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规模化栽培技术图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栽培管理技术

一、温室栽培管理技术

以辽宁为例,根据气候条件,可以采取的温室栽培技术有以下几种方式,秋播冬收(10月播种,12月出菇,1月一潮菇出菇结束,2月二潮菇结束)、春播夏出(3月初播种,5月1日前能出菇,出菇在一个月左右全部结束)、秋播冬出(11月播种,12月越冬,第二年2月出菇,5月结束)。采用覆盖地膜发菌,微喷、滴灌补湿,小拱棚出菇是北方温室栽培羊肚菌的特点。

1.棚室准备、土地平整、修建畦床

(1)清除棚内杂物 在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铲除田间杂草,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2)深翻土地、大水漫灌 深翻土壤30cm后随即大水漫灌,水面要高出地面3~5cm,待水渗入土壤后,再用地膜覆盖并压实。

(3)高温闷棚 翻地大水漫灌后要关好棚室风口,盖好棚膜,使晴天中午棚内温度达到60~70℃,闷棚20~30天,以达到杀死病菌、虫卵。

(4)翻耕土壤 闷棚结束后,要及时翻耕土壤,翻耕后一般要晾晒10~15天。棚内铺设6针遮阳网。

(5)土地调水、消毒、平整

播种前一周每亩均匀撒施石灰75~100kg,调节土壤pH值为7~8(中性或微碱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上大水浇透,施用适量高效低毒杀虫剂,待土地不黏后深耕25~30cm,然后平整(图1-51)。

图1-51 平整土壤

畦床土壤含水量要求:以畦床土层15~20cm保持湿润状态,土壤湿度至20%~25%(即手捏成团,丢地即散)。若是新土,在整厢前每亩放入复合肥10~20kg,最好放入一些腐殖土或者腐殖叶。

(6)修建畦床 在平整的地表拉线或撒白石灰线,修建畦床。畦床可东西走向,也可南北走向,畦宽1.0m,沟深5~10cm,沟宽0.25~0.30m(畦床窄,透氧性好,利于长菇、采菇)。对于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较好的土壤可不设置畦床,实行平畦播种栽培。如果土壤结构松散,则优选条播,机械起小沟;或制作起沟工具,人工起小沟(图1-52)。

图1-52 修建畦床

2.播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播种时间和菌种用量 土壤温度至少连续5天在20℃以下,即可播菌种,每亩用菌种150~175kg。

(2)菌种预处理 播种前用刀割破菌袋,剥去外袋,然后用手揉碎至0.5~1.0cm粒径的颗粒(图1-53),放在干净盆内。如若菌种偏干,含水量在55%以下,可加清水或0.5%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预湿菌种至含水量65%~70%。在规模生产中,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可用机器粉碎菌种(图1-54)。

图1-53 手掰碎的菌种

图1-54 机器粉碎菌种

开袋后的菌种要尽快播种覆土,不要一次开得太多,以免造成污染和脱水。

(3)播种方法 播种前2天观察土壤是否过于干燥,过干可适当浇水然后播种,播种时棚温控制在18℃以内。播种方法主要有撒播、条播2种方法,温室保温、保湿效果好,播种后畦面一般不盖地膜。

视频1-1

视频1-2

①撒播(图1-55)。按照每亩150~175kg的用种量,将菌种均匀撒在畦面上,然后覆土。覆土要求透气好、无大石块、保持潮湿(含水量20%~25%)。播种后要及时覆土,菌种不能在阳光下暴晒。覆土可用人工或开沟机覆土(图1-56),在原有开沟位置开沟,将沟内的土壤翻至畦面上,覆土厚度2~3cm。覆土后铺设滴灌带和微喷带,方便管理和操作。撒播见视频1-1,覆土增湿见视频1-2(李玉丰提供)。

图1-55 撒播

图1-56 开沟机覆土

② 条播。条播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方式,出菇边际效应明显,具有爆发性出菇的特点。条播前在畦床每个池子纵向开5条沟,沟宽20cm、深5cm(图1-57)。条播时,将揉碎的菌种按照每亩地150~175kg的用种量均匀地撒在开好的小沟内(图1-58),然后用铁钉耙把土耙平,覆土厚度2~3cm。由于条播方式菌种易集中,能形成菌群优势,利于菌丝生长,增强菌群的抗逆性,杂菌侵染较轻。条播见视频1-3(周晴晴提供)。

