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杨果
〔越调〕小桃红
八首之一
碧湖湖上采芙蓉[1],人影随波动,凉露沾衣翠绡重[2]。月明中,画船不载凌波梦[3]。都来一段,红幢翠盖[4],香尽满城风。
注释
[1]芙蓉:即荷花。
[2]凉露沾衣翠绡重:采莲女因久立船头,露水打湿了绸衣,因而绸衣变得沉重。
[3]凌波梦:即凌波曲。
[4]红幢翠盖:幢,指旌旗。盖,指华盖。
鉴赏
这首曲子通过对湖上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曲子以写景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借“人影随波动”描写人们采莲的动作,从侧面勾勒出人在莲花丛中穿梭采摘、热闹非凡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月光之静,与下文呼应。夜幕降临,露水沾湿了衣裳,让人感到阵阵凉意。“月明中,画船不载凌波梦”,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凄清之感油然而生: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荷花随风摇动,采莲人穿梭于荷叶之间,热闹非凡而自己却有一腔心事无处诉说,一个人孤独寂寞。“红幢翠盖,香尽满城风。”两句是作者的自慰:惆怅也无济于事,不如将孤单惆怅暂且放下,珍惜眼前的美景!于是最后作者又将视线投向了荷叶和荷花这样的自然美景。
这首曲子语言优美,清新流畅,寓情于景,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绵绵哀思。
〔越调〕小桃红
八首之二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1]唱,常记相逢若耶[2]上。隔三湘[3],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注释
[1]兰舟:指采莲船。
[2]若耶:溪名,以风景优美著名,在今浙江绍兴南诸暨市。
[3]三湘:指湖南。
鉴赏
这首曲子描写了采莲女对情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忠贞,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赞美。
“满城烟水月微茫”写月色苍茫,水天一色,给人一种柔和静谧之感。月色使整个小镇变得朦胧,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个美人独倚兰舟,唱着当年与情人欢聚时的相思之曲的情景。当年的欢聚情景犹历历在目,物是人已非。如今,两人被三湘隔断,只留美人独自惆怅寂寥。一个“空”字,写出了女子与情人分别之后的寂寞与无奈。此处,作者将笔锋一转,由低沉转入明快:刚才还在为分离怅惘的女子突然莞尔一笑,以莲花自比,表示即使相隔再远,恋人之间的情感还是像藕丝一样绵绵不绝、难以斩断。
这首曲子清新明快,意境独特:美人独立于苍茫月色之下的孤舟之上,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美人思念远方的情郎,却没有浓厚的幽怨气氛,只是将淡淡的惆怅融入浓浓的思念中,甚至连这淡淡的惆怅也融化在那最后的莞尔一笑之中,随风而散,绵延悠长。
〔越调〕小桃红
八首之三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1],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2],司马泪痕[3]多。
注释
[1]夜如何:指夜已深。
[2]南朝旧曲:指的是陈后主所制的《玉树后庭花》。
[3]司马泪痕:出于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的句意浓缩而来。
鉴赏
这首曲子的主题是悼念亡金,作者将采莲的场景放置在深夜的湖面上,以动衬静,营造了一种凄清哀凉的氛围。作者通篇哀的并不是采莲女,而是被采莲歌惊动的江楼独卧人。
