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鮰鱼产业发展历程
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首次从美国3个州(阿肯色州、亚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引进天然水域捞取的斑点叉尾鮰野生苗种,并对其生物学、繁殖与养殖技术进行了本土化研究。1987年,池塘培育的亲鱼成功繁殖67万尾鱼苗。这些鱼苗被引种至全国15个省(市)的59个科研、生产单位,并开展培育与养殖,繁殖的苗种供应周边,为发展鮰鱼商品养殖奠定了基础。随着鮰鱼苗种生产的规模化,带动了养殖的发展,养殖区域和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不断增加,养殖进入商业化阶段。在养殖过程中,对苗种和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标准制定,繁养殖技术不断完善,市场逐步扩大,进入21世纪我国鮰鱼养殖已经初具规模。21世纪后,我国加强了斑点叉尾鮰引育种研究,并开展了饲料开发和养殖模式创新,为鮰鱼养殖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美国对越南巴沙鱼产品加征反倾销关税,为我国鮰鱼出口创造了机遇,2003年对美国出口326吨,拉开了我国鮰鱼产业加工出口的序幕。加工企业引进鱼片加工设备,对美出口量逐年增加。在美国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鮰鱼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产量从2003年的不到4.6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22万吨(图1-1)。但是,2007年FDA对我国鮰鱼产品实施强制性药残检测,使我国鮰鱼对美出口受到极大限制,出口量大幅下降。2008年7月,FDA来中国考察后,宣布将9家中国企业从自动扣留名单中去除,我国鮰鱼对美出口开始恢复。2008年对美出口量上升至1.7万吨,同比增加187.6%,约合4.9万吨原料鱼,占我国鮰鱼产量的22%。同时,受出口的影响,我国鮰鱼产业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开发,四川、重庆等地市场相继打开,带来了消费量激增,价格也随之攀升,又燃起了鮰鱼养殖者的信心。然而,2009—2011年鮰鱼产量由于惯性依然连续下降,2012—2013年才逐步上升。2003年以来,我国鮰鱼价格呈现出4~5年为周期的波动特征,鮰鱼产量也呈现出波浪式起伏。2015年后,国内消费市场稳定开拓并占据绝对优势,带动鮰鱼养殖规模稳步扩大,我国鮰鱼产业呈现出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
图1-1 中国斑点叉尾养殖产量、出口量及出口值变动
一、引种
我国于1984年从美国引入斑点叉尾鮰苗种。1997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从美国阿肯色州、得克萨斯州和密西西比州等地引入斑点叉尾鮰苗种60万尾,分别保种养殖于北京、江苏泰兴和湖北武汉。1999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再次牵头从美国阿肯色州引进苗种70万尾,养殖于北京通县、上海原南汇和江苏泰兴。2003年,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引入密西西比州和阿肯色州品系苗种10万尾,养殖于江西峡江。2004年和2007年,中国渔业协会鮰鱼分会又牵头从美国阿肯色州及密苏里州分别引进70万尾和44万尾卵黄苗,保存在北京、湖北、江苏、四川等地。此外,为满足自身养殖生产的需求,2001年和2005年,湖北、江西等省份的企业自行从美国引进不同批次的苗种。经全国调研,国家及省市原良种场的种质保护较好,档案记录齐全(表1-2);由地方企业引进的种质分散于不同养殖场,缺少档案记录和保护,种质已经流失或者混杂。
表1-2 中国官方机构引进并保存的斑点叉尾鮰种质
二、苗种与养殖
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的斑点叉尾鮰卵黄苗经养殖3年后,首次人工繁殖成功,孵化出约67万尾鱼苗。之后,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在多地获得成功,我国多个省份开始进行了苗种生产与养殖。
三、苗种生产