图1-57 畦床的沟

图1-58 条播

视频1-3

条播的要点是务必将播入土里的菌种用土封好,不能让菌种露出土面,否则菌种暴露在空气中,虽然萌发快,但易感染绿霉等杂菌,土层表面变为绿色,造成较大的损失。

3.发菌管理技术要点

(1)播后至扣营养袋前的管理 从播种到扣营养袋前需7~15天。发菌期前3天左右不见光,早晚通风各一次,每次30min,增加氧气。根据气候条件调节温室的棉被和通风口,土壤温度维持在15℃以下(图1-59)。播种后3~5天喷一次水,以菌种能遇到水(一指深)即可,用微喷、滴灌皆可(图1-60)。平时维持地表潮湿,不能喷大水,避免覆土层板结,菌丝缺氧不生长。播种后1~2天菌种萌发成纤细的菌丝,3天土壤表面可见稀疏菌丝(图1-61),5~7天土面菌丝量增大(图1-62),7~10天畦面形成一层白色的菌霜(也叫分生孢子)。若发现跳虫,应喷氯氰菊酯及时防治。

图1-59 测气温、地温

图1-60 微喷保湿

图1-61 菌丝爬土

图1-62 土面菌丝量增大

(2)摆放营养袋 由于羊肚菌菌丝自身贮备的能量不足以支撑其有性生殖,因此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营养袋的主要作用是为土壤中的羊肚菌菌丝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加菌丝数量,以利于形成更多的菌核,是羊肚菌丰产最重要的“能量”支撑(图1-63、图1-64)。其出现和广泛使用,为羊肚菌的高产奠定了基础,有效地促进羊肚菌产业进入规模化健康发展,是羊肚菌生产环节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摆放营养袋见视频1-4。

图1-63 营养袋“能量”支撑实例图

图1-64 营养袋“能量”支撑示意图

视频1-4

① 摆袋时间。播种后7~15天,菌丝长到床面遇氧见光后显现“菌霜”(白色分生孢子)时(图1-65),摆放营养袋。羊肚菌菌丝的生命力很强,甚至在棚内砖头上形成菌霜(图1-66)。菌霜是羊肚菌独特的生理表现,光线适中、通风良好、适度潮湿的土壤产生的菌霜更多。一般六妹羊肚菌系列菌株的菌霜量多于梯棱羊肚菌。但菌霜多,并不表明产量就高。

图1-65 菌霜

图1-66 砖头上菌霜

② 破口方法。常规的破口方法主要有刀具划线法、打眼法和撕口法。

a.刀具划线法。将灭菌好的营养袋用刀片纵向划2条间距1cm、长5~7cm的小口(图1-67、图1-68)。

图1-67 刀具划线法实例

图1-68 刀具划线法示意图

b.打眼法。个别种植户用钉子在营养袋上扎20~30个小孔,大部分种植户用打孔拍、钉板打孔。

方法一:用打孔拍打孔(图1-69),每菌袋打8个孔(图1-70)。

图1-69 打孔拍打孔(李玉丰 提供)

图1-70 打孔后菌袋(李玉丰 提供)

方法二:用钉板打孔,钉板铁钉间距2cm×2cm,铁钉孔径3mm,打孔深度以刺破塑料袋为宜(图1-71~图1-74)。

图1-71 营养袋

图1-72 钉板

图1-73 钉板打孔

图1-74 打孔后营养袋

c.撕口法。在沿营养袋的横轴方向轻轻插入刀尖,形成小的破口,用拇指与刀片夹住破口处的袋膜纵向横撕,形成长10~15cm、宽约1cm的条状口,将开口面接触地面并用力压,使之与地面紧密接触即可(图1-75)。

图1-75 撕口法

③ 摆放方法。将破口(有孔的一面)朝下摆放在畦床土面上,放置时要压平,尽量与地面接触(图1-76)。每亩摆放1800~2000袋,成“品”字形(图1-77),袋与袋之间距离30~35cm,袋离床边距离15cm,条播的循沟摆放。床面干燥时,在摆放营养袋前喷水,喷水1天后摆袋,摆放后3天内不能喷水。“品”字摆放示意图见图1-78。

图1-76 营养袋压在料面上

图1-77 “品”字摆放

图1-78 “品”字摆放示意图(孟凡生 提供)

④ 选择性使用地膜。温室保温、保湿效果好,放营养袋后畦面一般不盖地膜。如棚内湿度不易控制(如沙性土壤)、光照过强或需额外保温时,可盖打孔地膜(孔大小1~2cm,孔间距30~40cm)。为保湿、通气,可在地膜两边隔1m压土块一个(图1-79)。

