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底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做家务是孩子的必修课

有一句话一直启迪着我,也是我对孩子们进行生活教育的信条,那就是:“生计者,万事之基本也。人苟非独立而生存,则其他皆无足道。自力不足,庇他人而糊口者,其卑屈固无足言。”(20)生存能力是一个人的独立之本,也是对人进行生活教育的基础。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在那个年代,农村家长对孩子的第一个生活教育就是做家务,稍微大一点还要下地干农活,学习劳动技能。回忆成长过程中关于生活的体验和劳动的故事,我惊讶地发现,每一项家务活的操练,每一种劳动技能的培养,每一次对生活的体验,都对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为我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我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生活教育。在我看来,只有融入生活,孩子才能接受最现实的教育。让孩子体验生活,是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培养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能力,从让孩子承担家务做起,这是最朴素也是最有效地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办法。独立性是孩子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必备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质。孩子会逐渐长大,终究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只有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才能够更好地生存,而这些生活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主要发生在家庭生活中。

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从做家务开始

无论是女儿,还是家里住的其他孩子,我都是从生活能力着手,严格要求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首先,我要求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文具,还要求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男孩子拎煤球、拖地,女孩子刷碗、洗衣服。由于当时的家属院水电条件还不具备,吃水、用水都需要到百米外的一个单位去接,因此每天打水的任务很繁重。为方便我挑水,父亲给我买了一根扁担和两只水桶,平常都是爱人和我挑水,有时候我也会让两个男孩子拿只水桶去帮我抬水。

为了保证他们每天能够做一点家务,我给他们排了一个值日表,每个人每天的值日内容写得清清楚楚。我对两个外甥女要求更高,她们在我家住着的那段时间,我要求她们双休日帮我择菜、洗菜、洗衣服。稍大一点的时候,我教她们做饭。在我看来,这是女孩子的“看家本领”,一定要学会做饭。好在孩子们都是从农村来的,没有那么娇气,还非常懂事,看到我照顾他们几个挺不容易的,也纷纷主动帮我干一些家务活。但是,因为是孩子,所以干活的时候也有点不太愿意。尤其是两个外甥女,对于擀面条和包饺子不感兴趣,认为想吃可以去买,不一定非要自己做,多麻烦呀,但我坚持要她们学。

爱人看到这些,有点心疼孩子们,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们做这些家务活,我做不过来他可以帮我。我说:“让孩子从小做家务,并不仅仅是为我分忧解劳,更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一种方式。孩子们通过做家务培养生活能力,也是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为他们以后更好的生活做准备。”于是我给孩子们讲了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教育他孩子的故事:

郑板桥在52岁时始得一子,对于这个儿子,他当然非常疼爱,但却从不溺爱,而是经常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儿子自立的能力。

当儿子长到6岁时,郑板桥就让儿子学着洗碗。由于儿子长得不高,他还特地为他做了个小板凳,让儿子站在小凳上洗碗。当儿子长到10岁时,他为儿子准备了一副小水桶,要让儿子每天挑着小水桶把水缸挑满。此外,他还经常教导儿子要勤奋学习,以便将来能够自立。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我爱人听了以后没有再吱声,也不再干涉这件事。孩子们听了以后,做家务时也就没有怨言了。

从他们现在的生活来看,我当年让他们做家务,不仅仅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也教会了他们生活的技能。他们所拥有的生活技能,不仅能够让他们很好地照顾家人的日常生活,还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自主权。

2017年春节,两个外甥女来给我拜年。在谈到当年让她们做家务这件事时,她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同样的感慨,感激我当年让她们学做家务,给她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也带来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让女儿做家务

