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四合院
《清式营造则例》中解释四合院为:“主要建筑居中,多南向,称正殿或正房。在正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者为配殿或厢房(与正殿相对者为前殿或倒座)。这四座共包括的范围称一院。”胶东的四合院多为单进院落,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四面各有房屋围合,大门通常采用一间门屋的形式,设在东南角。北面正房一般三到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间数一般与正房等同。胶东地区称庭院为“天井”,进得天井,入口的影壁一般设在东厢房山墙上,如果天井进深够大,在正房和倒座之间再设一面影壁,形成空间的分隔、呼应、变化,增加了天井的空间层次,增强了观赏的美感与节奏,使整个天井似透非透,隔而不断(图2-3)。讲究的人家,院落中间还铺有月台,追求“晴天不曝日,雨天不湿鞋”。月台地面一般铺设条石或青砖,由天井的中心向周围延展,一般不会铺满院子,而是与四周墙角碎石路间隔50cm左右,形成一个“回”字形排水通道。堪舆典籍《相宅经纂》曰:“凡第宅内厅外厅,皆以天井为明堂,财禄之所。……房前天井固忌太狭致黑,亦忌太阔散气。宜聚合内栋之水,必从外栋中出,不然八字分流,谓之无神,必会于吉方,总放出口,始不散乱。”天井里雨水沿“回”字形排水通道曲折流出,形成“去水依依”的眷恋之情。出水口必在大门口右侧而且稍高,水一出去就向左横流过门口,绕台阶而呈弧形,形成“玉带缠腰,贵如裴度”的富贵、吉祥景象(图2-4~图2-6)。
图2-3 正房和倒座之间的影壁
图2-4 朱皋民居月台
图2-5 上为猫洞,下为排水口
图2-6 上为如意型猫洞,下为排水口
在胶东,殷实人家四合院的组合没有一定之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乡间,男人成熟的标志是“盖房子、娶媳妇、生儿子”,因此四合院的格局依据人口多少、家族实力会有所不同,一般为两进院落,大家族的院落可以达到三到五进,形成长长的纵向轴线。它们以“间”为基础,以“群”为组成单位,在轴向方式上反映出居住空间的秩序性,维护伦理的严谨性、庄重性。
调研中,笔者发现莱州西朱皋村有一民居就颇具特色。此院落原为两兄弟居住,为两进四间组合,且只有西厢房。原本两层院落进出一个大门,前院与后院之间的通道设在正房的稍间位置,即过间。为避免从大门直视院落,在大门与过间之间砌筑南北纵向墙体,起了阻挡、分隔作用。后两兄弟分家,为更好优化院落的实用效果,房主将大门从东南角移到西南角,为避风水禁忌,围绕大门的进出方向竟然设有五处影壁,影壁上写着“鸿禧”“福”“吉星高照”“出门见喜”等吉祥话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老百姓在建房时“敢破敢立”,既可以遵守日常习俗,又可以依据需求大胆创新(图2-7)。另外,金城镇的马氏故居院落空间组合也是打破胶东民居常见功能,别具新意。马家曾祖父清末民初在北京经商,当年发财之后,在老家修建三进的四合院,专门招待南来北往的商界朋友。因为空间功能的需求,在空间序列上第一进为客厅,第二、三进为居住空间,这和胶东地区一般四合院居住、会客混在一起有质的区别。为达到会客、居住互不干扰的目的,三进院落都是单独开门,有分有合,形成庭院深深、烟树相望、乡野雅趣尽在其中的空间特色。
图2-7 西朱皋村民居院落空间布局,炳健绘制
中国传统院落的基本单位是“进”和“跨”。“进”表示前后串联关系,纵向有多少个院落就是多少进,如“第一进”“第二进”,依此类推。莱州海庙于家就有四进院落,院与院之间既可以通过“过间”进出,又各自单独留有大门,分隔、融合的关系处理得特别好。“跨”表示左右并联的关系,横向串起多少个院子就叫多少跨院落,并且按位置分别称为东跨院、西跨院。莱州大沙岭村有一户民居就属于两进两跨院。东西两跨是通过胡同分割的,但东西两跨并不是同时建造的。据说,院落主人最先修建的是东面三间两进房屋,由南至北第一进是会客,第二进为居住。后来,由于家族人口增多,经济实力增强,将胡同西边邻居的房子购为己有,重新修建,形成南北、东西排列整齐,进退适中,前低后高的院落格局。院子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物,某种意义上,造院者、住院者和院子一起成长演变,人在院在,人亡院废。的确如此,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此院落已分给多家人居住,虽格局还在,但味道没了,“两进两跨院”在某些程度上只存在于理论意义中(图2-8)。而留存完整的胶东栖霞牟氏庄园则在“进”和“跨”之间展现出合院民居的魅力,可谓气势恢弘,蔚为壮观。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坐北朝南,布局为三组六院,各组一至三院不等,均呈四合院结构。各院四至六进相间,皆以中门相贯,侧有甬道相通。整个庄园合院之间重重叠叠,疏密有致,井然有序,浑然一体,呈现出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色(图2-9)。
图2-8 大沙岭村民居院落平面图,炳健绘制
图2-9 栖霞牟氏庄园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