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箭菊
别名 鞑新菊。
基原 为菊科植物川西小黄菊Pyrethrum tatsienense (Bur. et Franch.) Ling的干燥头状花序。
产地 主产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8~9月采收,除去杂质,晾干。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7~25cm。根状茎上有残存叶鞘;地上茎1至数个簇生,被白色有光泽的茸毛。基生叶或茎下部叶具与叶片近等长的叶柄;基生叶多数,长圆形,长1.5~7cm,宽1~2.5cm,二回羽状分裂,裂片条形或钻状;茎生叶互生,羽状深裂,裂片细条状钻形,羽轴上下基本等宽;最上部不裂或近于不裂;全部叶被疏的长柔毛或几无毛。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总苞直径1~2cm;总苞片约4层,全部苞片边缘黑褐色或褐色膜质;舌状花,橘红色或橘黄色,舌片先端3齿裂;管状花筒状。瘦果长约3mm,有5~8条突起的纵肋,冠毛冠状;筒状花的冠毛小,呈不等大的圆耳状,或无冠毛。花果期7~9月。
花药性状 花序皱缩成团,直径约10mm。花序梗微弯曲,长短不一,具纵棱,必被白色丝光毛,或毛脱落呈紫色。总半球形,苞片多数,3~4层,条状披针形,外层背面密被白色长柔毛。舌状花1层,舌片多皱缩,展开后长约13mm,先端3齿裂,上面橘黄色,下面橘红色。管状花深黄棕色,两性,雄蕊5枚,取药,雌蕊柱头2裂,画笔头状,黄棕色,子房下位,无冠毛。体轻,质软。气香,味微苦。
质量要求 以花冠橘黄色至橘红色、气香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氨基酸,有机酸,醛酮,生物碱。
药理作用 抗炎,镇痛,抗缺氧,抗心肌缺血,保肝。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胸背痛,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
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虚寒者忌用。
验方
十三味红花散:陈天灵盖(炭)7.5克、龙骨12.5克、獐牙菜5克、红花5克、金腰子2.5克、打箭菊5克、铁棒锤(幼苗)2克、榜嘎5克、熊胆2.5克、炉甘石2.5克、波棱瓜子2.5克、马尿泡4克、石花1.5克。以上十三味,除熊胆另研细粉外,其余共研成细粉,过筛,加入熊胆粉,混匀,即得。功能与主治:清热镇痛,凉血,杀虫。用于赤巴症引起的头痛,脑炎,黑白“亚玛”头痛,热性脑部疾病。用法与用量:一次1.5克,一日2次。
本草记载 《西藏常用中草药》记载的为本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7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21.
[2]张亚梅,杜小浪,钟国跃.藏族药打箭菊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9):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