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孩子为何怕生人 不和生人交往
叛逆期案例
晓志现在两岁多了,从小是被保姆带大的,他很少外出,特别怕生人。为此,妈妈每天都会带着晓志到楼下和一些孩子玩,有空的时候也带他去邻居、朋友家串门。
然而,晓志依旧很怕生,去熟悉的人家做客时就紧跟在妈妈的身后,有客人来家里玩他也怕得不行,一逗他就会哭。一天上午,爸爸的同事白叔叔来找爸爸谈事情。晓志正在玩两个弹珠,白叔叔走过来和他一起玩。开始时,晓志只是紧张地看了看白叔叔,并没有特别反感他。接下来,白叔叔把其中的一个弹珠拿在手里,两只手同时往身后一藏,再伸出手来时,弹珠就不见了,白叔叔笑着对晓志说:“没有了!”晓志左看右看,也看不出白叔叔把弹珠藏在哪儿了。怎么找都找不着弹珠,加上本来对白叔叔就有陌生感,晓志很害怕,“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妈妈哄他:“白叔叔和你玩呢,你快喊叔叔,他就把弹珠还给你了。”可晓志就是不喊,还一边哭一边说着:“坏,坏……”白叔叔哈哈大笑了起来,拿出弹珠还给晓志,还把准备好的礼物——一个玩具小汽车送给了他。“快谢谢叔叔。”妈妈提醒晓志,但他就是不说“谢谢”。白叔叔让晓志笑一笑,可他也不笑,仍然哼哼地小声哭泣。
晓志总是这样,有陌生人来家里总要哭上一会儿。如果是到了陌生的地方,再有陌生人逗他玩,他就更怕了,一脸惊恐的表情,哭个不停非要妈妈一直抱着才行,根本放不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妈妈应该怎么办才好?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大多数孩子都怕生,原因多种多样,妈妈要“对症下药”
像上述案例中,孩子会对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这是由于孩子社会性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感知、辨别、记忆以及人际交往等能力逐步提高的表现。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意识,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心理,再加上活动范围慢慢扩大,使他有了去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但是,孩子一旦遭遇他从未见到过的人或物体,就可能表现出胆怯的样子。
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和依恋性这两种情绪是共同存在的,依恋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分离焦虑。因此,当孩子遇见陌生人时,只要妈妈在身边,就不会特别害怕,至少怕生的情绪没有那么强烈。假如妈妈和陌生人有说有笑,交往很密切,时间一长,这位陌生人便转变为孩子熟识的人了。
孩子怕生、不爱和陌生人交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安全感,对妈妈或主要照顾者产生极其强烈的依赖感。而妈妈或主要照顾者又不注意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和影响孩子,就容易使他造成对人产生畏缩、不信任他人的心理,间接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二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对,过分担心孩子的安全,或者怕孩子受到他人的欺侮,怕吃亏、学坏而不让他出去和小伙伴玩。甚至有些父母担心孩子与人接触会传染疾病,就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三是孩子性格内向、害羞,不善交往,孩子没有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或者曾经有过失败的交往经历,都会让他产生交往退缩,害怕见陌生人。
当然,由于遗传因素的差异、家庭环境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每个孩子怕生的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怕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如果父母任其自然发展,将来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所以,父母要注意引导,一定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对陌生人既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同时又能大方得体。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孩子和陌生人交往的范围
