钣金工完全自学一本通(图解双色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金属材料

一、金属材料的分类

(1)金属材料的分类

金属材料一般分为钢铁材料(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具体的分类方法见表1-20。

表1-20 金属材料的分类

(2)钢铁的分类(表1-21)

表1-21 钢铁的分类

(3)钢的分类(表1-22)

表1-22 钢的分类

(4)钢材的分类(表1-23)

表1-23 钢材的分类

二、钢铁材料的性能简介

钢铁材料的性能主要是指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工艺性能等。

(1)力学性能

钢铁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钢铁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特性,如强度、硬度、塑性和冲击韧性等,详细见表1-24。

表1-24 常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术语

(2)物理性能

钢铁材料的物理性能是指金属的密度、熔点、热膨胀、热导率、导电性和磁性等,它们的代号和含义见表1-25和表1-26。

表1-25 钢铁材料的物理性能的代号和含义

表1-26 常用材料的热导率和线胀系数

(3)化学性能

钢铁在常温或高温时抵抗各种化学作用的能力称为化学性能,如耐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等,它们的名称和含义见表1-27。

表1-27 钢铁材料化学性能种类和含义

(4)工艺性能

钢铁材料是否易于加工成形的性能称为工艺性能,如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和热处理工艺性能等,它们的名称和含义见表1-28。

表1-28 钢铁材料工艺性能的含义

三、钢材规格表示方法

钢材规格表示方法见表1-29。

表1-29 钢材规格表示方法

四、金属材料理论质量计算

(1)钢材理论质量计算简式(表1-30)

表1-30 钢材理论质量计算简式

(2)基本公式

式中 W—金属材料质量,kg;

A—截面积,m2;

L—长度,m;

ρ—金属的密度,g/cm3。碳素钢密度数值为7.85,不锈钢密度数值为7.75,铝密度数值为2.73,铜密度数值为8.9。

五、金属材料的热处理

热处理就是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并在此温度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冷却至一定温度的工艺过程。热处理的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

热处理虽不能改变金属零件的形状和大小,但能改变金属内部的组织,从而改善金属的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常用的热处理种类见表1-31。

表1-31 常用的热处理种类

六、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知识

钣金、冷作加工中的矫形、弯曲、卷板、冲压等工序,都是利用金属在常温或高温下产生的塑性变形而成为所需的形状。因此,金属的塑性变形是金属成形的基础。

(1)金属的冷塑性变形

金属在冷状态下受外力作用时,其形状和尺寸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弹性的,也可以是塑性的。当外力解除后,金属能恢复其原来形状和尺寸的,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反之,则为塑性变形。

金属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金属的塑性变形是金属内部晶粒产生相对滑移的结果。所以,金属最基本的塑性变形方式是滑移。由于金属大都是多晶体,即它们是由方向不同的许多小晶粒组成。所以金属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最有利于滑移的那些晶粒首先产生滑移,然后再逐步扩展到其他晶粒。因此,多晶体金属的变形抗力较大,晶粒愈细,其晶界愈多,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也愈大。

金属在冷塑性变形时,随着滑移的进行,滑移面附近的晶格发生歪曲和畸变,滑移区的晶粒破碎,造成金属进一步滑移困难,从而使其强度、硬度升高,塑性和韧性降低。这种因金属冷塑性变形引起的金属力学性能的变化,称为冷加工硬化或冷作硬化。

冷作硬化是金属的一种重要性质,它不但使金属进一步成形需消耗更大的能量,造成成形困难,且由于金属的塑性和韧性降低,在成形时可能会产生裂纹和断裂,为防止这种现象的产生,一些冷加工后的工件需进行退火热处理。可见冷作硬化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冷作硬化也有其有用的一面,例如利用加工硬化可提高某些工件的强度。

金属冷塑性变形的另一种后果是产生内应力。这种内应力的存在会削弱金属的强度,而应力若释放后又会造成工件的变形。

(2)金属的再结晶

金属经过冷塑性变形后加热至较高温度时,由于原子的活动能力增加,畸变和破碎的晶粒原子重新排列,即产生新的晶核和晶核不断长大,一直到金属的冷塑性变形组织完全消失,这一过程称为金属的再结晶。

金属再结晶后强度和硬度显著下降,塑性和韧性大大提高,内应力完全消除,金属恢复到原来状态。金属再结晶温度与熔点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T= (0.35~0.4)T

式中 T —再结晶热力学温度,℃;

T—熔化的热力学温度,℃。

(3)金属的热塑性变形

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压力加工,因塑性变形引起的冷作硬化由于再结晶过程而消除,即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压力加工称为热加工。

金属在热塑性变形时,金属内部发生加工硬化和再结晶软化两个相反的过程。再结晶过程是边加工边发生的。当变形程度大而加热温度低时,由于变形所引起的强化占优势,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塑性和韧性降低,金属的晶格畸变得不到恢复,变形阻力愈来愈大,甚至会造成金属破裂。相反,当变形程度较小而加热温度较高时,由于再结晶和晶粒长大占优势,金属的晶粒愈来愈粗,金属的性能也变差。由此可见,在热加工时应掌握好加热温度与变形程度,使其很好地相互配合。

(4)钢材的热加工温度范围

钢材开始压力加工时的温度称为始锻温度,加工结束时的温度称为终锻温度。始锻温度和终锻温度的范围称为锻造温度范围,即热加工温度范围。钢材的加热温度愈高,则塑性愈好,变形抗力愈小,易于成形。但加热温度过高,会使钢产生过热或过烧,同时使钢的氧化和脱碳更严重。

过热是由于加热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引起的,过热会使奥氏体晶粒变得粗大,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会降低而影响成形。过烧是由于钢加热到接近熔化温度时,氧气沿晶界渗入,晶界会发生氧化变脆,塑性大大降低,使钢变脆而无法成形。

钢的最高加热温度(即始锻温度),通常要比固相线低200℃。终锻温度应保证在加工结束时,金属有足够的塑性和获得再结晶组织。对亚共析钢为Ac3以上15~30℃,但碳的质量分数在0.3%以下的钢,由于有足够的塑性,终锻温度可低于Ac3;对过共析钢可在A1线以上50~100℃。

有些热加工成形,是在不太高的温度下进行的,如弯头及容器接管口的热冲压翻边约700~750℃;筒节的中温卷圆和矫圆约650℃。加工这些零件时,应考虑到钢材的脆化温度区,可能会对其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钢材的热加工温度范围随钢材的成分而确定,常用金属材料的热加工温度范围见表1-32。

表1-32 常用金属材料的热加工温度范围

钢加热时其颜色也随之变化,所以加热温度的高低一般可根据钢材的颜色做粗略地判断。在暗处观察时,钢的颜色与加热温度的关系见表1-33。

表1-33 钢的颜色与加热温度的关系

七、金属材料的表面清理

常用的表面清理方法有化学除锈法和机械除锈法。

(1)化学除锈法

化学除锈法一般用酸、碱溶液按一定配方装入槽内,将工件放入浸泡一定时间,然后取出用水冲洗干净,以防止余酸的腐蚀。酸洗法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皮、锈蚀物、焊接熔渣等污物。碱洗法主要用于去除金属表面的油污。钝化主要作为酸洗后的防锈处理。表1-34列举了几种常用的化学清洗及钝化配方。

表1-34 化学清洗及钝化配方

(2)机械除锈法

常用有喷砂法、弹丸法或抛丸法,其说明见表1-35。

表1-35 机械除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