根据中国渔业协会鮰鱼分会的统计,我国每年繁殖斑点叉尾鮰苗种约10亿尾。目前,我国已经形成2个斑点叉尾鮰苗种主产地区,分别为长江中游湖北省嘉鱼县和长江上游四川省眉山市。其中,嘉鱼县是我国最大的斑点叉尾鮰苗种供应基地,每年生产苗种7亿~8亿尾,生产的苗种销售至全国多个省份。眉山市每年生产斑点叉尾鮰苗种1.5亿尾左右,主要供应当地周边地区养殖。湖南、江西和江苏等地也有少部分苗种生产,销售主要针对当地。
我国斑点叉尾鮰苗种生产主要以家庭作坊和小企业模式为主。繁殖设施简单,亲本质量难以保证,养殖管理技术水平不一,导致生产的苗种质量也参差不齐。如嘉鱼县斑点叉尾鮰繁殖场数量多达200余家。为了提高苗种质量,使斑点叉尾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13年嘉鱼县整合206家斑点叉尾鮰繁育场及繁育户,成立了公司,并注册了品牌商标。在新公司里,斑点叉尾鮰亲鱼仍然由各个养殖场分开进行标准化培育,但是鱼卵集中到公司孵化,所生产的苗种由公司统一销售,公司也定期更新亲本,饲料和渔药由公司统一采购。该公司繁育中心现保有亲本6万组。
四、养殖情况
目前斑点叉尾鮰已在我国20多个省份养殖,主要区域集中于长江流域。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16年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产量前五名省份分别如下:四川省6.96万吨,湖北省4.90万吨,湖南省4.10万吨,江西省2.61万吨,广东省2.01万吨。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以池塘养殖为主,还有网箱养殖、流水养殖等养殖模式。普遍投喂颗粒饲料,浮性饲料也逐渐被接受。但是随着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多个省份已经逐步开始清退湖泊、水库的网箱养殖,这些省份的鮰鱼养殖产量明显下降。
斑点叉尾鮰在引入我国的前20年发展缓慢,产量也一直维持在1万多吨。2003年我国斑点叉尾鮰产品初步出口美国市场并获得成功后,带来了国内斑点叉尾鮰养殖量的攀升。2005年全国产量超过10万吨,2年后则突破了20万吨。2007年后,出口市场的波动导致国内斑点叉尾鮰养殖规模也出现了相应的波动。
五、育种进展
病害是制约美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生长退化、饲料转化率低、肉片产量和品质、不耐低氧等也都一定程度限制了其产业发展。对中国而言,斑点叉尾鮰是引进品种,经过连续多代的人工繁殖,管理上缺乏系统的近交控制,导致斑点叉尾鮰的养殖性状退化、病害频发、生长缓慢、规格变小,其原因是近亲繁殖、亲本群体数量小和更新周期长。
为了维持产业发展,中国不断从美国各地引进斑点叉尾鮰种质。但中国鮰鱼出口对美国本土斑点叉尾鮰产业造成一定冲击后,美国开始限制对中国的斑点叉尾鮰种质出口。为了解决种质来源问题,2007年,农业农村部批准在南京建立国家级斑点叉尾鮰遗传育种中心,并开启了斑点叉尾鮰自主选育之路。该中心于2007年底至2008年初从全国各地收集了6个之前从美国引进的种质保存良好、来源与养殖档案记录清晰的斑点叉尾鮰地理种群的个体450尾,以此构建了斑点叉尾鮰育种工作的基础群体(97得克萨斯,99阿肯色,01密西西比,03阿肯色,04阿肯色,07密西西比),开始以体重为目标的选育工作。2008—2010年,国家斑点叉尾鮰遗传育种中心设计了双列杂交实验,利用独立的配种池,1雄1雌定向配组斑点叉尾鮰亲鱼,建立斑点叉尾鮰全同胞家系,亲鱼自然产卵,每个卵块在独立的孵化槽孵化。120日龄的稚苗测量体长和体重后注射电子标记混合养殖在同一池塘,养殖到商品鱼规格后,再次测量体长和体重。利用REML/BLUP 程序估算各个家系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连续两年的测试结果表明,01密西西比 ♀ ×03阿肯色♂ 组合的后代生长优势最大,收获体重比其他组合的均值高22.23%。2011年和2012年,以01密西西比自交家系后代6个高选择指数家系前50%的雌鱼与03阿肯色自交家系后代6个高选择指数家系前50%的雄鱼交配,获得新品种“江丰1号”(图1-2)。2012—2013连续2年的养殖对比试验表明,“江丰1号”新品种比国内普通斑点叉尾鮰商品鱼收获体重提高20%以上。“江丰1号”新品种于2013年底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品种审定(GS-02-003-2013),现已在国内推广。
图1-2 斑点叉尾新品种“江丰1号”选育技术路线图
六、国内外市场
1.加工出口