图1-79 盖膜

⑤ 营养袋扣放后的管理。摆袋后,菌丝从营养袋的空隙进入,将袋内营养物质吸收转化,通过菌丝传递到土壤中,贮存在土壤的菌丝和菌核中,成为后期菇体长大的主要营养来源。

此时要经常观察室温和地温(图1-80、图1-81),地表温度不宜超过15℃,保持土壤含水量达20%~22%,空气相对湿度40%~50%。采用覆膜管理的,太阳光照射在地膜上后造成地膜下的温度会急增,要注意覆膜之后菌床上的通风问题,做到及时通风。

图1-81 测地温(10℃)

图1-80 测室温(15℃)

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约20天菌丝可吃透营养袋(图1-82)。

图1-82 菌丝钻进袋内

营养袋长满菌丝后7~15天,袋内营养通过菌丝输送到土壤里。一般营养袋扣放后35~45天时,当营养袋看起来很扁(图1-83),小麦培养基基本上剩下壳,说明营养大部分被输送到土壤中。营养转化完的时候,菌霜慢慢减少、泛黄消退。此时如温度适宜可催菇管理;如越冬茬栽培,可越冬休眠,等待春季出菇。

图1-83 袋变扁

越冬茬越冬时可在冻土期来临前3~5天,适度补水,确保整个冻土期土壤不至于失水过多对菌丝造成伤害。为了防止菌丝失水、冻伤,影响出菇,可以在畦面覆盖黑膜,或搭建小拱棚保温、保湿。越冬期间如无必要,避免补水,浇水后温度低、土壤透气性差,容易对菌丝产生伤害,影响菌丝活力。

4.出菇期管理

从催蕾到采收25~30天,经历原基期、针尖期、桑葚期、幼菇期、成菇期,该阶段的管理决定着种植者是赚钱还是血本无归。羊肚菌不是“懒庄稼”,要想真正种好菇就要懂得它的“语言”,能够和菇对话,看菇管理,做好温水光气的综合调控。

(1)催菇 催菇是菌丝变为菇体的分水岭,通过较大的湿差刺激、温差刺激、充足的氧气和光照刺激的综合作用来实现。

① 催菇时间。当绝大部分白色孢子粉变黄或消退时,地温达到6~10℃,未来15天地表温度6℃以上催菇。时间以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准,不是以日期为准。

② 催菇措施。

a.撤袋(图1-84)。催菇前撤掉营养袋,是催菇的一种方式,让羊肚菌从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南北方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灵活掌握。

图1-84 撤去的营养袋

南方温度不好控制,到后期菌霜开始退的时候,营养基本上吸收得差不多了,可以撤袋。如果撤袋时间拖长,会引起虫害。

北方如出菇期温度低(一般不会发生虫害),营养袋的营养没有完全被利用,可不撤袋,或者根据具体情况第一批菇采收完后立即撤袋,这也是北方跟南方种植羊肚菌的区别。

b.撤膜增氧、光线刺激。一般喷催菇水前3~5天揭去畦面地膜,卷起棚草帘子(图1-85),打开通风口,让畦床氧气充足、充分见光,刺激出菇。

图1-85 卷起草帘子

c.浇水催菇。通过滴灌、沟灌或喷灌等方式,将畦床深20cm土层浇透催菇(图1-86、图1-87),土壤含水量25%~30%,空气湿度80%~90%。此次水一定要浇足,把畦面,包括畦沟全部灌透,一般用时5~6h。

图1-86 浇催菇水(没撤掉营养袋)

图1-87 浇催菇水(去营养袋)

浇水不足,不易产生原基,或虽产生原基,后期菇生长缓慢成为“小老头菇”。水量过大,土壤积水,容易出现“水菇”。

黏性土壤通过滴灌或喷灌方式一次补水,沙性土壤可分两次进行,两次间隔12~24h。

土壤含水量测定:可以“抓把土”测试一下,用手轻轻一攥成团,离地1m左右,落地不散,土壤含水量大于25%;落地就散,等于25%;轻轻一攥不成团,则小于25%。

浇水深度测定:可以用棍子轻轻扎到地里面,拿出来,棍子20cm以上都湿润了即可。

d.撒药防虫。搭建小拱棚前,将四聚乙烯颗粒撒在畦面上防蛞蝓、蜗牛,每亩用量0.5~1kg。

e.搭建小拱棚。在容易产生霜冻、风大、保湿性差的地方,浇催菇水后,土不粘鞋时,为了保证催菇效果,可搭建小拱棚。

将地膜放到走道上准备好,畦面两边插入竹片、钢筋(直径6~8mm)或玻璃纤维搭建50~60cm高的弓形骨架,盖上有孔地膜,膜用夹子固定在竹竿上(图1-88),膜两边用砖头间距2m压好。

