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会展业的格局与发展态势
第一节 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一、会展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1.孕育期
近代会展业的出现已有逾百年的历史,1851年英国政府在伦敦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也就是著名的“水晶宫博览会”,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博览会,而其中就有中国人参与的身影。
广东香山人徐瑞珩(字德琼,号荣村)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带着中国特产“荣记湖丝”,远涉重洋前往伦敦参加首届世博会,引起轰动并获奖。这一历史事实后被刻印于1884年的《北岭徐氏宗谱》,英国皇家协会1852年出版的《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评奖委员会报告书》中也有明确的记载。
1867年另一位叫王韬的广东人,此前被认定为最早见识世博会的中国人,亲历了巴黎世博会并写下了《漫游随录》。
1904年中国清政府应美国政府邀请,首次组团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并耗费巨资在博览会场地修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村”和“中国展馆”,被美国媒体评论为“本届博览会上最漂亮的东方建筑典范”。京剧和民族音乐首次被带到圣路易斯博览会上,作为现场表演的节目。
1905年比利时黎业斯(Liège,今译列日)博览会上,清政府建造了一座中式风格的中国馆,共18个省的30余个城市组织展品参赛。1910年,张元济参观了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和博览会的重要价值。中国不少名酒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大奖章等荣誉而一举成名。
1905年之后,中国进入创办展览的阶段。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0月7日至10月14日,清政府在天津举办了当时最早系统陈列工业工艺产品的“劝业展览会”,是中国最早筹办的现代意义上的商品展销会和商品陈列所。
此后武昌举办了“武汉劝业奖进会”、南京举办了 “南洋劝业会”,在北京举办了“京师劝工陈列所”。
到了民国时期,1928年国民政府成功地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国货展览会——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乘势发布了《关于颁行全国举办物品展览会通则》,使国货展览成为一种制度。近代中国的经贸展览会从诞生伊始,就形成一种参考博览会的模式,由政府主办、采用行政力量整合资源、商家积极合作、形成以贸易展示售货为主要功能的,一种综合类会展形式,目的在于促进贸易交流、发展工商实业和城市推广。近代中国参加、举办博览会的终极目标不在交流,而在“劝业”,鼓励发展实业,策进工商,国货展览会在提升民族工商业方面的意图非常明显,它往往表现为一种经济民族主义,时人就谓国货展览会是一种救国运动。
其中的“西湖博览会”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盛会,影响深远。由浙江省政府耗时五年酝酿筹备,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声势浩大,反响不凡。西湖博览会将贸易、文博、旅游融为一体,参观者累计达2000万人次。西湖博览会设有组委会、订有组织章程、配有工作专班、印有会刊会报、编有财务预决算案,组织工作已具有较高水平。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如图1-1所示。
图1-1 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
展览会不但是近代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尝试对外推广自己并开展商品贸易的一个有效平台。
近代展览会已成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舞台,对于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也显示出中国参与世博会的悠久历史和巨大热情。中国政府是中国经贸展览最早的创办者,其借鉴世博会方式在国内举办的各类展览,已作为“洋务运动”后诞生的一种新的经济活动形式,随着中外交流和商品贸易的发展而成为近代中国西风东渐、徐图自强的组成部分。
2.萌芽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1年3月,我国首次参加了“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让全世界了解新的中国。1952年至1956年,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建设了“苏联展览馆”,主体建筑采用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形兼用罗马式和哥特式造型元素。这些当时的大型展览馆陆续投入使用后,一直是我国各种重要展览的举办地,后来陆续变更为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展览馆。北京展览馆如图1-2所示。
图1-2 北京展览馆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体制在中国初创,一切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会展行业也不例外,百废待兴的经济建设对于经贸展览的需求逐步增加。为促进农业生产,1950年5月在北京中南海举办了农业机械展览会。该展会历时40天,展品为国内生产的新式农具和前苏联制造的农业机械。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专业展览会,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个专业展览会。
1951年10月,在天津召开了“华北地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华北地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的场址设在今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南端东侧,多年以前这里曾为英租界内的赛马场,后来在这里兴建了天津第一个正式展馆——天津市工业展览馆。物资交流展览会共筹备了80天,大会开幕后,吸引了天津市及全国各地近百万人到会参观与交易;有几万名华北各地的农民代表和英雄模范人物来天津参观;会期一个半月,共成交了15000多亿元的贸易额,改变了天津同周边城乡地区市场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物资交流会准确地说是一种大型的商品贸易集市,它们与现代意义上的展览会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它们既有巩固工农联盟,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粉碎国外反动势力经济封锁的政治意义,又能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地区间的商品物资交流,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取得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效果。
20世纪50年代,经贸展览也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1952年5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对外经贸。在此期间,我国积极组织境外参展和境外办展,先后组团赴西德、捷克斯洛伐克、印度等国参展,并在蒙古、苏联、日本等国举办中国商品展。同时接待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来华办展互相促进,举办了一系列专业展会。苏联、日本来华举办的展览,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座城市巡回举办。这一阶段,我国会展业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多为国家层面对外交往的需要,基本以文化展示和高精尖产品对外宣传展为主。同时,大型会展场馆逐渐建立,全国农业展览馆、上海展览中心等建成,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新中国会展业的早期发展。