2003年以前,我国斑点叉尾鮰消费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基本上是鲜活鱼直接出售。2003 年5 月,越南鲶鱼被美国定为倾销,给我国的冻鮰鱼片出口带来了机遇。湖北、湖南和江苏等地的少数几家加工厂开始尝试向美国小批量出口。这些加工企业原来大多从事小龙虾加工,每年8月小龙虾加工结束后,刚好转换为鮰鱼片加工。2003年我国仅出口326吨鮰鱼片,出口量不大,却引起美国贸易商的关注,之后相关订单纷至沓来,导致国内鱼种供不应求,成鱼价格也应声而涨。2003年以后,出口带来了我国鮰鱼产业的空前繁荣,行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养殖、加工、贸易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斑点叉尾鮰产品的出口量也不断上升。2004年中国渔业协会鮰鱼分会成立后,开始系统地统计全国的鮰鱼养殖与出口量。2007年6月28号,FDA作出决定,对包括斑点叉尾鮰在内的中国5种水产品进行自动扣留,严格检查抗生素等药物残留。该决定对蓬勃发展的鮰鱼产业如同晴天霹雳,导致加工厂停产,大量成鱼积压,市场行情低迷,众多养殖户改养其他品种。2007年出口量锐减至5900吨。2008年开始,我国鮰鱼出口量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导致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也剧烈起伏。
因此,除了美国这个主市场外,目前我国出口商也积极地向俄罗斯、乌克兰、西班牙以及中国香港等地推销斑点叉尾鮰鱼片,但是这些地区同样面临越南巴沙鱼片的激烈竞争。而新市场的开拓目前仍然不乐观,反倒是国内进口越南巴沙鱼的量逐年上升,国内市场也面临强烈的竞争。
2.国内市场
斑点叉尾鮰最初引入我国是针对国内市场的,作为小众特色水产品种,其产量和价格一直很稳定。然而,2003年美国市场的打开,使得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迅速发展,产量也急剧上升,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尤其2007年出口受限后,国内市场的无序开发开始引起重视。《当代水产》杂志从2009年开始将斑点叉尾鮰的华中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塘口价格变化列入“品种调查”专栏(彩图3)。虽然国内市场消费了90%以上的斑点叉尾鮰,但是我国斑点叉尾鮰的市场价格却主要受出口影响。前一年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加(或减少),会导致第二年国内斑点叉尾鮰的市场售价升高(或降低)。
四川、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省市一直有吃无鳞鱼的习惯,因此成为斑点叉尾鮰国内市场开发的重点地区。而斑点叉尾鮰因为无肌间刺、出肉率高的特点,迅速赢得这些市场的欢迎。2014年,中国渔业协会鮰鱼分会在四川省成都市的调研结果表明,该市每天平均销售斑点叉尾鮰鲜活鱼50吨。四川、重庆和贵州三个省市每年消费斑点叉尾鮰鲜活鱼8万~10万吨。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等大城市的餐饮店每年消费斑点叉尾鮰鲜活鱼5万~6万吨;其他小城市和农村消费斑点叉尾鮰鲜活鱼5万吨。国内斑点叉尾鮰消费主要是鲜活鱼,加工包装销售的产品只有1万吨。2015年后,根据养成规格,国内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市场:0.5~0.75千克的鮰鱼,提供给加工厂,以制作冷冻鱼片为主;0.6~0.9千克的鮰鱼供应西南市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统称成都货;0.9~1.6千克的鮰鱼供应华北市场,包括北京、河北、山东和河南等省市,统称北京货;1.6千克以上主要供应西北市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统称西北货。
七、问题与展望
1.建立育繁推体系
加强育种工作,建立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养殖场的三级苗种培育与养殖模式。遗传育种中心通过选育提供具有生长、抗病等性状的亲本,良种场利用这些亲本繁殖和培育出大量商品苗种,养殖场则将这些苗种养殖至商品鱼规格供应市场。由于斑点叉尾鮰是引入物种,因此种质资源是决定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的重要因素。我国斑点叉尾鮰良种场和养殖场建立已久,但是遗传育种中心建立不久,育种成果刚刚开始显现,尤其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和养殖场三者之间还缺乏紧密衔接机制,选育良种的养殖覆盖率仍然偏低。因此建立三级扩繁模式,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管理,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的良种需求瓶颈。