图1-88 夹子固定膜

小拱棚温度湿度相对稳定,成为专供羊肚菌避风挡雨、健康生长的“小洋房”(图1-89)。

图1-89 小拱棚

有的种植户不搭建小拱棚,而是用一次性筷子,在膜上扎一个孔,绕一下,插在土里,顶起地膜,省工、省钱,等菇长到两扁指时撤掉地膜即可。

f.温差刺激。喷催菇水后,在4~16℃内,进行3~5天的温差刺激,可有效地诱导原基发生。此阶段地温最好保持在8~12℃,利于原基分化。具体方法是白天将暖棚棉被(草帘子)收起,夜晚及时将棉被(草帘子)放下,使地表5cm处温度白天控制在10~12℃,夜间棚内温度(地表温度)至3~5℃,拉大温差至10℃以上。在催菇方法上要灵活运用,如气温高时要“反掀帘”(白天不打开帘子,晚上打开),进行原基诱导。喷催菇水后4~5天,在土缝间湿润的地方会出现0.5~1mm大小不等的球状小原基(图1-90)。

图1-90 原基

在原基爆发形成之后,在理想的湿度下,一定要保持棚内晚上地表温度不低于12℃,白天地表温度不高于18℃,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原基分化成幼菇(正常7~10天分化完成,这段时间是高危警戒时间)。

(2)原基形成针尖状小菇并分化菌帽菌柄 此期需10~15天,羊肚菌原基2~3天成长为白色针状菇(图1-91),针状菇又发育成1~2cm菌帽菌柄分明(上部黑色菌帽、下部白色菌柄)的桑葚状小菇(图1-92),然后进入幼菇期。

图1-91 针状菇

图1-92 桑葚状小菇

从原基到针尖期、桑葚期是羊肚菌最脆弱的时段,可以用弱不禁风来形容。该阶段的管理决定成菇率的高低,是高产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关键。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 一定要避免直风吹,短期直风吹可把菇蕾吹死。

② 注意给予充足的散射光,不是直射光。

③ 防低温和极端高温。这时地表最佳温度6~13℃,不能低于4℃、高于16℃。

④ 该阶段菇体水分主要靠土壤提供,不宜喷水,土壤湿度22%~25%,空气湿度85%~90%。如必须补水,把水喷在走道里为宜,喷雾化水,少喷勤喷。

现实生产中,部分种植户不经历催菇,在发菌膜内形成了大量的原基和小菇,这种现象称为膜下菇现象。这种情况不能再浇催菇水,也不能立即取掉地膜,否则会因环境湿度、通风的剧烈变化,而使幼菇夭折。正确的做法是,用竹片做小拱棚,将膜覆盖在高25cm的小棚上,让小菇在小棚内健康生长。

(3)羊肚菌幼菇期 1~2cm的针尖状小菇,经7~10天生长至5cm,此期为幼菇期。幼菇期的小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针状菇有所增强,但尚处在幼嫩脆弱阶段。0℃左右的霜害、25℃左右的热害、空气湿度低于70%的风害、持续低温雨水的雨害,均会导致幼菇死亡。因此,创造适宜的温湿度环境,预防极端恶劣气候,是提高幼菇成活率的首要条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幼菇期幼菇缺氧会生病、死亡,要适度通风,同时避免直风吹。通风时注意小拱棚通风(图1-93)和棚顶通风(图1-94)应间隔进行,避免风大死菇。

图1-93 打开小拱棚通风

图1-94 通“顶风”

② 注意给予充足均匀的散射光,而不是直射光。羊肚菌有向光性,应向上打开棉被让羊肚菌向上生长。有的种植户仅棚底部透光,造成羊肚菌歪着头生长,不但质量不好,而且容易生病。