1957年4月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成功举办,中国会展业开始了真正的起步前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利用紧邻香港和澳门的特殊地理位置,举办过三次小规模的出口型物资交流会,在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货物禁运”的情况下,这种出口型的交流会引起了相当的重视。1955年8月,外贸部向国务院请示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并就展会具体事宜及经费安排提出具体意见。1956年11月10日,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原中苏友好大厦(旧广州体育馆西侧)开幕,汇集了当年中国近万种主要的出口商品,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2736名客商到会,出口成交5380万美元。此后,中央做出指示,像这样集中展出、当面洽谈、看样成交的成功做法要延续下去。
1957年4月25日至5月25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正式举办。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莅临考察,在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汇报时,周恩来总理提出将展览会名称简称为“广交会”。自此广交会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制度化举办的国家级经贸展览,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连续至今,被称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采购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多年来已成为中国会展业的“定海神针”,直到现在依然发挥着其特殊的带头作用。
3.成长期和成熟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会展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变化和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举办的展览会,很多都是国际经贸交流活动,显示出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扩大外贸进口、争取境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态势。1978年10月20日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了一次外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参加展出的共有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十二个国家,被称为“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这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成立后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博览会,它标志着中国展览业已经开始由本国展览向国际展览转型。
整个20世纪80年代都是中国会展行业摸索尝试的过程,广州、深圳等一些南方沿海城市率先在经贸开放方面走在前列,开始举办各种规模的经贸展览会,而北京、天津、东北等地也陆续跟进。天津当时作为北方的对外开放窗口城市在展览行业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合资建成的天津国际经济贸易展览中心在1989年投入使用。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各地的展览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国际机床展览会、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珠海航空博览会等,由此产生了一批享誉亚洲乃至世界的知名的专业展会。
1986年,我国参加了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并首次采取了摊位式展览形式, 改变了以往以宣传成就为主的展贸分离的展出方式, 展览的贸易性、专业性大大加强, 从而使我国展览业开始与现代国际展览业接轨。
1992年,中国向国际展览局申请在中国举办世博会。到1995年,国际展览局第117届会员大会一致通过了同意由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承办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决议。我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于1996年在北京成立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并在昆明设立了云南省园艺博览局作为组委会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完成相关场馆建设、对外招展、国内组展、展区管理等诸项工作。随后又成立了云南省人民政府'99世博会筹备指挥部,统一指挥全省的各项筹备工作。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期184天,共有69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上的相关组织参加了本届博览会。国内外游客近千万人次。完成经贸合作项目、达成协议的投资贸易总额都远超预期,标志着中国会展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如图1-3所示。
图1-3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进入21世纪,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上重要的展览大国。2001年中国如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展览服务贸易谈判,标志着中国会展业的进一步开放。
2002年会议展览服务列入《国家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2006年,会展业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1月8日~11日,全球展览业协会(UFI)第七十三届年会在北京举行,成为我国展览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此后会展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会展业的发展也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有国际专业展,并逐渐形成北京、上海、广州等会展中心城市。
中国会展业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APEC会议、博鳌亚洲论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2018年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彰显了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地位。我国境内举办的部分具有影响力的展览会和会议如表1-1和表1-2所示。
表1-1 我国境内举办的部分具有影响力的展览会
表1-2 我国境内举办的部分具有影响力的会议
二、会展业当前形势及发展趋势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其全球市场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展览行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制度规范更加完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各个城市对展览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各类企业参展办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行业国内外交流更趋频繁,展览业已经成为构建城市现代市场体系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1.规模不断提升,各区域发展差异化显著
中国展览行业发展到今天,发展势头良好,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均实现稳步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览3793个,举办展览总面积为12949万平方米,均较前一年有所增长。华东地区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均领先于其他地区,占比分别为45.0% 和 41.0%;东北地区办展数量同比增速最快,达37.4%;华南地区办展面积同比增长最快,达 17.1%。在省市方面,上海、广东和山东办展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前三强。上海举办展览数量最多,广东省举办展览面积最大。在中国境内举办的所有规模展览中,5万平方米以上中大型规模展览合计占比达51.3%,中国展览行业正逐渐向规模化办展转变。不同行业展览举办数量和规模差异化明显,轻工业展览在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上均位居所有行业之首,占比分别为39.9% 和 43.7%;服务业展览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实现双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3.4% 和 17.2%。
