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晴雪走胡同:一个媒体人的北京胡同行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那些高高在上的“司局级”胡同

万事只在坚持。我军已行进至北海北门。

明代这一带聚集了众多为皇家服务的官署司局,并因之形成一片胡同群,许多胡同“司”“局”之名至今尚存,低调厚重。

北海北门往东,先是恭俭胡同。明代这里称内官监,因内官监署在此得名。内官监是明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职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以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负责国家营造宫室、陵墓,以及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等事。入清后废弃,但地名流传下来,后讹为内宫监胡同。民国后,谐音为“恭俭”,表达温良恭俭让之意。

明代郑和曾任内官监太监,在此办公。正是在内官监任上,他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当年郑和官署早已不存,但胡同保护尚好。多泡桐树。它们的枝杈占领了巷子上空。

恭俭五巷5号,是恭俭冰窖所在地。古代没有冰箱,恭俭冰窖就是皇上存冰之处,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恭俭胡同非常幽静。深处,抬头已望不到周边高楼,只有头顶的蓝天,时光一下子就停滞下来。

油漆作胡同,基本与恭俭胡同平行。胡同清代叫作油漆作,因彼时内官监所属油漆作设此而得名。这里工作的都是大国油漆工匠。今日故宫精美彩绘,就是他们的杰作。1965年改现名。

《北京胡同志》说,1号、21号、23号,是末代皇帝溥仪英语老师庄士敦故居。但21号、23号看不出任何迹象,只是院子很大。

胡同东口是地安门内大街。有一道高高的红墙拦着,墙上是黄色琉璃瓦,跟长安街边残存皇城红墙一样。查,果然是皇城墙遗存,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现存皇城墙为清时原物。胡同东口北侧有一古老四合院,门楼老旧,院子已经拆了一部分,没有门牌号,前面写着“文物重地,谢绝参观”。正好有两个人出来打水,问之,果然就是1号庄士敦故居,现在要整修。院里中正房还在,大屋顶保存尚好。院里一棵大杨树,树上建有大鸟窝。

油漆作胡同向南,乃米粮库胡同。因明代米盐库设于此地得名。清代改叫米粮库。看材料,胡适、梁思成等学者都在此住过。这里也是邓小平故居所在地。

胡同比较宽敞,一进去,北侧是一个军事管理区,像一个部队大院,没有其他标识,门前有白皮松。与报上相关照片对照,这就是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小平的故居。去世前,他一直住在这里。

20世纪30年代,胡适先生曾携家带口住在胡同4号院,达六七年之久。胡适弟子罗尔纲曾在《师门五年记》中写道:“米粮库四号是一座宽绰的大洋楼。洋楼前是一座很大的庭院,有树木,有花圃,有散步的广场。”看来,那时四合院就被拆了。彼时的4号,并不是现在的4号。现在的4号是以前的21号,只是个地道的四合院。据考证,原来的4号,正是现在邓小平故居的位置。

恭俭五巷,门里面藏着恭俭冰窖

油漆作胡同1号为庄士敦故居,正在整修中

1931年冬,胡适在这里过了四十岁生日。胡在这里,经常利用星期日上午时间集中会见各界客人。林语堂曾写道,“无论谁:学生、共产青年、安福余孽、同乡客商、强盗乞丐,都进得去,也都可以满意归来。穷窘者,他肯解囊相助;狂狷者,他肯当面教训……问学者,他肯指导门径;无聊不自量者,他也能随口谈几句俗语。到了夜阑人静时才执笔做他的考证或写他的日记。”

米粮库胡同东口,跨过地安门内大街,是黄化门街。一街之隔,已从西城区,进入东城区。此街光绪时称东黄瓦门。后读音演变,俗称黄化门、黄华门。1965年改称黄化门街。而“文革”中则改变颜色称红化门。《北京胡同志》称,明时街南设有管制造皇帝、太子、亲王冠冕、龙袍的尚衣监,掌管内外奏章、督理皇城事务的司礼监,街北设有办造各宫用帘子、篾簟、地毯的司设监。19号原为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房产。

黄化门街留下来的老建筑不多,大部分已改建成现代小楼。两边树排成行,大概隔七八米就一棵树,都很粗,是保留下来的老树。

米粮库胡同东口(说明:口右侧即为邓小平故居)

没看到李莲英家的19号。最新材料说,19号是老门牌号,现在是43号。43号从外表看,是个小四合院。门口窄小,亦无李家痕迹。

附近其他“司局级”胡同大多只剩名字,而旧时风光已无,只成为普通小胡同。它们是:

火药局胡同。因设有火药局得名。1969年在此挖防空洞时,曾出土过多种铁兵器。胡同绝大部分被拆掉,只剩下一个牌子。火药局胡同连接着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六条分支。如今只能看到六条。

织染局胡同。明朝织染局设此。1923年,国学大师王国维出任末代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意气风发,尚未沉湖,曾住在本胡同10号。现已拆除。

腊库胡同。因明代皇宫存储蜡的仓库设于此处而得名。

后局胡同。据传,明清时此地居住的多是皇室后勤杂务人员,因而得名。

钟鼓胡同。明代,二十四衙门之一的钟鼓司设此,胡同遂称钟鼓司。后改此名。胡适先生曾居于胡同14号。

帘子库胡同。原为皇宫储存帘子之所,因而得名。据云,过去每到夏季,皇宫内宫殿都要挂上竹帘,既可挡住苍蝇蚊子,同时又增添了皇族生活神秘感,让臣子看皇上时朦朦胧胧。慈禧刚上位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杀了肃顺等顾命大臣,实行垂帘听政。垂的就是帘子库提供的帘。

纳福胡同。因设有内府供应库得名。1947年称纳福胡同。“纳福”乃是“内府”之谐音,表达吉祥之意。

火药局系列胡同唯一的残存

织染局成了学校

东板桥东巷。明代酒醋面局设此,是皇宫储存酒醋之地。清代叫酒醋局。1965年改现名。只是一个小巷。里面几个古老四合院,大门沧桑,漆都掉了,旧日精良木工还能看出来。

在众多“司局级”胡同中,慈慧胡同卓尔不群,几个老四合院深沉独立。

慈慧胡同,清代称慈慧殿,因明朝在此建有慈慧殿,故名。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1933年至1937年间,租住在胡同3号,并在那儿写下了散文《慈慧殿三号》。朱光潜先生还在此创办主持了“读诗会”。沈从文在《谈朗诵诗》一文中曾回忆:“北平地方又有了一群新诗人和几个好事者,产生了一个读诗会。这个集会在北平后门朱光潜先生家中按时举行,参加的人实在不少,其组织者朱光潜功不可没。”一时间,这条安静小巷,出现了梁宗岱、冯至、周作人、卞之琳、何其芳、朱自清、俞平伯、林徽因等文化名人的身影。

彼时之3号即现在的9号。现在还是一个大四合院。门楼古老,大门基本没怎么油漆,露出木质本色。院里还保存着以前的老建筑。

把房客屋租给文化人就是这样,一不小心他们就会使一座房子青史留名,甚至摆脱被拆的命运。比如说,砖塔胡同84号因鲁迅先生住过而幸免于难。不知这座房子将来命运如何。

东板桥东巷1号:尘满面,鬓如霜

走在这一带,时有成群结队的喜鹊飞过并歌唱,增加了这里的美誉度。并不是所有的胡同都有喜鹊去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