对于女儿,我要求更加严格。在女儿不同的年龄阶段,我列出不同的家务内容,让她自己进行选择,目的就是让她养成做家务的习惯,以培养她基本的生活技能。

女儿小时候刚刚能够得着洗脸池时,我就让她洗自己的小手帕,小袜子;够得着水池时,我就让她和姐姐们轮流刷碗;再大一点的时候,我就教她煮面、煮鸡蛋、炒米饭、包饺子。尽管刚开始面煮不熟,鸡蛋炒焦了,饺子包得歪歪扭扭,但我仍然坚持让她学,鼓励她自己做。我不在家的那几年,孩子有时候不想吃奶奶做的饭,就自己煮面、炒米饭、煎鸡蛋。她每天下晚自习回到家里已是10点多了,感觉饿了就自己煮点东西吃。至少,我不在她身边的那段时间,她没有饿着,可以自己解决吃饭的问题。

2009年暑假,我开始让女儿跟着我学做饭,和我一块去买菜,刷碗、大扫除的事情也基本上包给她。那一年学校迎接升本评估,没有放假,我也经常外出,就让她帮我处理一些家务琐事,甚至替我去走亲戚,随人情。经过一个暑假的锻炼,女儿在处理一些事情方面也变得成熟起来,还会积极主动地想一些办法去解决问题。

2011年6月,我到外地出差一个多星期。那段时间刚好女儿在家,我就给女儿说:“我外出的这段时间,家里就交给你了,照顾好爸爸。”女儿笑着说:“放心吧。”出差期间,女儿经常会给我发一些自己做饭、烙饼的图片,有时候会电话咨询我一些做菜的程序、调料的用量和加放时间等问题。我回来的时候,女儿已经返校了。当我看到家里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尤其看到衣物分类摆放得整整齐齐,和我平常的分类方式一模一样时,我感到非常欣慰,不由地感慨道:“还是生女儿好!”

2013年,女儿申请到英国赫尔大学攻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为了保证女儿在国外能够生活自理,我给女儿安排了一个深入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女儿全权安排我们暑假期间的生活,买菜、做饭、刷锅、拖地等。以前也让她做家务,但只是偶尔做几次,或者给我打下手,或者刷个锅,跑跑腿之类的,基本上都是我安排好的,她执行而已。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她要全面负责。出乎我意料的是,女儿答应得非常爽快:“好,没有问题,不就是做个家务嘛!”不过女儿提前给我们打预防针,说:“先声明,做得不好不能抱怨。”我说:“放心吧,不会抱怨的。做不好不要紧,做多了就好啦!熟能生巧嘛!但你还是要用点心,尽量让我们生活得好一点,环境要舒适一点。”女儿说:“我一定把饭做熟,至于做得多好,我不敢保证,但我一定会尽力。”听到女儿这样说,我还是很开心的,关键看能不能坚持到底。

但是,事情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刚开始的时候,女儿还有点兴趣,每天想办法给我们调剂生活,变着花样做饭。过了一段时间,女儿兴趣逐渐降低,还多少有点抱怨,尤其是对大热的天每天去买菜非常不满。我就告诉她:“每年的夏天我们都是这样过的呀!妈妈也是每天顶着骄阳、冒着酷暑去买菜。而且你看看菜市场有多少人在买菜,每一家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女儿说:“我们可以多买一点放冰箱里,不用天天买。”我说:“现在有许多时令蔬菜,明明可以每天吃到新鲜的蔬菜,你为什么要让我们吃剩的?”女儿无话可说,只好硬着头皮坚持每天去买菜。还好,女儿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为我们做了一个多月的饭,干了一个多月的家务活。

通过一个假期的锻炼,女儿不仅能够做几样拿手的菜,还学会了擀面条、包饺子、烙饼等传统手艺。虽然不够精湛,但做给自己家人吃,已经没有问题。后来,孩子到了英国,不仅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而且还经常在同学朋友面前大显身手,获得了同学朋友的声声赞誉,也获得了很好的人缘,为她的国外生活带来了便利。