2.出展及境外办展数量增长
中国出国参办展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参展项目数量不断增多。截至2018 年11月13日,全国92家组展单位共赴66个国家参办展1672项,展出面积83.02万平方米,参展企业5.9万家。同时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办展稳步提升。
3.境外自办品牌展不断拓展
中国各行业协会以及同行密切合作,努力拓展国际会展空间,搭建国际经济交流平台,赴境外举办国家级品牌自办展会。到2018年11月中旬,共有37家组展单位赴45个国家举办自办展153个,同比增长11.7%。
4.展馆总供应量的增速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据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展览馆的数量与面积均保持增势,2018年度新增展馆面积虽然增速下滑约8%,但同时,2018年全国展览馆市场整体展馆出租率提升明显,有104 家展馆出租率提高,占比达到63%。表明在新经济形势下,展览馆利用率整体依然是上升的发展趋势,同时新建场馆仍表现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在建和准备兴建的场馆较多,发展势头良好。
5.上海进博会和北京世园会成功举办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创造了多项国际博览会纪录,参展国别范围、展位面积、企业数量、企业质量、采购商规模、嘉宾人数都超出预期,共有156个国家、3个地区和 13个国际组织参加;汇聚了3617家境外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 万平方米,130 多个参展国家成交总额超过578 亿美元。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19 年4月29日至10月7日成功举办,是继1999 年昆明世园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中国再次举办的级别最高的国际性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图1-4所示。
图1-4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6.会展业环境及发展动能优化增强
随着会展法律政策的逐步深入和中国政府职能转化,会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始由管理类向促进类转变。2018 年部分省市会展法律法规和政策明显体现了这种倾向。为了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各地在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面继续推进和落实国务院会展的相关文件。展览业的深化改革以及地位和功能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北京《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例,北京对展览业进行重新定位:展览业是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具有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总部经济的产业特点,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引领、聚集、辐射的作用。
三、当前会展业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会展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绩,但与国际上展览业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在会展领域,中国处于向展览强国转变的时期,还存在若干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展馆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当今的中国展览馆在发展规模上和增长速度上已经超过很多展览大国,但是目前有场馆利用率普遍偏低的问题。部分地区展馆建设存在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对展览业发展、规划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建设过多、过快,造成场馆闲置和社会资源浪费;尤其是很多城市在建设展馆时并未考虑自身的区位、资源条件、当地会展市场需求及会展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最终导致区域性重复建设,甚至出现同一城市拥有多个展馆的局面。据统计,如果展馆出租利用率能达到 50%~60% 才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而我国多达一半以上的展馆出租利用率低于10%,2018年全国仅有 14% 的展馆能达到 30% 以上的利用率。
2.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
目前,中国展览业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不同产业展览举办数量和规模差异化明显。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展览业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然而,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展览业的整体发展较东部地区相差甚远。据统计,2018年,中国在境内举办的展览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这三个地区举办展览的数量和面积均超过70%,而华中、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占比相对较低。
3.人才专业化不够,管理存在不足
中国从事会展业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会展策划管理类的专业人才较为稀缺,严重影响了会展经济的发展质量。目前高校较少开设此类专业,专业人才输送不足,培训机制远未建设成型;从会展从业人员的构成看,会展人才尚未形成职业化,从事会展行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会展经验欠缺,且流动性大;此外,会展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造成会展的组织和管理混乱,同一批人员既是会展组织者,又是会展管理者和会展项目的实施者,展会中很多事务往往由同一批人承担,无法提升会展的效率。
4.配套设施及服务水平落后
目前,中国展览在配套方面,各项设施比较滞后,场馆设计和运作人性化程度远远未达到让人满意。一个地区常常仅考虑到建设展馆,而其他如住宿、交通、餐饮、银行、商业、旅游等配套大多有所忽略,而且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较低。与国外展览业相比,远不如国外成熟,国外展馆周边交通网络一般比较完善,配置有专用货运站和集散中心甚至是设置专业机场,而我国举办展会最常见的事情就是会发生交通拥堵,此外周边配套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欠缺,往往给参展企业和观众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利影响。
5.市场地位与国际化程度较低
相比于德国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国际一流品牌展会,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品牌展览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国际化的展商比例较低,国际影响力不够。此外,政府部门对于会展的干预较多,市场化所起到的作用往往受到政府强力的负面影响而不能发挥作用。在我国举办的展会包括出境举办的展会大多由政府、国有部门的参与和主导。尤其在二三线城市的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行政手段体现过多,发生过采取强制命令方式办展的情况,并未真正形成有效的展览市场主体,加上一些会展机构产权不清、结构不合理、缺乏明确的经营思路,最终导致我国会展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独立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