曲的前三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了采莲女的生活情调,表现了其生活的轻松愉快,这种愉悦之情感染了身在异乡的作者,使作者也产生了欢愉之情。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写哀情。“夜如何”三个字包含了作者无尽的怅惘:此番热闹的夜是属于采莲人的,自己又将怎么度过这漫漫长夜呢?最后,作者由采莲曲联想到南朝梁武帝萧衍所做的《采莲曲》,由于内心深处对金朝的故国情思依然深重,因而闻歌伤怀,伤心流泪。
这首曲子以乐景写哀情,用采莲女的欢歌笑语反衬作者内心的孤独悲凉,将采莲曲与南朝旧曲作对比,表达亡国之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越调〕小桃红
八首之四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对花饮。到如今,西风吹断回文锦[1]。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2]花深。
注释
[1]回文锦:原指传统窗格里面的一种窗格布列方式。代指思妇寄给远方夫君的述情之物。
[2]蓼:草名,多长于水边。
鉴赏
这首曲子首句写景,描写了清澈如玉的湖水,郁郁葱葱的柳树。“人影澄波浸”一句巧妙地完成了由写景到写人的过渡。人影幢幢,欢声笑语,使主人公产生了对往事的回忆。但回忆也只是寥寥一笔带过,“到如今”随即转入对现实的描写,并与“年时”形成强烈的对比。“西风吹断回文锦”,以典故暗喻离别之痛,更加渲染出一种惆怅的气氛。“羡他……花深”,写出了当主人公看着鸳鸯双飞,想到自己当年与情人比翼双飞的愿望早已被雨打风吹去了的惆怅之情。
这首曲子文风婉转低回,在写法上由景及人,又由人及景。作者借湖上美景衬托人物的悲剧命运和凄凉心情,这种表现手法近于婉约词,然而单曲中的语言却大多是平直的,反映了词曲过渡时期的特点。
〔越调〕小桃红
八首之五
玉箫声断凤凰楼[1],憔悴人别后,留得啼痕满罗袖。去来休[2],楼前风景浑[3]依旧。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
注释
[1]凤凰楼:女子居住的楼。
[2]休:语末助词,无实义。
[3]浑:都。
鉴赏
本曲开头的“玉箫声断凤凰楼”,化用了一个典故:根据《列仙传》的记载,春秋时的萧史善吹箫,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爱上了他,两人结为夫妇。秦穆公就盖了小楼让女儿住下,名为凤凰楼。夫妇两人整日在楼上吹箫唱和,终于有一天双双骑上凤凰仙去。这为全曲奠定了一种悲剧基调。第二句中凤凰楼的主人公出场了,她在楼上不安地走来走去,面容憔悴,满袖泪痕,是一个鲜活生动的怨妇形象。作者紧接着交代,是离别使主人公变成了这样。主人公望穿秋水地等候,但是“楼前风景浑依旧”。“浑依旧”三个字表现的内容十分残酷:一切如旧,曾经朝夕相处的心上人却离自己远去。“楼前风景”又勾起了她的恨:不怨自己留不住行人,只恨烟柳系不住行舟。“当初只恨”使用了倒装句式,起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暗示了女主人公对昔日别离之人的怀念。
全曲借物抒情,缠绵悱恻,委婉动人。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外貌、行为举止、所思所想,将主人公的离情别恨表达得淋漓尽致。
〔越调〕小桃红
八首之六
芡[1]花菱叶满秋塘,水调谁家唱?帘卷南楼日初上。采秋香,画船[2]稳去无风浪。为郎偏爱,莲花颜色,留作镜中妆。
注释
[1]芡:一种睡莲,俗称鸡头。
[2]画船:这里指采莲船。
鉴赏
这首曲子歌颂男女之间纯洁爱情。全曲以秋天的美好景色起笔:芡花娇艳,菱叶茂盛,池塘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微风送来了采莲姑娘们欢欣愉悦的歌声,这让忙碌了几个月的人们倍感喜悦。“帘卷南楼日初上”,道出了美好的季节让人们满怀憧憬:旭日东升,和煦的阳光透过珠帘映在姑娘满是喜悦的娇美面庞上。“采秋香,画船稳去无风浪”,寄予了主人公美好的愿望:这样美好的一天,相信划船采莲时肯定会顺顺利利,无风无浪。这句也含蓄的祝愿自己的爱情一帆风顺、幸福美满。“为郎……中妆”,通过细节形象地描绘出了热恋中幸福女子的娇羞与美丽,同时也表现了女子对于理想爱情的憧憬。
这首曲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清新明快,自然淳朴,表现了一个纯情女子对于甜蜜爱情的幻想。