做家务是孩子生存的基础

做家务是孩子最早、最基础的劳动形式,是知、情、意、行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基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务活对于启迪孩子的劳动情感,锻炼劳动意志,形成热爱劳动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调查显示:中国城市中的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为0.2小时,美国小学生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为1.2小时,泰国学生是1.1小时,韩国学生是0.7小时,英国学生是0.6小时,法国学生是0.5小时,日本学生是0.4小时。这组对比数据应该引起中国家长的高度重视,相比而言,中国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需要加强做家务的教育与训练。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低,生活幸福感高。(21)由此可见,让孩子养成做家务活的习惯,是对孩子责任心的有效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儿童教育首先应该学的是“洒扫应对”,也就是小孩子怎么扫地、抹桌子,怎么与人相处。教育的目的是做人,“洒扫应对”是学做人的基础。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你不要看扫地、抹桌子、端碗没什么了不起,这些都是一种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会了,以后长大去做事自然就会了。基本的教育没有学好,学再多的知识都是失败的教育。”(22)

意大利都灵大学的校门口有两尊英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是一只鹰,右边是一匹奔马。几百年来,它们成了都灵大学的标志,甚至连校徽上也是这两尊雕塑。那只鹰代表的并不是什么鹏程万里,它其实是一只被饿死的鹰。为了实现飞遍全世界的远大理想,这只鹰苦练各种飞行本领,却忘记了学习觅食的技巧,结果在它踏上征途的第五天就被饿死了。那匹奔马也不是人们认为的千里马,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这匹马开始的时候嫌它的第一位主人——磨坊主给的活太多,乞求上帝把它换到马夫家;可马夫给这匹马的饲料不好,这匹马又乞求换主人。于是,上帝把它换到了皮匠家里,皮匠给马的活不多而且饲料又好,可是没过几天,这匹马就被皮匠剥了皮,做成了皮制品。都灵大学的创办者把两尊雕塑矗立在都灵大学的校门口,旨在提醒都灵大学的学生们:真正能把人们从饥饿、痛苦和贫困中解救出来的是劳动和生存的技能,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知识。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于1986年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 to know(学会学习);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合作);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教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他们学会“生存”。

在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基于此,美国专门为孩子列了一张家务清单,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一是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让孩子参与做家务,让他知道这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必修课,必须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让孩子先从自己相关的事情做起,再扩展到其他方面。从穿衣吃饭做起,从洗碗、抹桌子做起,上学了,就要灌输“读书是自己的事”“做作业是自己的事”“家庭成员就有承担家务的义务”这样的理念。二是要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有一个智慧的父亲在去外地出差前夕对他的12岁的儿子说:“我的妻子身体不好,我不在家的时候,请你好好照顾她。”一个月后,父亲回到家里,孩子的妈妈惊喜地告诉他,孩子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处处照顾她。三是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养成勤劳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德国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在花园里翻地;16~18岁的孩子每周要完成一次全家的大扫除。这条法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有效。

在我国,“学习”是孩子的第一要务,“升学”“考高分”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期待,这导致家长很少让孩子做家务,甚至完全剥夺了孩子做家务的权利。一是认为学习才是孩子最主要的任务,让孩子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干家务、搞好服务是家长的事情;二是溺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干活,总想为孩子包揽一切,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三是嫌孩子添乱,担心孩子做不好,或者弄脏了衣物,或者打坏了餐具,或者弄伤了手脚等,所以觉得让孩子干活就是添麻烦。有不少孩子,特别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以孩子学习为由,平常原本理应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被父母或者保姆代劳了。正是家长的这些理念,剥夺了孩子参与做家务的机会,丧失了孩子尝试或锻炼自己的机会,也限制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和生活技能的训练,致使很多孩子“四体不勤”,缺乏生存能力,长大后生活难以自理,甚至成为“啃老族”。

每次看到一些年轻的父母,生了孩子什么也不会,反倒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我就会想到我的外甥女。她有两个孩子,每一个孩子出满月后,就没有人再帮她。她就自己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每天抱着小的送大的上幼儿园,还要给爱人做饭,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小时候让她接受了做家务活的锻炼,这便保证了她长大以后生活的能力和做家务的基本技能,甚至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有一则感人肺腑的报道:

