故得名。太仆寺掌牧马之政令,属兵部。太仆寺街也只有现代建筑。连个马掌也没有留下。街内还曾有衍圣公府,乃明皇帝赐孔子后裔府第。亦荡然无存。

府右街西,仪亲王府建筑遗存

惜薪胡同。明代叫惜薪司。因惜薪司衙署设此而得名。明代惜薪司的职能是,“管宫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宫柴炭”。到了清朝,“悉除明制,惟内廷柴炭于此关支”。胡同亦改名惜薪司胡同。以今日视点看,彼时它就是为中央机关提供燃料之地。名字还有号召节约能源之意。胡同竟已经被边上高墙大院圈禁起来。它可能是北京最新消失的一条胡同。如此老资格胡同被拆掉,无比可惜。

光明胡同。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此处建起大光明殿,供奉玉皇大帝,因而得名。今已无大光明殿任何踪影。四合院多。阳光洒在南北向胡同中,充满光明。胡同两侧多国槐树,非常整齐。越往里走,胡同越幽静。胡同45号,是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故居。周围国槐环抱着小院,确实适合创作乡土文学。

灵境胡同。灵境胡同今日被称为北京最宽胡同,其实完全是一条开阔大街。明代,这里有灵济宫。明代凡大朝会,百官均在这里习仪。清代、民国,名字变来变去,最终灵济演化成了灵境。

钟声胡同。清时,胡同南端设有大栅栏,所以也叫大栅栏。1959年,胡同东侧南端建了电报大楼,楼上有报时钟声。后来,便及时改称钟声胡同。电报大楼整点报时声,今日仍可听到。胡同基本是现代建筑。

背阴胡同。历史上它就背阴,因处于明太仆寺衙署北侧,故被称为背阴胡同。现在依然背阴,西单商业区、西单北大街的高楼把它遮挡,阳光很难照到。背阴了所有朝代。胡同大部分已经是现代建筑,青海大厦耸立其中。

惜薪胡同消失了

新建胡同。听名字,像条新建的胡同,其实不是。它原来叫新监胡同、心尖胡同。清末谐音成新建。胡同以前的四合院已被拆除,大部分建成了住宅楼。胡同12号乃大宅门。当年,曾是少帅张学良住宅。1949年后,曾先后做过波兰和加纳驻华使馆。现在保存依然完好。古树在墙角站立。

言志胡同。胡同短。基本没有老建筑。清代叫烟筒胡同,因形得名。1965年后谐音美化成言志胡同。

罗贤胡同。因里面比较绕,清朝叫罗圈胡同,民国后被文雅成此名。

枣林大院。清时称枣林,以树得名。此地旧时必有一片动人的枣林。一个四合院挂着枣林大院甲17号门牌号。其他痕迹全无。

石板房三条。具体胡同已经不在。一所房子上,挂着石板房三条胡同牌,仅此而已。

东牛角胡同。胡同窄而弯,像一个牛角,故得名。

小堂胡同。确实极小。

横二条。已全是高楼大厦。

堂子胡同。西单购物中心楼底下尚有堂子胡同标识。如今只是高楼大厦间通道。

武功卫胡同。已全部拆除,只剩名字及简历——明代护卫京师的武功卫衙署曾设此。

大秤钩胡同。胡同因其走向形似秤钩得名。胡同口有漫天遍野小吃。里面老四合院比较多。

北安里。小。清代此处曾有大悲寺,乃郑亲王所建,俗称王爷庙。胡同位于庙后,所以叫后王爷庙。1911年改现名。

兴隆街。街附近曾有大兴隆寺,因而得名。寺明代着火而毁。最后改为讲武堂、演象所。今皆不存。演象所俗称象房,是宫廷训练大象之所。如今平凡,丝毫看不出当年可出入大象也。

崇善里。环境幽静,寂静无声。此胡同,明代位于演象所北侧,所以叫演象所夹道街。清代改称小东岳庙。1911年后改现名。

罗家胡同。清代称罗家大院,以姓命名。胡同平房已被拆除。现在全是楼房。

高义伯胡同。清时叫狗尾巴胡同,以形命名。高义伯是1911年后对“狗尾巴”的高雅谐音。已名存实亡,两边都是后建居民楼。短而窄,形神皆似狗尾。

府右街西巷。皆重新改建的四合院,非常窄,有的地方两只手臂张开就能触到墙壁。明时为宫人织锦之所,清代叫巧机营。

博学胡同。只剩博学胡同1号院延续着血脉。这是座用花岗岩贴外立面的大楼,似新落成不久。听名字似很博学,其实不然。清时因内务府营造司所属饽饽房设此处,故称饽饽房,也就是生产饽饽之处,与学问无关。1965年文雅成博学胡同。

羊皮市胡同。清代叫羊皮市,以市场而得名。藏着一棵非常粗的老国槐。

小酱坊胡同。明代称酱黄胡同,因有酱菜作坊而得名。后来酱黄胡同逐渐演化分裂成为大、小酱坊胡同。胡同里人不多,幽静。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傅作义先生曾居此。

大酱坊胡同。比小酱坊胡同大而宽,餐饮业极其发达。大酱坊胡同东口,是礼王府。门牌号为西黄城根南街9号。礼王者,代善也。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很多清宫电视剧都演到他,剧中,人比较善良。清史复杂,代善虽为礼王,这座礼王府却非他所居,而是其孙杰书封王后新建王府。杰书当时称康亲王,所以这里最初叫康王府。后来,乾隆四十三年,也就是1778年,恢复礼王封号,这里就正式叫作礼王府。1927年,礼王府被不肖子孙卖掉,成为华北学院校舍。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国家机关办公场所。礼王府规模很大,保存完好,房子众多,外面围墙很长。老北京曾有谚语谓:礼王的房,豫王的墙。言其房之多。因不对外开放,无法看清王府里面的景致。从东南角围墙望去,能看到里面古树翼然。王府建筑屋顶、飞檐亦看得清楚。其琉璃瓦是绿色,这是王府的色彩级别。

颁赏胡同。胡同名字听上去吉祥,似过年发奖金和红包之意。但考证其来历,跟发红包没有半毛钱联系。明代时,它叫板场胡同,是堆放木料的场所,所以得名。清代演化为板肠胡同、板厂胡同。1911年又谐音成颁赏胡同。

义达里。清代是定亲王府所在地。清亡,王府逐渐荒废。后来改建成民房,形成七条小巷,名字分别是:义达里、乐群巷、贤孝里、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勤俭巷。1965年,七条小巷合并,统称义达里。乐群、贤孝、慈祥、福德、忠信、勤俭一起消逝。昔日繁华王府地,遂成今日寻常百姓家。义达里西口有老砖门楼。上有精美繁体题字:义达里。看上去原题字时代久远,后人又进行了涂色。材料说,此字1936年出自书法家张济新。此人曾任军阀张作霖沈阳大帅府总务处长,是“少帅”张学良之师。义达里南边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砂锅居。砂锅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至今快三百年了。招牌还在,店是今楼。即使同是王府,子孙表现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结局。礼王府、定王府就是一例。

礼王府一角

雪后义达里

东斜街。东斜街和大酱坊胡同在礼王府南面交会。东斜街在历史上竟是一条河道!《北京胡同志》说,河道后来干涸,形成街巷。因为比较斜,明代叫它斜街。清代叫甘石桥东斜街。1911年后,简称为东斜街。这条街比较长,一些四合院和楼房交叉存在。一些回家的人,在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就不知转入了哪一个门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