③ 防低温和极端高温。幼菇期棚内空气温度要控制在18℃以下(图1-95);小拱棚内地表温度控制在8~15℃(图1-96),最低不能低于4℃,最高不能高于16℃。

图1-95 测小拱棚内空气温度

图1-96 测小拱棚内地温

④ 土壤湿度22%~25%,空气湿80%~85%,不宜对菇体喷水。如必须喷水,尽量少喷,以短时间喷雾为主,不能对着菇体直接喷水。

a.栽培管理中,有些种植户中午看到干湿温度计低于70%,以为幼菇直接喷水没有问题,拿水管像浇蔬菜那样浇地,结果大量幼菇死亡。因为羊肚菌是土生菌,主要从土中吸收水分,催菇水足的话,一般不用补水。如必须补水,把水喷在走道里为宜,喷雾化水,少喷勤喷。喷水时一定注意通风,不喷“关门水”。

b.喷水时要换折射的雾化喷头,不用普通喷头。

雾化喷头。水通过红色的喷管喷到雾化锥上,不形成水滴,以很薄的雾化形式,一层一层地落下来,分散出去(图1-97、图1-98)。

图1-97 雾化喷头

图1-98 雾化喷头的水雾

普通喷头。它形成的水滴在幼菇菌帽上(菌帽相当于菇体鼻子),水容易把菌帽堵住,导致幼菇缺氧造成菇体死亡(图1-99、图1-100)。

图1-99 普通喷头

图1-100 普通喷头的水滴

⑤ 当幼菇长到3~5cm时,抵抗力强,可撤掉小拱棚地膜(图1-101)。撤膜时可在上午适度喷雾状水补足土壤湿度,下午太阳柔和、4~5点时开始撤膜。不要在中午最高温时撤膜,否则造成高温死菇。

图1-101 撤膜后的幼菇

(4)羊肚菌成菇期 成菇期需7~10天,是指5cm幼菇长至8~10cm的时期(图1-102)。此阶段幼菇生长快,需氧量、需水量大,需保持12~16℃、空气相对湿度75%~80%、土壤含水量20%~25%。北方温室管理基本上是上午7点就全帘揭开、10点通风,下午1点放半帘、3点再开全帘、4点关闭通风口、5点盖全帘保温,做到温度、光线、通风一气呵成。

图1-102 成菇期

① 温度管理。羊肚菌种植者,应养成天天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在羊肚菌棚内、地面、土壤中均有温度计,要随时掌握三个地点的温度变化。

棚内1.5m高挂温度计,测棚温;温度计插入土内2~3cm,测地温;地面以上15cm,将温度计倒插入土内,用此观察幼菇生长的环境温度。

特别是在中午或高温来临之前,需要通过调节遮阳网、棉被、通风口、喷水等措施调节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测地温、地表温度见图1-103。

图1-103 测地温、地表温度

② 湿度管理。每个羊肚菌像一台“微型抽水机”,土壤、空气中有足够多的水分,才能让这些羊肚菌茁壮成长。

当菇体表面干燥,或地表轻微发白,或菇体顶部收缩时,则是空气湿度不

足,应通过喷雾增加湿度。每天利用微

喷或滴灌加湿2~3次(图1-104、图1-105),每次1~2min,做到少量勤喷,保证土壤表面潮湿,土壤含水量不超过25%,保持空间环境相对湿度75%~80%。

图1-104 微喷加湿

图1-105 滴灌加湿

喷水时应注意,当菇棚温度在20℃以上时,不能喷水;每次喷水时要注意通气,不喷“关门水”。喷水时不能让土壤表面积水,土壤中长期水分过多,会造成土壤缺氧,限制了菌索的生长,菌丝吸收能力弱,从而出现水菇现象。喷水要均匀,畦面失水、走道水分适宜易造成边缘出菇(图1-106)。

图1-106 边缘出菇

③ 光照管理。出菇期间通过调节遮阳网(图1-107)、棉被(图1-108),将光照强度控制在600~800lx(使用照度计监测)。成菇期要延长光照时间(每天照射时间在16~18h),提高羊肚菌最后的上色程度。

图1-107 遮阳网遮光

图1-108 打开棉被增光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长时间光照不仅能有效提高地温,同时能让畦面表层多余水分蒸发,使菌丝向土壤深处生长,从而积累更多所需的养分,使得出菇产量增高、菌菇抗病抗杂能力增强。

④ 通风管理。温室封闭好,二氧化碳密度大,沉积在棚底畦面,不易排除,因此要通过通风排除棚底的二氧化碳,换入新鲜空气(氧气),使羊肚菌子实体健康生长。

羊肚菌子实体发育对空气十分敏感,应通风使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 0.03%以下(一般使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监测)。当人进棚胸闷、呼吸不通畅时,应加强通风。