2014年3月,一本名叫《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日本名叫《小花的味噌汤》)的书,让全世界无数人为之感动、落泪。这是千惠一家人合力写下的温暖之作:身患重病的年轻妈妈千惠,开始教4岁的女儿阿花学习做饭,学习家务。她教女儿如何拿菜刀,如何洗菜。衣服翻着脱下来,就翻着还给她,让她整理好。只要是阿花力所能及的事,千惠都让她自己来做。比孩子先来到这个世界的父母,注定无法陪孩子走完一生的路。然而,教给孩子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千惠妈妈说:“是让孩子一个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千惠教阿花做家务,就是把生存的本领传授给她。千惠教会阿花用纯真的笑容面对这个世界,顽强茁壮地生活。可以说,这是母亲送给孩子一生的礼物,也是最好的礼物。(23)

生活就是教育,是每个人必须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人就是在不断地更新生活方式、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中得以发展的。在生产活动中,上一代人教给下一代人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经验,使人类得以继续繁衍。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技能和经验可以直接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只有让自己身处社会生活之中,才能通过教育的力量而成为真正的人。

斯宾塞曾说:“在现实生活中,天才寥寥可数。即使是那些在成功后被视为天才的人,实际上也是来源于生活。所以,当孩子年龄稍大时,要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不以劳动力的标准而是以孩子的标准来衡量,让他学会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等。”(24)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他(她)将来一定会成为丈夫或妻子,因此生活教育是必须进行的。一个人可能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但每天穿衣吃饭则是必需的,所以,做家务是每一个孩子都要进行的生活训练。从小让孩子学着为家庭尽一分力,才能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感。没有机会参与家庭活动,孩子怎么能学会担当呢?

我一直认为,家庭是一个人幸福的港湾。一个人无论事业做得有多大,资产有多雄厚,地位有多高,家庭的经营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用钱可以买来很多东西,包括家政服务。但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温馨才能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数,尤其是一家人在一起劳作,或者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对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勤于动手、拥有独立的生活意识,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创造生活的激情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朱永新编:《叶圣陶教育名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

(2)[俄]康··乌申斯基著《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上卷),郑文樾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3)[俄]康··乌申斯基著《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上卷),郑文樾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4)朱永新编:《叶圣陶教育名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

(5)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陈鹤琴著:《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自序)。

(7)朱永新:《习惯养成第二天性——新教育实验第16届年会〈诸城宣言〉》,2016年7月。

(8)[英]赫伯特·斯宾塞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成墨初、李彦芳编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

(9)[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方法》,黄丽平译,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10)[俄]康··乌申斯基著《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上卷),郑文樾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页。

(11)[英]赫伯特·斯宾塞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成墨初、李彦芳编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12)[英]赫伯特·斯宾塞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成墨初、李彦芳编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

(13)[英]赫伯特·斯宾塞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成墨初、李彦芳编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2页。

(14)孙元涛:《身体问题的教育学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15)成尚荣:《活教育:核心素养的摇篮——陈鹤琴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启示》,中国教育报2017年4月19日。

(16)蔡元培著:《中国人的修养》,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

(17)《十个总统,七个体育生,孩子最应该重视体育》,http://sports.sohu.com/20170109/n478226338.shtml。

(18)《孟子·告子下》。

(19)刘铁芳:《把体育还给体育》,《福建论坛》2006年第7期。

(20)蔡元培著:《中国人的修养》,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8页。

(21)孙云晓著:《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22)《做人做事,从“洒扫应对”开始》,http://www.doc88.com/p-0038743393508.html。

(23)《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活下去》,https://wenku.baidu.com/view/be8be3db02020740bf1e9b81.html。

(24)[英]赫伯特·斯宾塞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成墨初、李彦芳编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