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蔺花
别名 剧荔花、蠡草花、马楝花、潦叶花、旱蒲花。
基原 为鸢尾科植物马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Fisch.)Koidz.的花。
产地 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5~7月花盛开时采收,晒干。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茎木质化,粗壮,斜升,近地面有大量呈纤维状的老叶叶鞘。须根粗长,黄白色。叶簇生,坚韧,近于直立;叶片条形,长40~50cm,宽4~6mm,先端渐尖,全缘,基部套褶;无中脉,具多数平行脉。花茎先端具苞片2~3片,内有2~4花;花梗长3~6cm;花浅蓝色、蓝色、蓝紫色,花直径5~6cm,花被裂片6,2轮排列,花被上有较深色的条纹;雄蕊3,花药黄色;子房长3~4.5cm,直径1~1.4cm,花柱分枝扁平,拱曲,先端2裂。蒴果长圆柱状,长4~6.3cm,直径1~1.3cm,有明显的6条纵棱,先端具喙。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黑褐色。花期5~7月,果期6~9月。
花药性状 干燥花朵具花被6片,线形,长2.5~3cm,直径2~4mm,多皱缩,先端弯曲,基部膨大,呈深棕色或蓝紫色;雄蕊3,花药多破碎或脱落,有残存的花丝,花丝长短不等。质轻,气显著,味微苦。
质量要求 以整齐、色紫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苯醌类,低聚芪类,挥发油和甾醇类。
药理作用 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放射增敏作用,抗辐射,抗细胞增殖,保肝,抗着床。
性味归经 味微苦、辛、微甘,性寒。归胃、脾、肺、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用于喉痹,吐血,衄血,崩漏,便血,淋证,疝气,痔疮,痈疽,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或绞汁。
注意事项 本品服用过多,可引起腹泻。
应用举例
(一)验方
(1)治痈肿疮疖:马蔺花10克,马齿苋50克,蒲公英50克。水煎服。
(2)治喉痹不通:马蔺花、蔓荆子各30克,共研细末,每次1克,日服数次,开水送下。
(3)治小便不通:马蔺花、小茴香、葶苈子各10克,均炒后研末,每次6克,温酒调服。
(4)治疝气:马蔺花(与莱菔子同炒)60克,川楝子(与橘核同炒)45克,吴茱萸(酒浸,炒)30克,木香6克,共研细末,每次3~6克,黄酒调匀,空腹服。
(5)治喉闭不通:马蔺花50克,蔓荆子50克。上药,捣细箩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暖水调下5克。
(二)保健方
(1)咽喉肿痛:绿茶、梅花、马蔺花各10克,分3次放入茶杯中,以沸水冲泡,代茶饮。功能:清热解毒,行气化痰。
(2)喉痹:马蔺花、蔓荆子各30克,共研细末。5克/次,3次/日,白开水送服。功能:消炎解毒。
(3)霉菌性口腔炎:鲜海金沙、马蔺花各15克。沸水冲泡,代茶饮。功能:清热解毒利湿。
(4)疮疖痈肿:马蔺花6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水煎,代茶饮。功能:消痈散瘀。
(5)小便不通:马蔺花10克,小茴香10克,葶苈子10克,炒后研末。6克/次,温酒调服。功能:利尿通淋。
(6)胃肠炎:马蔺花6克,厚朴花5克,生姜10克,放入瓷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饮用。功能:解毒利湿。
(7)疝气(睾丸痛):马蔺花30克研为细末,加入蜂蜜200克调匀。50克/次,温开水调服。功能:理气消肿止痛。
(8)酒渣鼻:马蔺花适量,研为细末,每取少许吹入患侧鼻腔,并以消毒药棉压迫止血。功能:凉血消疮。
本草记载
(1)《本草纲目》:按叶盛《水东日记》云,北方田野人患胸腹饱胀者,取马楝花,擂,凉水服,即泄数行而愈。据此则多服令人泄之说有验,而蠡实之为马蔺,更无疑矣。
(2)《本草述》:按马蔺花即《本草》所谓蠡草花也。蠡草花、实,《本草》云,俱入药用。乃蠡实于方书诸证主治不概见,而花则仅见于淋证及疝耳。观《本草》于花不言治疝,而以治疝归实,乃方书治疝尽主于花也。即兹,不可以明于花、实之通用乎。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8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74.
[2]孟宇,谢国勇,石璐,等.马蔺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7,36(3):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