气温低时中午通风,气温高时(18℃以上)早晚通风,避免冷热风影响子实体正常生长。

通风需要分步进行,即上午8点、10点、12点和下午3点、6点逐步加大通风口和缩减通风口。通风一定要柔和,大风天气通风容易造成小菇成批死亡。

大风天气,要守候在菇房附近,一定要做好防风工作,关闭好通风口,压好棚膜,避免菇体被大风吹干、成批死亡。揭膜通风见图1-109。

图1-109 揭膜通风

当羊肚菌菇体长至约10cm,菇体颜色由灰黑色转浅黄褐色,菇体表面凹凸不平稍有展开时,即可采收(图1-110)。

图1-110 采收(周晴晴 提供)

(5)间歇期、下茬管理 第一茬采收后,清理畦面上的病菇、死菇,大通风,停水5~7天,降低土壤和空气湿度(图1-111)。间歇期控制温室温度15~20℃、空气相对湿度40%~50%,菌丝恢复后,参照头茬菇加湿催菇(图1-112)(加湿催菇见视频1-5)进行出菇管理即可。头茬菇出菇密的地方,下茬出菇稀;头茬稀的地方,下茬菇密。因营养消耗,下茬菇质量略逊于上茬菇。

图1-111 采菇后

图1-112 喷雾化水催菇

视频1-5

二、大田平棚栽培管理技术

1.整地

播种前一个月,清除田间杂草,翻耕一次,深度20cm,土块粒径小于5cm。水稻田块四周做好排水沟,降低土壤湿度到20%~25%。酸性土壤可撒石灰50~100kg再翻耕(图1-113)。

图1-113 整地(邓瑶 提供)

2.搭棚

搭棚时间在播种前一周完成,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三节栽培场所的平棚搭建部分。

3.播种

播种前1~2天用微耕机翻耕一遍,翻耕深度12~15cm,使土壤湿度上下一致、疏松透气。测定土壤酸碱度在6.5~8,低于6.5的加石灰再翻耕。菌种用量一亩地250~300袋,重量175~200kg。播种前先将菌种袋撕开,将菌种培养料揉碎,再按照每个棚的面积均匀分配(图1-114、图1-115)。

图1-114 机器破碎菌种

图1-115 破碎好的菌种

比较常见的播种方法有条播和撒播两种。条播一般用于土壤湿度比较大,土块较粗和不便于用机器覆土的坡地。播种前先在地表撒白石灰线(图1-116),先按线开沟作厢(畦)(图1-117),厢宽1.0~1.2m,沟深15~20cm,沟宽20~30cm。再在厢面上均匀开2~3条播种沟,沟深5cm,将菌种均匀撒到播种沟内,用土覆盖,覆土厚度为2~3cm。

图1-116 撒白石灰线

图1-117 用机器开沟作厢

撒播用于平整、土块较细的土地,可用田园管理机直接开沟覆土。操作简单,效率高。土壤翻耕之后,直接将揉碎的菌种均匀撒在土壤表面。调节微耕开沟机使沟深15~20cm、宽20~30cm。将走道的土翻起均匀覆盖在已播菌种的畦面上,覆土深度以盖好菌种为度。裸露在外的菌种后期容易感染发霉,所以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播种,菌种都要保持完全覆盖。用微耕开沟机覆土,每天可播30亩,是播种羊肚菌的得力助手。

4.发菌管理

播种24h后菌丝开始萌发,保持土壤含水量达20%~25%、温度14~18℃、空气相对湿度80%~85%促使菌丝生长(图1-118)。经常观察畦面覆盖物下的表土,检查土的湿度(图1-119),手捏有裂口为最佳。

图1-118 菌丝爬土

图1-119 检查土的湿度(邓瑶 提供)

播种5~7天后菌丝边生长边开始弹射出孢子,在土面形成乳白色的孢子层。若天气干燥,表土水分蒸发得过快需及时补水,补水不能直接冲刷厢面,可采用微喷或者往厢沟里面灌水,使表土自然返潮至所需湿度。播种第5天至第11天田间菌丝生长情况见图1-120。

图1-120 播种第5天至第11天田间菌丝生长情况

播种11~15天,菌丝长满整个厢面后开始摆放营养袋,营养袋以小麦为主,每亩摆放袋数1800~2500袋。将灭菌好的营养袋用刀片纵向划2条5~7cm的小口,或者用钉子扎20~30个小孔。孔朝下均匀摆放在厢面上,间距30~40cm。用力稍往下按,使小口与土壤结合紧密,便于菌丝吃料(图1-121、图1-122)。

图1-121 放营养袋(邓瑶 提供)

