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民谚俗语品读(“水从黄河来”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育儿篇

马生麒麟猪生象

民间传说,在特定的条件下,马能生出麒麟,猪能生出小象。尽管古往今来谁也没有见过这种奇观,但仍能口口相传,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人们望子成龙的美好渴望,和鲤鱼跳龙门是一个原理。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民间传说,龙生九子,面貌各异,能力有别,际遇不同。其中老六名霸下,至今仍干着负重背碑的苦差事。但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得以五彩缤纷。否则,不就太单调了吗?

好儿不用多,一个顶十个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不能纯粹以数量论长短。一个有能力、有孝心的儿子,胜过十个不孝之子。看来,生儿固然重要,但能否培养出好儿子更重要。

十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树木有高低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千差万别。对人,要理性地包容各种差别;对己,则应一日三省吾身,时时取长补短。

三斑出一鹞,三虎出一豹,三儿出一孝

三只斑鸠出一只鹞鹰,三只老虎出一只豹子,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至于三个儿子必然出一个孝子,也不见得。民谚之所以这么强调,真正用意在于激励兄弟之间比学赶帮,争做最孝的那个孩子。

养儿不孝,不如不要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儿女的本分,而且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使然。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还有什么社会责任可言?

有苗不愁长

孩子如树苗,只要精心培育,假以时日,自会长成参天大树。因此,培育孩子的过程尽管漫长而艰辛,但希望与欢乐也在其中。

从小看大,七岁知老

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足下始。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就必须从小开始,扎扎实实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得儿不怕晚,就怕寿限短

中国古代孝星“老莱子”,据说母亲50多岁时才生下他。后来,老莱子事母至孝,成为古今孝道的典范。所以,养育孩子,不怕老来得子,只要长寿,照样能够得到孩子的照护。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儿作马牛

但凡是人,只要走正道,都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长辈的,大可不必为子孙的终生生计提前“埋单”。事实上,谁都不可能包揽子孙一辈子,除非你长生不老。

一辈君,一辈臣,这辈不管那辈人

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责任,做长辈的,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即可,不必为子孙后代包揽一切。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孩子自有孩子的世界。为孩子大包大揽,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富养闺女穷养儿

女孩要多呵护,男孩要多摔打。此说符合男孩女孩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对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薄嘴女子好说话

这里的“好说话”指的是爱说话。据说嘴唇薄的女孩子大多口齿伶俐、话语较多。此说是否科学,有待考察。事实上这句俗语,更多的是长辈面对晚辈时的玩笑话,着重体现的是亲情,而不是事实本身。

打着不怕吓着怕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震慑是其中之一。但震慑的方式不可轻易动用。否则,一旦动了真,露了底牌,就会给受教育者“不过如此”的感觉,震慑的作用就会立马打折扣。

三翻六坐九爬扠,十二个月叫爸爸

初生婴儿如雨后春笋,三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九个月会爬,十二个月会叫爸爸。尽管有的孩子会早一些,有的孩子会晚一些,但基本规律如此,可供参考。

棍棒底下出孝子

棍棒只能触及皮肉,很难触及灵魂。何况“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已经赫然列入未成年人保护法。曾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棍棒教育,自应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会哭的娃子有奶吃

婴儿的哭虽有多种原因,但最常见的是肚子饿了。所以,婴儿哭时,大人的第一反应是给孩子喂奶,会哭的孩子吃奶的机会自然就多一些。至于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恐怕许多人都有感悟,无须解读。

三生四岁,磨人才会

“三生”指三周岁,四岁指四虚岁。“磨人”则泛指小孩的调皮、捣蛋行为。意思是,小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学会调皮、捣蛋。这是其自立意识初成的表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里程碑。

八岁八,掉狗牙

这里的八岁指的是虚岁。一般来说,孩子七周岁左右,开始掉乳牙,称为换牙。“狗牙”是大人和孩子逗趣时的昵称,类似于“兔嵬子”“小调皮”之类的昵称,体现着浓浓亲情与温馨。

小孩嘴里吐实话

小孩子纯朴天真,往往口无遮拦,所以才更显得单纯可爱!