〔越调〕小桃红
八首之七
锦城何处是西湖,杨柳楼前路?一曲莲歌碧云暮。可怜渠,画船不载离愁去。几番曾过[1],鸳鸯汀下,笑煞月儿孤。
注释
[1]几番曾过:指眼前采莲船穿梭的景象。
鉴赏
“锦城……前路”,这两句是说,锦城虽然很美,但毕竟不是自己最留恋的地方,作者最留恋的地方是自己以前待过的地方,那里有作者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难以割舍。但是,如天堂的西湖和荫荫杨柳以及楼前小路在哪儿才能找到呢?“一曲莲歌碧云暮”,转入了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在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空气中传来了女子唱的采莲曲,悠扬动听。“可怜……愁去”,主要写尽管有如此美好的景物,美妙的歌声,也无法排解作者心头浓浓的落寞哀愁。“几番……孤”,最后这三句由实入虚,时空交错。眼前的采莲船络绎不绝,鸳鸯汀下,一对对相偎相依,热闹非凡,而只有自己形单影只,自怜自哀。时光匆匆、聚散难料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首曲子虚实结合,时空交错,将过去与现在交叉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凄凉中透露出一种浪漫氛围。
〔越调〕小桃红
八首之八
采莲湖上棹船[1]回,风约[2]湘裙翠[3],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4]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注释
[1]棹船:即划船。棹,船桨。
[2]约:相约。
[3]湘裙翠:指代少妇。
[4]芙蓉开尽:是说荷花凋谢,已到秋季。
鉴赏
这也是一首写少妇思夫的曲子。曲子开头便给读者设置了悬念,主人公去了采莲湖,是去采莲还是约会呢?下一句“风约湘裙翠”则暗示出主人公可能是出于排遣寂寞或忧愁而去采莲湖的。曲中的“风约”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人诗情画意的想象。“一曲琵琶数行泪”,道出了女子对夫君的牵挂思念。直到“芙蓉开尽”,夫君还是一点音信也没有,心里的这番哀愁该如何排解?女子短暂的青春年华,怎么能禁得起这样漫长的等待呢?最后一句“晚凉多少”既是说自己,也表现了对远方丈夫的关心。如果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无论“晚凉多少”,心里还是暖的。“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夜色清冷,也暗指心境的孤独凄凉。“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写主人公看到鸳鸯、白鹭都成双成对,睹物思人,自己内心的思念愈是强烈。
这首曲子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清新,感情细腻真挚,隽永含蓄,耐人寻味。
〔越调〕采莲女
三首之一
采莲湖上采莲娇,新月凌波[1]小,记得相逢对花酌[2]。那妖娆,殢人一笑千金少[3]。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也魂消。
注释
[1]新月凌波:新月,形容女子眉毛之弯。凌波,形容女子的脚。
[2]酌:喝酒。
[3]殢:围绕,纠缠。
鉴赏
这首曲子主要塑造了一个容貌俊美的采莲女的形象。曲子开头,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细致的观察,动静结合,整体勾勒出采莲女的形象,写出了采莲女的绰约风姿。接着,作者回想当年与美人初次相逢时对花酌饮的美好情景,不禁发出了“那妖娆,殢人一笑千金少”的赞叹。作者用具体的“千金”来衡量女子的倾国倾城,将女子的美貌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羞花……魂消”进一步表现女子令人销魂的美貌。作者用“花”、“月”、“鱼”、“雁”这四种大自然中的美丽景物作比,对女子的容貌进行刻画,进一步表现出采莲女的美丽、娇艳。
