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不做“月光族”,从个人财务规划开始
如今,“80后”“90后”已成为经济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不管是消费观念还是财富观念,都与“70后”有所不同。他们中的一些人偏重于个人追求,热衷于超前消费,挣得多,花得也多,有些人甚至成为“月光族”。那么,年轻人要如何摆脱这种现状,成功积累财富呢?最好的办法是从个人财务规划开始,规范自己的消费支出和投资习惯。
写下目标,就能让收入翻倍
做任何事都要有目标,理财也不例外。明确了目标,理财就有了基本方向,可以有效避免理财过程中的盲目和冲动行为。
第一,从意愿来看,理财目标分为两种:被动目标和主动目标。
被动目标也叫强制性目标,是生活中必要的开支目标,如生活基本开销、偿还负债、保险续费等。
主动目标也叫任意性目标,有不同需求的投资者会设置不同的目标,一般可以分为四类:后享受型、先享受型、购房型、子女中心型,如表1-1所示。
表1-1 四类投资者的特点
这四类投资者是比较典型的,在现实生活中,理财需求肯定不止这四类。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理财计划。
第二,从时间来看,理财目标分为三种: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是指1年内可以实现的目标,如生活开支减少20%、买一台新电脑、基金获得10%的收益等。
中期目标是指1~10年才能实现的目标,如攒够买房首付款、还清车贷等。
长期目标是指10年以上才能实现的目标,如退休保障计划、子女教育计划等。
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之间并无固定的界限,不同的人对目标的界定也是不同的。例如,买车对于一个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中期目标,但对于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来说就是短期目标。
那么,如何制定自己的理财目标呢?我们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每月结余有多少?每月的所有消费都是必要支出吗?如今的生活状态是理想状态吗?梦想的生活是怎样的?
根据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得出人生各个时期的理财目标。
(1)学生阶段:培养理财意识
学生阶段没有固定收入,无论如何操作,收益都偏低。因此,这个阶段应着重培养理财意识,学习理财知识;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决策。
(2)初入社会:培养科学消费观
初入社会,收入虽低,但上升空间巨大。这一时期是开源的好时期,我们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努力提升收入。但由于这个时期我们刚有了自己的收入,很多人的消费欲望十分强烈,稍不留意就变成了“月光族”。因此,本阶段的理财目标应是合理规划收支,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定期储蓄是这一时期最好的理财方式,每个月将一部分固定收入放在货币基金或银行里,既可以积累财富,又能帮助自己控制消费欲望,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3)成熟社会人阶段:提升投资收入
这个阶段的人在职场上已经小有所成,工资收入稳定,也有了一部分存款,应开始多花精力在管理现有财富上。例如,选择正确的理财产品,用分散投资、组合投资等技巧实现钱生钱。
(4)中流砥柱阶段:保障家庭稳定
这个阶段的人的家庭负担较重,养育子女、赡养父母、偿还房贷等处处需要花钱。在这个阶段,保障家庭稳定应该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合理规划资产,为家庭开源节流,提高被动收入,让资金能充分覆盖家庭开支。
(5)老年阶段:安度晚年
退休后基本就进入了老年生活。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理财目标是在工资锐减的情况下让积累的财富少缩水,生活质量不下降,体面地度过老年生活。
明确收入,做简单规划
有了理财目标,下一步就是明确收入,合理规划手中的资金。以一个普通工薪人员为例,他每月的收入为工资6000元,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四部分。
(1)日常消费
假设这个人每月的固定支出为2000元,他可以在每月发工资后将2000元转入可以灵活存取的理财产品中,既能方便日常花费,还能获取少量收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准备一笔应急款。这笔钱用于满足突然失业、工作调动等情形的生活需要。所以,这个人还要再转1000元到日常消费账户中作为储备的应急款。
(2)保险支出
买保险的目的是平衡重大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假设这个人刚毕业,比较年轻,身体健康,那么除了工作单位固定为员工购买的“五险”之外,他还可以为自己购买一份意外险。
(3)中短期财务目标
如果这个人计划6个月后到广州旅游,预计费用6000元,那么他可以连续6个月每月再储蓄1000元,用于满足这个短期计划。
(4)长期财富增值
现在还剩下少量闲置资金,他可以选1~2只优质基金,每个月做基金定投,让这部分钱实现长期的增值。
理财要做规划,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手上有多少钱,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糊涂日子,那么工资再高也很难积累财富。所以,不管工资是高还是低,我们都要有意识地做收入规划,这样才能使收入的价值最大化。
分析支出,优化消费习惯
