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与组织病理诊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巨核细胞溢核与分离现象形态学

一般认为巨核细胞在成熟中形成前血小板(preplatelets),后者脱落即为血小板,剩余残核即为裸核;而且巨核细胞的核内有丝分裂使胞核高度叠在一起,并随成熟呈核丝相连的不规则状。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还可见巨核细胞无核丝相连的胞核分散进而逸核,或因胞质颗粒生成增多而被挤出(溢核)的现象,以及核质连体分离现象(抑或是细胞直接分裂的结果)。巨核细胞逸核或核质分离现象见于许多疾病,也见于正常骨髓象,但小或较小的圆形核逸核现象常见于血液肿瘤,属于病态巨核细胞。
一、溢核与分离类型和核质连体分离现象
巨核细胞逸核或溢核现象见于成熟的颗粒型,产血小板型少见,按形态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胞核全逸,胞核游离于胞体外,胞质基本完整,未见胞质块状脱落,常见于胞体大型的巨核细胞;②胞核半逸胞核一半左右逸于胞体外,部分位于胞体内,巨核细胞胞体大小不一;③极性状逸核,为2个或多个小型胞核各自游向于胞体的一端甚至溢出于胞体外,胞核与胞核之间无丝相连、胞核多为圆形(图9-20);④核质连体分离(图9-15)。
图9-20 巨核细胞溢核或逸核
a为右上和右下方完全脱离母体的胞核;b、c为胞核呈半逸核状;d为多个胞核逸向细胞周边呈溢核状;e为2个胞核极性状分布,溢核状;f为不规则圆形胞核溢核状。这些细胞(包括图2-17)多少不一的胞核都可见被厚实和鼓起的颗粒挤向边缘,除图c外,均为髓系肿瘤标本
上述四种类型以半逸核状为最多见,全脱核最少。全逸核、半逸核和极性状逸核之比为1∶5∶2,正常对照组大体为1∶8∶1,疾病组极性状逸核比对照组显著增高。逸核或溢核与推片无明显关系。核质连体巨核细胞,主要见于核小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的小圆核巨核细胞,多见于髓系肿瘤。我们在识别巨核细胞溢核现象中,发现表象上存在核质连体分离现象,并大多见于髓系肿瘤(图9-15和第十五章图15-3)。
二、印片和切片巨核细胞溢核现象
印片是将骨髓组织印在载玻片上,不像涂片时可以影响细胞形状。对印片所作的观察,巨核细胞逸核现象见图9-21。观察骨髓切片巨核细胞,同样可观察到相似的形态学(图9-22)。
三、胞核解聚、释放与溢出及核质连体分离现象解释
巨核细胞的溢核或逸核现象的过程应该包括高度重叠胞核的解聚、分散释放与分离(释放或持续不断的异常分裂),进而散开并向细胞周边逸去的过程,典型者多个小圆核似烟花样散去直至远离母体细胞,或者随细胞成熟而胞质颗粒增多而分散的小核被挤向一边,直至被挤出细胞外(图9-20和图9-23)。文献上描述的圆形多分离核巨核细胞有类似形态。奇怪是异常核多为小圆形而无核丝,有的似馒头状位于尚未解聚或明显分开的大母核旁;有的从母核分离或大核生小核成母子核,甚至核大小排序;有的解聚又有分离、散开或逸出,外围核常小。仔细观察约10%解聚分离、散开的小圆核有核丝痕(图9-23),有核丝就可理解核分裂,常见胞核大小不一,有的相连微核呈水滴状,大核提示为未完全释放的多核。多核细胞常大,散开和逸核特征显著,常在细胞周边可找到游离胞核。更为有趣的还可见核质连体分离。
图9-21 骨髓印片溢核现象巨核细胞
a为胞核解聚、分散,有的已溢出;b为一个圆形小核从大核中释放,往细胞另一边缘移动;c为胞核被增多而鼓突的颗粒挤出现象;d为多小圆核大巨核细胞,多个胞核脱离胞体(箭头)
图9-22 骨髓切片巨核细胞胞核分散与逸核现象
a~e为巨核细胞大小多少不一胞核分散并移向细胞周边,多呈逸出状;f为CD61染色胞核分布于细胞周边。均为髓系肿瘤标本
我们从髓系肿瘤观察到的这些形态,可以描述为7种核象类型。①胞核重叠,≥2个胞核重叠在一起,不见明显单个核,多是稍为幼稚的细胞;②胞核解聚而无分散,重叠胞核松动,部分有核间隙和核丝,但无明显释放和分离;③胞核解聚、分离、散开或逸出,1~2个胞核从母核分离或散开或溢核,胞核形态同上;④胞核散开无逸核,≥2个胞核散开(多核中可有部分未完全散开),但无明显逸出状;⑤胞核散开逸出状,胞核形态同上,有核溢出或完全脱离母体细胞;⑥单个核细胞(微小巨核细胞)多偏位,呈逸核状;⑦核质分离,胞核连部分胞质呈撕拉状从母细胞体中离体。
分离、散开的小圆核和逸状胞核是病态巨核细胞的常见形式,逸核状巨核细胞也可大致归为两大类:小圆核(分离)逸核状巨核细胞和大而不规则的逸核状巨核细胞。前者见于髓系肿瘤(如MDS、AML、MDSMPN),形态学特征与前述的多小圆核巨核细胞类同,后者见于许多疾病(如感染、MA),也见于正常骨髓象,它们的演变过程基本相同。
图9-23 巨核细胞解聚、散开释放与溢核现象
a为胞核解聚起始;b为胞核解聚并有分离的散核(烟花样散去)或逸核,可见有核丝痕,左上方1个小圆核远离母体(箭头);c、d为母子核和核丝连水滴状微核;e为胞核呈馒头样何大小有序排列;f为大小核分离,中下3个胞核,上方大核下2个小核,右上1个小圆核及其下方2个微核,右下小核有血小板,胞质隅于一侧呈分离状
逸核或溢核现象可能是一种主动过程,由高度重叠的胞核解聚、释放、分离(或持续不断的异常分裂)演变而来;抑或随细胞成熟,胞质颗粒增多而鼓突,将释放的胞核被挤向一边,直至被挤出细胞。胞核连胞质撕拉状或逸出胞核带有若干胞质则可能是形成微小巨核细胞的(一种)途径,类似细胞的直接分裂。
在巨核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逸核或溢核状形态常见于成熟型巨核细胞。有趣的是逸核后剩余之胞质除了可见绒毛样、分离状突起外,较多的是较为完整的无核细胞(图9-7d)。这一巨核细胞形态在较多的疾病中出现,推测是巨核细胞代偿性生成抑或巨核细胞无效造血的形态学表现,最多见于MA、MPN、AML、MDS和CML,其次为原发性ITP及急性白血病化疗缓解时。这些疾病多为血液肿瘤。在逸核的三种类型中,以半逸核状最多见。PCM、MPN、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ITP等,相对多见全逸核现象,可能与巨核细胞生长快有关。极性状逸核主要见于MA、MDS、AML和MPN等,认为这一类型是无效造血的巨核细胞,且众多出现往往预示恶性病变。在形态鉴别上,血液肿瘤中出现的大多是典型的小圆形胞核逸核,而MA等良性血液病中所见的大多数为(稍)不规则的小型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