作者将采莲女置于湖上采莲的大背景之中,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清丽脱俗、秀美灵动的采莲女形象。
〔越调〕采莲女
三首之二
采莲人唱采莲词,洛浦神仙[1]似,若比莲花更强似。那些儿,多情解怕风流事。淡妆浓抹,轻颦[2]微笑,端的[3]胜西施。
注释
[1]洛浦神仙:比喻采莲女的美貌。
[2]轻颦:微微皱眉。
[3]端的:表示惊叹的语气。
鉴赏
这首曲集中笔墨塑造了一个容貌俊美的采莲女的形象。“采莲……强似”,刻画了采莲女美丽的容颜。她体态轻盈柔美、容颜鲜亮光彩,轻摇着船儿,轻唱着歌儿,从湖中心翩然而至,其美如洛神一般。“那些儿……胜西施”,则又写她姿态优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贤淑。采莲女的美,用语言难以形容,她的风情万种和名震天下的美女西施相比还更胜几分。
这首曲子语言明快自然、清丽婉约,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将采莲女的华容刻画得淋漓尽致。
〔越调〕采莲女
三首之三
采莲湖上采莲人,闷倚兰舟[1]问,此去长安路相近。恨刘晨[2],自从别后无音信。人间好处,诗筹酒令,不管翠眉颦。
注释
[1]兰舟:这里指采莲船。
[2]刘晨:传说东汉初刘晨等人在天台山遇仙女。
鉴赏
这首曲子从采莲女的角度入手,表达了对心上人既爱又恨的复杂心情。
第一句“采莲……相近”,点明了地点和人物。在莲花朵朵,莲叶田田的湖面上,采莲女“闷倚兰舟”,一个“闷”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女主人公怅惘无奈的心绪,而一个“倚”字,更加烘托出女子惆怅郁闷,无心做事的心态。接着,“恨刘晨,自从别后无音信”解释了采莲女心中惆怅是因为思念远在长安的心上人。自从他离开之后,杳无音信,爱恋与思念因漫长的等待而变成了深深的愁苦与怨恨。这里引用刘晨的典故表现了采莲女的担心:害怕心上人流连外面的花花世界,贪图享乐而一去不复返。“人间……眉颦”,接着上句具体描写采莲女的担心。
这首曲子运用口语写成,通俗易懂。同时也采用了白描勾勒的手法,真实细腻地刻画了采莲女的心理活动。曲的前半部分着重抒发女主人公的惆怅寂寞之情,后半部分则写感情由爱转恨的起伏变化,真切自然。
〔仙吕〕翠裙腰
莺穿细柳翻金翅,迁上最高枝,海棠零乱飘阶址。堕胭脂,共谁同唱送春词。
〔金盏儿〕减容姿,瘦腰肢,绣床尘满慵针指。眉懒画,粉羞施,憔悴死。无尽闲愁将甚比?恰如梅子雨丝丝[1]。
〔绿窗愁〕有客持书至,还喜却嗟咨,未委归期约几时,先拆破鸳鸯字[2]。原来则是卖弄他风流浪子。夸翰墨,显文词,枉用了身心空费了纸。
〔赚尾〕总虚脾,无实事,乔[3]问候的言辞怎使。复别了花笺重作念,偏自家少负你相思,唱道再展放重读,读罢也无言暗切齿。沉吟了数次,骂你个负心贼堪恨,把一封寄来书都扯做纸条儿。
注释
[1]恰如梅子雨丝丝:这里比喻女子那难以捉摸的情绪。
[2]鸳鸯字:指情书。
[3]乔:假扮。
鉴赏
这首套数描写一个痴情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盼望以及收到信件之后的愤恨与愁怨之情。第一首曲子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莺歌燕舞的画卷:黄莺在细柳间翩翩起舞,海棠花在寒风中洒落一地,布满台阶。落红满地,可是有谁来同情怜惜呢?作者以落红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曲凄婉哀怨的感情基调。第二首曲子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女子的闲愁:女子因饱受相思之苦而形容憔悴,无心梳妆画眉。第三首曲子深刻地刻画出了女子由收到信时的欢喜雀跃到看完信后愤恨怨怒的心理变化。女子一心痴情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但当她苦苦等来心上人的书信时,结果却使她大失所望。自己苦苦守望的心上人只是在信中卖弄文采,夸夸其谈,一点也没有提到有关归期的信息。尾曲描绘了女子虽然怨恨却又思念的复杂心情:虽然心中怨恨,但终究还是重新打开信件,反复思量,终于看明白了那人的薄情寡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