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麻醉技术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脑血流

一、脑血流与脑血流量监测
(一)脑血流生理基础
1.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

(1)CBF约750~1000ml/min,占心排出量的15%~20%。

(2)CBF的分布并不均匀,平均为54(45~60)ml/(100g·min)。灰质的血流量较白质高。在静止状态下,脑灰质的血流量为76±10ml/(100g·min),而白质仅为20±4ml/(100g·min)。

2.脑缺血时脑血流量的阈值

临界CBF的概念是以丧失脑电和代谢功能为界。

(1)脑电活动衰竭的CBF阈值一般认为是在16~17ml/(100g·min)。 CBF 大于 24ml/(100g·min)时,人脑无EEG缺血表现。

(2)脑水肿形成的 CBF阈值在20ml/(100g·min)。

3.脑血流的调节

脑血流量(CBF)主要取决于脑灌注压(CPP)和脑血管阻力(CVR),脑灌注压增高超过正常30%~40%,或降低30%~50%,CBF可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平均动脉压在8~20kPa(60~150mmHg)范围内CBF依靠其自身的自动调节机制而维持稳定。超过此范围,CBF将被动地随脑灌注压而变化。

(二)脑血流的测定方法

目前临床中用到的主要有:①经颅多普勒法;②激光多普勒法。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
(一)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TCD)

是将脉冲多普勒技术与低发射频率相结合,从而使超声波能够穿透颅骨较薄的部位进入颅内,进行颅内动脉血流参数测定。其特点是可以无创伤、连续、动态地监测脑血流动力学,为临床监测脑血流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

(二)TCD脑血流监测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1)TCD监测除术前有助于病变的定位诊断,确定狭窄的程度、范围和侧支循环状况外,主要监测术中暂时阻断颈动脉时脑缺血的危险。TCD对CBF已受限的患者仍能准确监测脑灌注状态。

(2)颈动脉阻断时,大脑中动脉的Vmean与EEG变化、颈内动脉(阻断后)远端血压和CBF之间存在相关性。大脑中动脉Vmean低于为30cm/s意味着CBF<20ml/(100g·min),预示患者将发生脑缺血改变。

(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患者出现术侧的头痛,同侧大脑中动脉的Vmean与MAP呈平行变化(压力依赖型)。这是由于长期脑低灌注的突然解除,脑自动调节丧失;TCD监测证实脑过度灌注,此状况要持续2周。

2.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期间TCD连续监测大脑中动脉的价值在于:

(1)及时发现由于流量、灌注压力、温度等因素改变所致的CBF和脑灌注的改变,采取措施防止术中脑低灌注的情况发生,避免脑缺血损害。

(2)监测出通过血管的微气栓或栓子。

(3)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时患者的脑动脉血流,判断反搏增加脑血流的效果。

3.脑血管病外科

(1)TCD可无创伤性诊断脑血管狭窄和栓塞、脑血管畸形、大动脉瘤、脑血管痉挛等。

(2)术前判断患者Willis环侧支循环情况,脑血管舒缩反应贮备能力,提供影像学检查所不能得到的脑血流动力学资料。

(3)术中控制性降压时的CBF监测和CBF自动调节功能的监测。

(4)介入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利于引导导管的进入途径,提供栓塞后动脉供血和侧支循环情况,连续监测有无脑血管痉挛发生。

三、激光多普勒脑血流监测(laser Doppler flowmeter, LDF)
(一)LDF的测量原理

LDF通过记录激光照射下血细胞因运动而产生的散射光的频移,从而推算被检测组织的血流量。LDF可反映微循环中流动红细胞在一定容积内的浓度(CMBC)及血流流速(velocity,V),从而得出单位容积中的脑血流量(PU)。因此,LDF测量主要反映单位时间内局部皮质脑血流的变化。

(二)LDF的优缺点
1.优点

(1)无创伤性持续监测脑微循环血流量。

(2)监测较大范围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3)瞬时测量时间为0.1秒,可以迅速反馈血流变化,符合多部位重复测量的需要。

(4)适用于床边监护,神经外科术中监测及动物实验的皮质脑血流监测。

(5)常用于监测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及脑血管对CO2浓度变化的反应性。

2.缺点

(1)不能反映血流量的绝对值大小,多用百分率表示血流量的相对变化情况。

(2)LDF发射的激光不能穿透颅骨,测量时需暴露脑组织。

(3)只能测量激光照射范围内的血流量变化,无法反映脑组织局部病理性改变。

(4)对探头移动很敏感,测量时需相对固定探头。

(5)受可见血管影响,测量时应避开大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