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珍贵典籍,又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由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讲述,弟子法海等人集录的一部经典。《六祖坛经》是一本六祖惠能大师的传记,记载了六祖一生遇法、得法、传法的事迹和引导弟子的言教,原典有大约两万余字,虽然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但依然有着文言文的行文措辞风格。此书被视为佛学禅宗的无上宝典,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可贵依据,开启了宋明两代理学思想,是蕴含中华文化博大精神的重要典籍。
大约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期,达摩祖师来到中国,成了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达摩将衣钵传给了二祖慧可,又经过代代传承,传给了唐朝的第六代禅宗祖师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作为一个年轻的白衣居士,他被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破例授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作为一个出身贫苦、不曾上学的文盲,他却以豁然顿悟的能力创造出禅宗的辉煌,成为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史上最具创造力的大师。他打破了崇拜和追随外来经书的惯例,树立了中国人的学佛自信心,并将这部著作破例称为“经”,成为中国佛教著作中的唯一。他在离开肉身之时,不受生死的约束,毅然示现涅槃相,令真身至今犹存,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六祖坛经》正是一部反应六祖慧能大师佛学思想,阐述人人皆有佛性,主张自悟自修、无念无住,了悟生命真谛的智慧宝典。
《六祖坛经》共分为十品:第一行由品是慧能大师自述身世,并讲述从听闻《金刚经》到求法、得法和弘法的经历。第二般若品是慧能大师开演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法义:“若识得自性般若,即是见性成佛”。第三决疑品是慧能大师解释为何梁武帝建寺设斋却了无功德,并揭示了在家修行的方法。第四定慧品集录慧能大师开示“定”和“慧”的法义,并强调“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第五坐禅品记述慧能大师开示修习禅定的妙义,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因此人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第六忏悔品收录慧能大师为来山听法的信众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和“无相忏悔”,说明四弘誓愿与无相三皈依戒等。第七机缘品讲慧能大师得法后,在曹溪弘化,与八方人士结缘。第八顿渐品是慧能大师开示“南能北秀”所教戒定慧的差异,说明“法无顿渐,人有利钝”。第九护法品记载太后和唐中宗尊崇六祖、护持佛法的情形。第十付嘱品是慧能大师临涅槃时,教导弟子们用三科三十六对来说法,并记录大师迁化的经过。
六祖慧能大师为了免除后人为了衣钵而生出是非纠纷,涅槃前就不再以衣钵作为传法的信征,这一做法反而令南派禅宗流传更广。
得到他传法的人,竟有四十三人之多,对南宗禅的传播和发扬光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我们由衷地佩服大师的睿智,使得法脉长流,普照三千。
纵观《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是以性空、无所得为基础,一切众生心中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无明、执著而不得显现。在认识到心中本具佛性的前提下,以无相、无住、无念的修证方法,明心见性,成就般若。《六祖坛经》中的禅学思想是宋明理学家借鉴的重要源头之一,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宋明理学家们充分吸取《六祖坛经》中的思想,运用到气学、理学和心学中,特别是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论,与六祖慧能大师的学说有直接联系。道教的“知行观”、“定慧双修观”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六祖坛经》中禅学思想的影响。钱穆先生甚至把此书与《论语》、《老子》放在三足鼎立的尊贵地位。
《六祖坛经》后来被翻译成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日文、韩文等世界多国语言,传播到全世界,并使禅文化,成为海内外和佛教内外的特殊纽带。《六祖坛经》倡导的人间佛教,主张和谐相处的思想和传统,为营造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柱。
今天,学禅已经在全世界成为潮流,因为回归自己的内心和静心,成为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一大释放管道,坐禅、行禅、禅舞都成为重要的修行方法。禅似乎有着无限的内容和境界,它是常乐我净的状态,它是人生的一道智慧之光,它是我们的本心和佛性。
由于历代辗转抄经,《六祖坛经》的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也有所不同。我们这次注释的版本,释译以通行本为底本,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六祖坛经》,本书将原典逐文翻译成白话,对一些佛学专有词汇加了注释,适合不同古文学和佛学基础的读者阅读。其中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