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民居营造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2 道家文化与民居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的确如此,道家文化润物无声,法于自然,涵于万物,潜移默化间造就了中国特色的文化。道家文化对中国民居的特色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其蕴涵的人文地理学、风景美学、生态建筑学等科学成分,越来越为人们所肯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揭示天地人法则的中心观念。“道”虽是抽象的观念,却来源于对自然世界深刻的感悟及思考。老庄哲学中提到的“自然”包括两层意思,即大自然和自然而然的状态。《庄子·秋水》以寓言的形式讨论了对自然的理解:“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在此,自然超越一切人为,自然即本真,自然是永恒绝对的,自然即“道”。《庄子·齐物论》提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负阴而抱阳”是万物的特性,处世之道重在顺应自然,主张尘世万物各自有其生命发展的规律,反对人为干涉、破坏,主张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1)村落选址

胶东沿海地区的先民们自古以来以海为生,海上捕捞、养殖、贸易等都是他们的营生手段。出于生产生活需要和自然地貌特点等原因,民居村落生长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认同、崇敬,村落围绕或邻近自然港湾并根据渔岛的形状、自然地形地貌、风水流向等自然条件生成合理的布局形式。石岛村作为胶东渔村的一个代表,其布局形态就是沿海崖地形自然生成的典范,整体呈现后依青山,三面环海的带状格局。整个村落外观看上去古朴而壮美,蓬松敦实的海草房,厚重、粗犷的墙壁,与大海、蓝天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古朴、烂漫,“素以为绚”。

同时,道家思想派生出的“风水”理论很契合中国民居对气候、地形、水土等条件的适应性。“风水”别称堪舆,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特的文化现象。随着现代对“风水”的研究,“风水”逐渐摆脱了迷信色彩而被赋予更多的科学内涵。它依据阴阳、八卦、五行、气等古代自然价值观,注重对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注重对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最终达到人、自然、建筑和谐统一。

胶东沿海地区冬季寒风凛冽,北面有山遮挡,可减弱风势,起到避风御寒的作用,因而村落布局多是背靠青山、面临大海,并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随形就势。青岛崂山的青山渔村是拥有600年历史的小渔村,它三面环海依山而建。村落、住宅的选址追求背山面水,聚风纳气,“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具有生态、科学的理想价值。“鸥队闲云外,人家乱石中;居民浑太古,十室半渔翁”是清代进士江如瑛对青山渔村真实的描绘。村中约千户人家,在不宜耕种的坡地建房,既节约土地,又取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错落有致、依山傍海的格局。村庄阡陌交通,村民种茶捕鱼,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渔村人居环境自然人文景观突出(图1-5~图1-11)。青山渔村三面环海而建,黄岛雕龙嘴村则是三面环山、东临大海的典型案例,形成“山中有海,海中拥山”的特色。整体村落采“山脉”之“气”,纳“大海”之“泽”,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围护,民居依山就势,自前向后,步步登高,错落有致,从海边一直建到半山腰。院落门窗半掩半现,山墙屋顶高低错落,视野、朝向、通风、采光事事俱达,由远及近构成扇面环绕格局,红瓦、绿树、蓝天、碧海,生机盎然、生生不息,由此营造“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的怡人场所。

图1-5 崂山青山村民居

图1-6 石板小路

图1-7 “人家乱石中”

图1-8 曲径通四方

图1-9 巨石之上

图1-10 就势而居

图1-11 背山面水,聚风纳气

(2)宅地风水

胶东民居方位的规划设计,基本延续清代姚廷銮《阳宅集成》所论,“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形成依山傍水、避风向阳,或背山面水、负阴向阳的格局。合院具体格局方位则依据阴阳八卦和吉凶的方位设计,八卦是四正四偶的八方符号,五行是大自然中五种物质的名称代号,相生相克本是事物矛盾与统一的转化关系,是物质不灭的物理现象,老百姓就在阴阳相生中定位自家的风水宅地。在胶东,民居基本是延续“巽门坎宅”的格式,即正南方和正东方、东南方为吉星,东北、西北、西南、正西等位置为凶星。根据以上吉星凶星的位置,自然就形成了院中格局:大门设在东南方,谓吉;西南角设厕所或猪圈,谓凶;正房坐北朝南,南房坐南面北,东厢房谓吉,与西厢房正对。院中建筑高度依据“屋基后高前低”“青龙压白虎”“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池”的细微变化,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错落有致的格局,由此充分收纳阳光,使院落呈现生机盎然的自然状态(图1-12)。

