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介入治疗学(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3章 穿刺理念

第一节 穿刺的历史与发展

现代医学穿刺的历史可追溯到1880年,Ehrich医生首次报道经皮肝穿刺活检术。1940年Vim Silverman医生采用分叶针进行活检诊断肺癌。1957年Menghini针问世,用于负压抽吸式活检。但是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如放射学、病理学、穿刺器械等限制,这种方法并没有在临床上得到普及和推广。1975年Hanche超声引导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胰腺癌。1977年Reinish开展自动活检技术,1982年美国Linegren医生设计了活检枪。1991年逐步实现活检枪国产化,穿刺作为一项技术逐渐推广开来。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放射学技术迅速发展,CT、超声(US)等影像技术引导下穿刺更趋准确,临床应用明显增多。细胞学诊断技术提高,促使经皮穿刺活检技术逐渐完善,成为肿瘤常用诊断方法之一。1980年北京协和医院首次报道200例的经验,开始在透视机下进行,逐渐发展到CT、US、MRI引导下进行。实现了切割速度快,取材完整,组织损伤小,并发症低,成功率高,较容易操作的优点。
临床应用需求,催生了活检枪和穿刺针的改进和升级。组织活检枪、穿刺针规格型号多种多样,国内规格6~20号针,国际规格23~14G针,对应国内规格是0.6~2.0mm,国际规格是0.4~1.8mm。活检枪取材长度10~22mm。
伴随近代肿瘤治疗技术进步,特别是肿瘤微创治疗理念的提出,目前穿刺活检技术已经远远不限于肿瘤诊断,多种基于穿刺基础上的治疗技术应运而生。先后出现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微波消融、高压陡脉冲治疗等,穿刺联合治疗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肿瘤微创治疗手段。
随着引导技术的提高和穿刺手段的多样化,穿刺的适应证越来越宽,安全性也越来越高。很多有远见和开创精神的医生,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完善,使很多原来不能穿刺的部位能够穿刺,穿刺的禁区不断缩小。从部位上看,现在的穿刺几乎包括全身各部位。另外对高龄患者、体弱患者进行穿刺的病例也越来越多。
随着临床治疗需求的扩大,穿刺适应证的选择也在扩大。具体为:穿刺的目的增加,从单纯活检、引流到各种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等;伴随肿瘤内科、放疗学科发展,对肿瘤病理需求更高,组织学、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影像学引导手段增加,如超声、CT、MRI、PET-CT等,穿刺术已经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第二节 穿刺的基本理念