图1-122 摆好的营养袋

营养袋摆放三天后,能明显看见袋口向上生长的菌丝。土侧与表面的附生孢子越来越厚,甚至布满表面,并呈现出白茫茫或灰褐色的状态,手轻拍土面有大量的灰色烟雾腾起,此时应保温控湿增加菌丝生物量。观察营养袋内部有无其他的杂菌感染(图1-123),若发现有明显的青霉、绿霉、黄曲霉及链孢霉等杂菌向下生长时要及时取出挖地深埋。

图1-123 查看营养袋(邓瑶 提供)

在近年的大生产中,播种之后盖膜是保持发菌期间土壤湿度均匀一致的重要措施之一。常用的有白膜和黑膜两种。白膜的特点是透光,盖膜后不改变光照强度,对菌丝的发育和后面幼菇的形成没有影响,也就说即使种植户掌握不了揭膜时间,也不影响原基的正常分化,其缺点就是不能控制田间杂草。若是田间杂草较多的,建议使用黑膜。使用黑膜保湿的一定要注意揭膜时间,黑膜不透光,揭膜过晚会影响幼菇的正常发育。不管用白膜还是黑膜,都要在膜上打透气孔,大小1~2cm,间距30~40cm。水源条件好的,可以安装喷灌设施保持湿度,也可以不用盖膜(图1-124、图1-125)。

图1-124 黑膜

图1-125 白膜

营养袋摆放30~50天,气温回升到0℃以上,观察到绝大部分白色孢子粉变黄或消退时(图1-126),仔细观察发现原基已经开始形成,羊肚菌菌丝已由原先的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此时揭掉地膜,将营养袋全部拣出,浇一次重水,保持土壤湿度25%~30%。

图1-126 白色孢子粉变黄或消退

5.出菇管理

待孢子消退完时,地温稳定到5~7℃,在土缝间湿润的地方会出现0.5~1mm大小不等的球状小原基(图1-127),原基以单个或从生出现,散射光线能照到的呈现出灰色或白色,看上去都像珍珠般晶莹剔透。

图1-127 原基

原基形成时是湿度管理的重要阶段,此时原基和刚分化的幼菇对环境最敏感,若遇到3℃以下的低温天气,很容易死亡,有条件的可以搭小拱棚抵御寒潮(图1-128)。若空气干燥可随时喷洒少量的水,保持湿润度,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5%,可促进菌菇生长。总之保持恒温、潮湿是羊肚菌幼菇生长的基本条件。

图1-128 搭小拱棚

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尽量保持土壤湿度25%~30%、空气湿度约85%,若发现子实体顶部开始脱水,要立即补水。补水时使用“雾化”工具,喷水时喷头不能直接对准畦(厢)面,要离地面约1m平喷,补水过程中采取轻喷、勤喷的方法使田间湿度达到标准。子实体生长20~30天即可进行采收。子实体第一周至第四周的生长状态见图1-129~图1-132。

图1-129 子实体生长第一周

图1-130 子实体生长第二周

图1-131 子实体生长第三周

图1-132 子实体生长第四周

大田栽培时在下雨之前一定要把能摘的羊肚菌全部摘掉,下雨后摘的羊肚菌烘干的颜色不好看。下雨也很容易造成病菌感染。注意幼菇千万不要淹水,不然刚冒出来小菇雨后几天倒下一片,造成巨大损失。

(罗金洲 提供)

三、冷棚栽培管理技术

羊肚菌采收见图1-133,出菇管理讲解见图1-134、视频1-6。

图1-133 羊肚菌采收

图1-134 出菇管理讲解

视频1-6

利用林下、设施大棚种植羊肚菌的几种模式易获得高产,冷棚羊肚菌高产现场见图1-135。下面介绍一下冷棚栽培羊肚菌高产技术,供大家参考。

图1-135 冷棚羊肚菌高产现场(周晴晴 提供)

1.栽培场地土壤的处理

羊肚菌开始种植前必须将土地整平,防止积水造成羊肚菌不出菇或者出菇后死亡。为了尽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提高产量,栽培土地要深耕暴晒10~15天,并用石灰(每亩50kg)和广谱杀虫剂进行杀虫杀菌处理,先喷洒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5天后再撒石灰,然后进行旋耕。土块不必太细,适当添加一些腐殖土、复合肥(每亩10~20kg),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通透性。种植面积较大时,建议使用旋耕机旋耕,方便快捷,旋耕后土壤均匀。