图1-12 莱州金城民居,刘栋年绘

“巽门坎宅”是百分之九十的胶东老百姓的首选,但也有人家,依据自家风水,民居格局独树一帜。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海阳一村落民居选用“离门兑宅”的形式,在此处,主房位于正西方,生气,大吉,是院中最高点,门位于正南也是吉星位置,这样空间中的吉凶则相对有了不同的位置分配。据了解,主人选择“离门兑宅”主要是用来破解宅院的正西方有大山,只有把“宫”(主房)设在正西方,才能依山就势,借山做靠,把风水聚于院中,让家人享受美好温暖的团圆时光。

(3)民俗崇拜

在胶东沿海地区,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民间信仰比较普遍。靠海吃海的胶东人,在享受大海带来的丰富海产资源的同时也可能遭受不测风云,深海捕鱼的渔民常常存在一定的风险,希望有救苦救难的保护神时刻护佑,因此城隍、龙王、土地神等便成了渔民心头崇拜、供奉的神灵。今日,在胶东半岛的渔村中,城隍庙、龙王庙仍然是村落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与核心控制点之一。

城隍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他掌管着老百姓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日常生活及节庆活动,可以说,城隍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旧时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城隍就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父母官”。现如今,在青岛,唯一留存的城隍庙位于黄岛灵山卫西街。它原建于明朝初期,目前的建筑于2011年复建,但庙前两棵600年树龄的银杏树依旧一左一右地守护在那里,见证着灵山卫曾经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灵山卫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整体格局是中国最传统的九宫格模式,规整但不封闭,秩序又充满活力。据《灵山卫志·建置志》载:“四门洞达,街为十字,均齐方正,形若棋盘,巷口有石若棋子,中有界河自北水门入,由南水门出,汇于城南,渐次归海。”城中分东、西、南、北四街,城外还有城隍庙、玄武庙、风坛、云坛、雷坛、雨坛等十几处宗教建筑。现如今,灵山卫的辉煌不复存在,街区肌理模糊,宗教建筑中唯有城隍庙尚存,庙里悬挂的“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匾额、“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的楹联依然警醒世人遵纪守法、护国佑民。站在庙前,南望大海,笔直抵海的街道与左右交叉的街区依稀可以让人感受到“棋盘格局”的魅力。热闹依旧的庙宇使得今日的我们仍然能够近距离地抚摸往昔,唤起集体的民族记忆(图1-13、图1-14)。

图1-13 灵山卫城隍庙

图1-14 傍晚从城隍庙远眺大海

城隍是胶东百姓的保护神,关帝、龙王也是渔民的心头爱。招远高家庄子的关帝庙、镇龙庵,自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延续至今,对整个村落起到牵引、控制作用。其威严庄重的宗教性与周边农家活动空间的淳朴性,共同演绎出渔村丰富多彩的村落结构形态(图1-15、图1-16)。

图1-15 关帝庙,刘栋年绘

图1-16 镇龙庵局部,刘栋年绘

儒道文化之于胶东民居,既是精神的产物,又具体化为社会行为和组织构架的实践,同时似缓缓流淌的水墨笔韵,在一石一砖一瓦一空一间中勾勒出一抹素雅、庄重的色彩。其秩序、宁静、和美的空间意象,如一股凝聚的力量,清风徐来,圆润中不乏硬朗,谦卑中不乏清奇,成就了今日江山风和、四方盎然的胶东地域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