穿刺是临床常用的诊疗手段,最早是在无影像引导下的“盲穿”。随着影像技术进步,精准穿刺成为临床医生追求的目标,如深在部位穿刺需要避开一些重要组织和器官;较小病灶穿刺时要求穿刺针准确到位;多针穿刺时需要合理排布,减少并发症,因此影像导引穿刺术应运而生。穿刺已经成为介入医师、内科医师和放疗医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不理想的穿刺造成偏离靶点、反复调整、耗时增加、创伤增大、并发症多、质量下降等问题,穿刺术也不是仅靠悟性来提高的,更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建立精准穿刺理论体系和标准化技术流程不单纯是技术,而是穿刺医生必须具备的前提。
所有穿刺均需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一、整体观
任何穿刺都是临床诊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穿刺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包括患者疾病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合并疾病等,穿刺目的、适应证、制订穿刺计划均应有严格临床标准。穿刺后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切不可只强调穿刺本身,穿刺前和穿刺后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临床上经常有因为适应证选择不当、穿刺路径设计不合理、并发症处理不当而引起穿刺失败的病例。
二、立体观
实施穿刺时术者头脑中要明确患者体位、患病器官、病灶位置、病灶周围结构、穿刺针与相邻危险器官相互位置关系。做到对以上内容“心中有数”,能想象(“看见”)病灶和穿刺针的空间关系,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偏差,包括目标病灶深浅关系、前后关系、左右关系、上下关系。建议利用放疗的面网、体网、真空垫固定技术,确保患者体位在手术中不发生移动。
三、时间观
实施穿刺的时间与成功率密切相关。尽量提高手术的流畅度、穿刺时间压缩最短,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气胸、出血等并发症。还能避免因时间过长造成患者不适。
四、无菌观
穿刺过程要求无菌操作,影像引导下的穿刺尤其要在无菌操条件下进行。由于大多数穿刺过程是在手术室以外的环境进行,麻醉条件、空气消毒、充足的光源等均受到限制,加之影像引导下穿刺增加了穿刺的复杂性、人员的走动等,这些均增加了手术污染的机会。
五、培养手感
各种人体组织的结构不同,对穿刺针的阻力不同,术者手上的感觉必然会不同。如果术者对穿刺路径的解剖组织结构、厚度等信息“心中有数”,体会手上感觉,心中明白穿刺针当前遇到什么组织。有经验的穿刺医生凭手上感觉应能分辨出组织中较粗血管、脂肪中肌膜、病灶中坏死腔隙、肿瘤中钙化灶与肌肉邻近椎间盘、肺组织中的血管、肺组织周围的胸膜、腹腔内肠壁、包绕病灶膜性结构、骨转移瘤中坏死骨等。
六、调整角度
一次穿刺到位的情况可遇不可求,大多数情况需要调整穿刺针的方向,这是穿刺的基本功。什么时候需要完全拔针重新穿刺,什么时候让针在体内完成调整针的方向,如何调整,如何利用穿刺针的斜面、针尖等均有讲究。建议利用固定针技术,建立针道坐标,目标针可以参考固定针位置、方向一次到位。
七、选择工具
穿刺针的粗细、平滑度、有无刻度、针体的弹性、针尖的形状(锥形、棱形、圆形、斜面形)等均影响穿刺精度,灵活掌握各种穿刺针的使用技巧,选择合适穿刺针非常重要,兼顾各个环节质量控制,才能使穿刺达到“艺术”般的境界。
八、精通影像
影像引导中,影像是眼睛,精通影像就是擦亮眼睛。通过一幅或者一组影像资料,正确分辨伪影和假象,准确判断出针的走行方向、针尖的位置至关重要,能指导术者正确判断下一步调正针的方向。
九、选择入路
合理选择进针路径非常重要,路径选择有很多,但是最合理的只有一个。一般来说,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安全穿刺针入路
应尽可能避开大血管、重要组织器官,如神经干、腮腺、脊髓、气管、胃、肠管、胆管、胰管和脾脏,尽可能减少穿过脏层胸膜次数。
2.舒适穿刺入路
最好能令患者仰卧或俯卧,尽量减少侧卧位,因为侧卧位患者坚持时间较短,患者体位的变动不利于穿刺的准确性。可以利用放射治疗科使用的负压真空垫技术,辅助患者体位固定。
3.方便穿刺路径
尽量选择最短的路径,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安全的原因选择相对较长的路径,此外,路径的选择还应方便术者的操作与入路的控制,通常情况下入路尽可能选择近垂直位,尽量不要选择水平位,以利于针的固定。
十、穿刺流程
一般流程为审阅病历资料和影像资料、术前准备、和患者沟通、摆体位、训练患者、影像检查、设计穿刺路径、记录穿刺参数、实施穿刺、术后处理、随访计划等。
十一、其他
1.术者眼手脑的配合
眼观察患者,手执行穿刺和感知,脑记忆参数、空间想象、快速反应。
2.穿刺与相关新技术
与穿刺有关的新技术有导航系统、大数据、3D模板、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为我所用、大力提倡、不可替代、有机结合。
3.穿刺与心理学
注意患者的恐惧状态与配合心理,人机一体与医患有效的互动,医患之间细心沟通与相互信任,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术者还要有观察患者的火眼金睛,仔细沟通了解患者的想法,降低期望值,提高满意度。
4.穿刺与经济价值
兼顾医疗行为的效果与经济费用,决定治疗与否和治疗方案防止出现“拿钱买不来命”和“人财两空”。
5.穿刺与社会学
遇见“高智商”患者,要知道智慧医疗;医生和患者互相学习;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替代方案且必须告知;遇见疑难患者要个体化治疗、量体裁衣;提高技术水平不是全部,建立“穿刺术+”、穿刺是另一种艺术的思想。
6.穿刺与人文
注意疾病与患者的关系,永远是先治患者再治病,具有整合医学的思想;学会和谐医疗:让患者最获益,包括预后、经济和感受。
7.穿刺与伦理学
分清指南规范与个体化治疗的关系,指南指导临床,但是永远落后于临床;兼顾生存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顾及到“好死不如赖活着”“生不如死”的心理。
8.穿刺术与辩证法
穿刺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所谓穿刺的多样性是指穿刺的部位、具体情形、穿刺目的、并发症、引导手段等千变万化,所谓穿刺的统一性是指穿刺的流程、思想是一致的。穿刺也是实践后总结、总结后再实践,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
9.穿刺与哲学
穿刺是一种技术,但绝不仅如此,理论指导下的穿刺,可以无限提高这种技术含量,反过来丰富这种理论,循环往复……,穿刺也在追求规范化,并永远在质量控制的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发展,造福人类。
总之,穿刺是理念,要有高度和格局、有思路和预见、有技术和方法,要想达到随心所欲的精准穿刺的状态,除了要细心有胆量,还要多做、多思考。