2.播种

播种时间为每年的10月中旬到12月底,具体播种时间以当地温度为评判标准,未来15天内没有高于20℃的天气即可播种。

每亩菌种用量200kg,使用撒播,将菌种用破碎机打成小块,均匀地撒在厢面上,厢面宽80~120cm,然后覆土3cm。种植面积较大建议用开沟覆土机,覆土均匀、效率高。

3.安装滴灌、喷灌设施

播种后需立刻安装滴灌设施上水,土壤湿度需达到22%~25%。滴灌设施有很多优势,可以避免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避免喷灌的水溅起泥进入菇体内,影响羊肚菌的品质与口感。喷灌设施每个厢面设计两行到三行,喷灌直径可以达到50cm,这样可以保证厢面每个地方都可以接触水源。喷灌设施可以有效地保证和调节播种期、菌丝生长期和出菇期棚内土壤和空气湿度。

4.覆膜

播种上水后立即覆地膜,使用黑膜或白膜直接平铺覆盖,地膜的宽度大于厢面的宽度,地膜从厢面覆盖到厢沟,然后打孔透气,孔径1.5cm,打孔间距20cm。覆膜后可覆稻草片,也可单独覆稻草片。单独覆稻草片时,需将厢面全部覆盖,密度要大。覆膜见图1-136,覆稻草片见图1-137。

图1-136 覆膜

图1-137 覆稻草片

5.放置营养袋

播种7~10天后,菌床长满白色菌霜时(图1-138),揭开地膜,放置营养袋(图1-139)(放后再盖上地膜)。营养袋的放置方法是将营养袋一侧打孔或划口,将划口或打孔的一侧放在菌床表面,稍用力压实,每袋间隔30cm,每亩地1500~2000个。

图1-138 白色菌霜

图1-139 放营养袋

6.养菌

整个菌丝生长过程中,应做到雨后及时排水、干时及时补水,保持地面的土壤不发白,使土壤湿度保持在15%~25%。在养菌期间如有杂菌、虫害,请及时处理,避免病虫害发生。因为覆盖黑膜能保持土壤湿度,整个发菌期间基本上不用浇水。俗话说:“干养菌,湿养菇”,养菌时建议少喷水,及时通风,保持适当的氧气。如果养菌过程中浇水过多,会造成土壤温度低、透气差、板结,影响菌丝活力,特别是板结的土壤,原基易在土面上形成,不易成活。

7.越冬

外源营养袋放置后,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菌丝15天会长满菌袋。40~45天后外源营养袋的营养会被耗尽,由饱满变瘪,此时可以移除营养袋,如果营养袋没有被杂菌污染,也可不移除。

北方冬季较寒冷,为了防止菌丝被冻伤,影响出菇,应做好越冬管理。此阶段要加强管理,选择保温、保湿、透气性能好的材料覆盖在菌丝上面。此时若地面太干可补水1次,但补水一定要在上冻之前进行。冷棚不鼓励年前催菇,遭遇倒春寒会冻死幼菇。

8.催菇管理

春季气温回升到6~10℃时,进行催菇。首先揭掉畦面膜放到走道上,进行一次重水催菇,喷水或者进行沟内灌水,刺激菇蕾发生,用水量5kg/m2,空气湿度达到85%~90%,土壤水分20%~30%,增加散射光照射,早晚各通风一次,时间2~3h。待土不沾鞋时参照温室搭建小拱棚,一般7~10天后小拱棚内原基大量形成,并逐渐形成幼菇(图1-140~图1-143、视频1-7)。

图1-140 覆盖黑膜小拱棚

图1-141 覆盖白膜小拱棚

图1-142 原基

图1-143 幼菇

视频1-7

9.出菇管理

羊肚菌出菇分为五个时期,原基期、针尖期、桑葚期、幼菇期、成熟期,前三个时期尤为重要,该时期羊肚菌比较娇嫩,必须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刻不能放松。温度是红线,羊肚菌生长期最高温度不得超过20℃,最低温度不得低于4℃,最佳温度为8~16℃。高温时可以利用滴灌滴水降低地表及土壤温度,还可以增加遮阳网厚度,避免阳光灼伤。前三个时期幼菇娇嫩,尽量不上水,防止湿度过大,菇体腐烂坍塌。出菇期间保持适宜的温湿度,若遇连阴雨,室外潮湿,则将黑膜掀开,透风换气;如遇高温天气,则覆膜开门通风喷水,降温处理(图1-144~图1-147)。

图1-144 成菇

图1-145 采收

图1-146 装筐

图1-147 入库加工

(周晴晴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