孩子在和陌生的人交往时,喜欢离对方远一点,最好有一定的距离,不喜欢让陌生人接触自己的身体。因此,对于怕生的孩子,妈妈可以先从他比较熟悉的人开始,然后再逐步扩大孩子和陌生人交往的范围,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孩子一点点适应与陌生人交往。
恬恬现在两岁零3个月了,她很怕见生人,不喜欢和陌生的人说话。无论在哪儿遇到了陌生的人,恬恬都会躲在妈妈的身后。
一天下午吃过晚饭,妈妈带恬恬到外面散步。走着走着,遇到了妈妈的同学方阿姨。恬恬从来都没见过这位方阿姨,就只是忽闪着大眼睛看她,也不说话。好长时间不见,妈妈和方阿姨热情地打招呼,边走边聊天,各自说说近况。“这是你的女儿?都这么大啦,长得真漂亮。”方阿姨向前走了一步,想拉拉恬恬的手。可是恬恬不乐意,一双小手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妈妈只好解释:“呵呵,认生了。没错,我女儿,快3岁了。恬恬,这是妈妈的好朋友——方阿姨。”说完,妈妈继续和方阿姨谈天说地,还把方阿姨请到家里做客。
渐渐地,恬恬和方阿姨熟悉了。方阿姨临走时,妈妈提醒恬恬:“宝贝,方阿姨要走了,你要不要和她拥抱一下呢?”恬恬张开双臂,很开心地和方阿姨拥抱了一下道别。
尽管妈妈很熟悉,但千万不要很突然地将孩子交给他不熟悉的陌生人照顾或让陌生人抱,以免增强孩子的戒备心和紧张感,这样会让他更加恐惧、害怕。
方法二:不强迫,让孩子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
孩子怕生,妈妈想很快地改变。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时决不能一厢情愿地勉强孩子和陌生人亲近,否则只会进一步加深孩子的排外心理。如果孩子怕生,就允许他熟悉后再逐渐和陌生人接近、交往,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消除顾虑,以轻松愉快的态度和心情面对陌生人。
皮皮已经两岁多了,他还很认生,初次见不认识的人总是警惕心很重。家里来了客人时,皮皮就会躲在妈妈的身后,不愿意亲近,但是,也总时不时地偷偷窥视客人。
有一次,爸爸的一位同事宋叔叔来家里玩。看到皮皮站在不远处打量自己,宋叔叔伸出双手,让他过来,想要抱抱他。可是,皮皮却把脸扭到一边,不看宋叔叔了。见状,妈妈告诉宋叔叔:“孩子认生,先别理他,我们聊一会儿,他肯定会主动过来找你的。”然后,爸爸妈妈和宋叔叔就开始聊天。皮皮呢,在旁边玩着玩具,隔一会儿就会看看大人们。过了一段时间,皮皮将自己手中的一支玩具手枪递到宋叔叔面前,宋叔叔刚想接过来时,皮皮又缩手拿了回去。又过了一会儿,皮皮把他的积木、小汽车还有皮球都一件一件地拿过来,全部堆在了宋叔叔的怀里。宋叔叔和皮皮开玩笑:“皮皮,你是不是把这些玩具都送给叔叔了?等会儿叔叔就把它们全都拿走啦。”一听这话,皮皮又赶紧把所有的玩具都搬了回去,惹得大人们哈哈笑了起来。
慢慢地,皮皮和宋叔叔熟悉了,并且成了好朋友,他也不再认生,宋叔叔走的时候,皮皮还主动给宋叔叔开门,说:“宋叔叔再见!”
由此可见,其实孩子是有与人交往的愿望的,与陌生人进行磨合、交往的机会多了,孩子的恐惧心理自然就能够得到缓解并最终得以克服。
方法三:投其所好,从孩子比较喜欢的陌生人开始接触
一般情况下,孩子比较喜欢年轻的女性和小朋友。因此,当带孩子到户外玩耍、去亲戚朋友家或有人来自己的家里做客时,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投其所好,从孩子比较喜欢的陌生人开始接触,渐渐地扩展孩子的社交圈子。
珊珊是个很害羞的小女孩,她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玩,不大出门,见到陌生人就会害怕,甚至有时候还会哭,这么大了还经常让妈妈抱着。
为了改变珊珊的这种性格,妈妈经常带她出去逛街,去公园、商场或超市。妈妈发现,小区花园附近的空地上,经常有许多妈妈带着孩子在那儿玩。于是,妈妈每天都会领珊珊到那个地方去玩。刚开始时,珊珊不敢和别人说话,她总是静静地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妈妈就先引导珊珊和比她小的孩子打招呼:“告诉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你看,妹妹的粉红色衣服多漂亮,你要不要和她拥抱一下?”“弟弟刚学会走路,你是姐姐,要扶着他哦。”渐渐地,珊珊不仅和一些小孩子熟悉了,还敢和许多阿姨主动打招呼。
时间一长,珊珊很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要是哪一天妈妈不想出去,珊珊就非得拉着妈妈的手要出去玩一玩。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让孩子先和漂亮的阿姨或小朋友打招呼,能让他逐渐意识到除了家里的亲人之外,周围还有许多的人,他们也都是和蔼可亲的,用不着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