我们明确了每个月能赚多少钱,下一步就是计算出自己每个月要花多少钱。这一步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没有好的消费习惯,就很容易进行不理智消费。而这些无效支出正是我们存不下钱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养成好的消费习惯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消费前分类
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和目的,对将要购买的物品进行分类。先购买使用频率高的必需品,其他当下不需要的物品可以暂时不购买。
(2)提升自己对品质的要求
囤货是很多人做过的一件事,特别是在“双十一”“618”等购物节,稍不留意就会囤积大量便宜、以后却用不到的物品。因此,我们可以调整购物习惯,不以价格为购买标准,而以质量为购买标准,多选择一些品质高的物品。
(3)衡量自己是否真心喜欢
在购买一件物品前,我们可以先问自己:“这真的是我喜欢的吗?我能对这件物品保持多久的兴趣?”很多无效消费来自一时的冲动。因此,我们在消费前不妨多等一会儿再付款,聆听一下内心的声音。
(4)考虑时间成本
为了省钱而浪费时间是我们经常忽略的一点。例如,是打车还是坐公交车,除了考虑价格差异,还需要考虑时间成本。如果我们要马上与客户签合同,显然是打车更有利。毕竟多花一些打车钱换来的可能是高额的奖金。
(5)勿以钱少而不积
“勿以钱少而不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财观念。几元、几十元看似作用不大,但是一年后积攒到一起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然而,积小钱并不是像葛朗台一样“抠门”,只买最便宜的东西,而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把每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制定预算,培养理性消费思维
制定预算是培养理性消费思维的必要一步,它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的可支配资产进行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理财打下基础。
很多人排斥预算,认为设置了预算会束手束脚,花几十元都要辛苦计算,实在太麻烦。但预算本身不是限制,而是一个提醒,它能告诉我们离目标还有多远,帮助我们量化消费过程。只有当资源有限时,我们才会认真考虑每笔消费的必要性。因为预算有限,我们就会在购物前更多地考虑物品的用途,让每笔消费更有价值。
制定预算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全覆盖。如果预算不能覆盖每一笔支出,那么相当于没有预算。第二,无重叠。不同的预算应没有重叠部分,这样统计效率和参考价值才高。
一份好的预算有三个标准:第一,目标导向,预算能为理财和生活目标服务;第二,考虑波动,超支和意外属于正常情况,预算需要合理地考虑这部分支出;第三,长线思维,预算要有整体观,每月预算应是年度预算的1/12,甚至是五年预算的1/60,而不是每月都不同。
预算分类没有必要过多,分类过多不仅会降低统计效率,还会让人难以坚持。设置预算的目的是控制开支总量,实现储蓄。所以,个人日常消费预算分为三类即可,即餐饮日常、居家日常和购物消费。
这三类消费都有各自明确的特点,如图1-2所示。
图1-2 三类消费的特点
餐饮日常包括食品、日用品等开销,简单地说就是超市里能买到的东西。这类开支随着时间而增长,每月预算的使用情况几乎和时间是同步的。
居家日常包括房租、水电费、保险费、办事费用等开销,简单地说就是用于生活的必要支出。这类开支每个月相对稳定,大部分在月初或月末支付,与时间的关系不大,且日常不易压缩,但一旦压缩就会带来飞跃性的效果。不过,如果为了省钱而强行降低生活质量,未免就有些本末倒置。
购物消费包括服装、电子产品、健身卡等开销,简单地说就是吃、住、行之外的其他消费。另外,不知道如何分类的消费也可以记作购物消费。这类开支经常是跳跃性的,如果某个月遇到朋友结婚、更换电脑等情况,可能就会发生预算超支的情况。
至于预算的额度设置,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月度预算等于年度预算除以12。
有了明确的统计数字后,开支结构便能一目了然,这时再从中找出可以优化、节约的资金就会容易得多。
设置负债警戒线
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我们有时需要进行合理负债,优化现金流状况。但总有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双手,盲目投资,随意购物。最开始没有感觉,可时间一长,负债突破了自己的承受范围,便会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债务怪圈。
那么,如何才能合理负债,提升负债风险管理能力呢?我们可以用28/36经验法则为负债划定一条警戒线。
28/36经验法则是指个人或家庭的房产支出,如还贷、物业管理费、房产税等不超过当时收入的28%;总的负债如房贷、车贷、信用卡负债、小额贷款等不超过当时收入的36%。将负债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基本不会影响个人或家庭的日常生活。
例如,刘先生的税后年收入为10万元,按上述规则,刘先生的房产支出每年不能超过2.8万元,每月不能超过2334元。而他的总负债每年不能超过3.6万元,每月不能超过3000元。这样刘先生就不会有太大的生活压力。
表1-2是计算家庭资产负债的参考指标。
表1-2 家庭资产负债参考指标
以上就是科学规划负债的方法。人人都有急需流动资金周转的时候,但一定要合理负债,正确配置个人及家庭的资产和负债。这样既能增强个人及家庭生活的幸福感,又获得了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