第三节 穿刺与肿瘤种植转移

穿刺肿瘤种植转移是指在穿刺肿瘤过程中,部分肿瘤细胞、组织脱落入组织间隙或黏附于植入针针芯、针鞘,在植入针退出过程中肿瘤细胞脱落入针道,发生肿瘤种植转移,或者肿瘤细胞随着穿刺针道的出血,遗留于针道,再生长成新肿瘤的现象。
理论上讲,穿刺针的粗细、经过正常组织的多少、肿瘤的血供状态、穿刺次数的多少将影响到肿瘤种植转移。穿刺种植转移像外科手术切除或者腔镜手术一样,可能是各种肿瘤类型和各个组织部位。当然,临床实践中发现,穿刺肿瘤种植转移的好发部位大概是肺脏、肝脏、胸腹壁、腹膜后、头部皮下组织等,这和穿刺的运用频率有关。文献报道的穿刺发生率差别非常大,在0.02%~1%之间。
有利于避免穿刺种植转移的因素:穿刺术后尽快行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可将残留于针道的少量肿瘤细胞杀灭或抑制其增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可能将其选择性识别、杀伤。有时随访时间过短,肿瘤可能已种植但尚不能被发现,也应引起重视。
针道肿瘤种植转移的措施预防: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步骤,应尽量避免植入针通过胸、腹水,以免胸水、腹水中肿瘤细胞转移播散;②减少不必要穿刺,减少穿刺的次数;③针道的热消融;④术后早期行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

第四节 穿刺未来发展方向

伴随着穿刺的多功能化、复杂化,不可避免的需要计算机控制的程序化、临床路径化标准、模板导航系统化,这是未来穿刺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模态影像组学一体化:
利用现代多种影像学技术的联合影像学引导,如超声与CT的图像融合,CT和MRI的图像融合,CT和PET-CT的图像融合等,优化各种兴趣信息,是未来影像引导的先进技术之一。
导航模板系统数字化: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导航设备数字一体化穿刺”成为必然,3D打印共面模板和3D打印非共面模板为穿刺提供了个体化精确的路径设计和实施保证,代表着穿刺术的最前沿成果,无论是3D打印共面坐标模板或3D打印非共面模板,是保证穿刺科学化、可重复、同质化的最有效工具,这将极大地推动穿刺术的迅速普及和推广,对临床研究也将起着巨大的潜在推动作用。
技术流程标准化:
穿刺是一项技术,但是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应该包括:全面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和病情,建立患者穿刺适应证、排除穿刺禁忌证。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患者沟通,包括患者体位培训,影像引导计划,设计穿刺路径,记录穿刺参数,实施穿刺,术后处理,设计随访等。
临床路径化标准:
尽管有个体化的差异,所有的穿刺应该根据部位、目的等的不同,分门别类进行路径优化,形成各自的临床路径标准。
(胡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