2.培育成熟稳定的国内市场
目前我国鮰鱼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极大,国内鮰鱼价格大幅波动震荡的问题不解决,会导致市场不稳定,也将影响我国鮰鱼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内斑点叉尾鮰养殖从业者规模小、数量多,因此鮰鱼价格的波动,导致这些鮰鱼养殖从业者频繁进出鮰鱼产业,从而导致鮰鱼养殖产量不稳定,又反过来影响鱼价。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负反馈价格机制不能保证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还需要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共同护航。政府引导培育规模化斑点叉尾鮰苗种、养殖企业与合作社,稳定鮰鱼苗种总体供应,保持养殖产量维持在合理范围,保证鮰鱼产业在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3.研究推广绿色养殖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生产过程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环保执法强度也越来越严格,内陆多个省份已经开始逐步清退湖泊、水库的网箱养殖。这些清退行动已经对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但是,这也是我国鮰鱼产业升级的一次机遇,也是我国水产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水产养殖必然会对养殖水体水质进行管控,严格施行达标排放制度,确保养殖生产过程尾水的排放不会给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不利影响。斑点叉尾鮰养殖零排放的相关绿色养殖模式的研究早已开展,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池塘湿地生态养殖等新型模式已经开始试点推广。不同地区的斑点叉尾鮰养殖者应该认清发展趋势,尽早尽快地开展适合当地的环保型养殖模式摸索,建立适用的绿色养殖的本土化模式。
4.建立鱼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多宝鱼、小龙虾等水产品暴发质量安全问题后,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国内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追溯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工作也逐步开始展开。而斑点叉尾鮰作为我国主要出口水产品种之一,其质量安全也面临国际监管的需求。2007年因药物残留被FDA决定自动扣留严格检查后,我国绝大部分斑点叉尾鮰加工出口企业其实已执行 HACCP 体系,但是鮰鱼产业链上游的苗种繁育场、养殖场几乎没有执行HACCP 体系标准。建立外向型鮰鱼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将可以以点带面,推动国内其他水产品种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同时,健康安全的鮰鱼产品也对鮰鱼的出口和国内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保证。
5.加强斑点叉尾加工产品的研究
国内市场斑点叉尾鮰鲜活鱼销售占比很高,加工产品太少(主要是鱼片),缺乏适合城市快节奏生活、营养全面、制作简单的便利鮰鱼产品。此外,食品以外的其他产品更是缺乏,高附加值的胶原蛋白等美容、保健产品也是值得期待的。鮰鱼加工产品单一影响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针对市场,开发出一系列的能被消费者接受的产品,引领产业提档升级,是科研院所和加工企业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