小孩屁股大人脸

在旧时的中州农村,无论男孩女孩,四五岁以前大多穿开裆裤。即使在冬天,也是常常露着屁股。据说小孩的屁股就像大人的脸一样耐冻,故有“小孩屁股大人脸”之说。

豆腐掉到灰窝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

娇生惯养、心理脆弱的孩子,往往经不得一点挫折和批评。对这些特殊的人群,就只有采用特殊的方法了。

孙女穿她奶的鞋——前(钱)紧

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流行于中州地区的民谚。辛亥革命之前,中州妇女一度流行裹小脚,所穿的鞋子前面窄后面宽,最窄处仅可容指。辛亥革命后,禁止裹足,女孩子的双足才得以自由生长。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前裹足的妇女大多进入奶奶辈,不再裹足的孙女们若穿奶奶的鞋,自然是前面紧了。这句民谚的本意,是借用“前”的谐音,表现资金困窘的无奈,自嘲意味跃然纸上。

爷爷奶奶的积德,祖坟上的风脉

爷爷奶奶积德行善,不仅可以为后辈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且可以为后辈积累深厚的人脉资源。后辈的成功,往往蕴含着前人的积累。可见积德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子孙后代。

房檐滴水,点点照窝儿

前头有车,后头有辙。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科书。要想子女做得端、行得正、干得好,那就先从自己开始吧。

能教子强父,别叫父强子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蕴含着父母对孩子最无私的祝福和最殷切的期盼,也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老子英雄儿好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自在情理之中。但子女毕竟是子女,与父母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在事业作为上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黄鼠狼只说它娃香,刺猬只说它娃光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尽管难免有溺爱之嫌,但骨肉亲情血浓于水,偏爱也在情理之中。

虼蚤拄的双拐棍,臭虫长的双眼皮

敝帚自珍本是人之常情,但若极端到宣称自家的跳蚤都是拄的双拐棍、臭虫都是长的双眼皮的话,那就成了实实在在的“自恋症”了。

子屎不臭

“子屎不臭”也叫“自屎不臭”。“子屎不臭”源于爱子心切,“自屎不臭”则缘于自恋与习惯。这两种现象,不能简单地说对与错,只能提醒当事人要适度。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这是人们在评价子孙后代时常说的一句话。若从纯粹的生物遗传角度说,这话不无道理。但人毕竟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起着主导甚至决定作用,不可能和其前人完全一样。具体到个人,还是应区别对待、实事求是。

父子连心

人常说,心有灵犀一点通。父子之间,不仅血脉相连,而且生活环境相同、生活习性相近,最容易产生心灵感应与共鸣,这是父子连心的根本原因。

爷的孙,爹的儿,舅的外甥达的侄

“达”指叔叔。爷孙之间、父子之间、舅甥之间、叔侄之间,都是具有血缘关系的至亲,不仅容貌体格容易相似,脾气性格也容易相近,极易产生相互影响。这是家庭教育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因素。

儿行千里母担忧

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即使长到一百岁,在父母眼里依然是孩子。因此,儿子一旦不在身边,母亲的心就会时刻牵挂着。这份亲情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描述的。

半桩,饭仓

“半桩”指十五六岁的孩子,“饭仓”指盛饭的仓库。意思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胃口好,饭量大,正是应该加强营养的时候。

女人天胆,下回还敢

旧时,中州农村医疗条件极差,女人生孩子往往被视为过“鬼门关”。但经过分娩孩子的生死考验不久,该怀仍照怀不误,母爱的伟大由此可见一斑。

双手不沾无机水

本意是形容某个妇女从来不干家务。对这样的妇女,有人羡慕其有福,有人鄙视其懒惰,真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居家过日子,各有各的过法。只要家庭和睦、生活顺畅,干不干家务都不是主要问题。

宁要要饭的妈,不要当官的爹

本意是强调母爱的牢靠和伟大。尽管有些夸张,但古往今来,在照顾子女生活起居上,父亲的确没有母亲做得多,尤其是那些整天忙于公务的“当官的”。虽说这是社会分工使然,但任何时候都不应忘了“养不教,父之过”,父亲的责任是谁也不能替代的。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家是生活的港湾。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繁华,但日落西山、百鸟归林的时候,莫忘了还有亲人在家里等着你,该回家时就要回家,那里才是你的出发点和归处。

三天不挨打,上房子揭瓦

本意是责骂孩子调皮顽劣。试想,三天不挨打,就敢上到房顶把瓦揭了,还有比这更顽劣的孩子吗?但在现实生活中,但凡用到这句俗语的,往往只是家长管教孩子时说的气话,大多带有笑骂的成分,当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