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跟名师 做临床 成大医:邹勇天地人病时系统辨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十二 论开阖枢

开阖枢问题,医家争论颇多,当代文献更有诸多理解和发挥。
开阖枢的本原是什么?
一、开阖枢之说源于《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绝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文中说得非常明白:广明为人体胸部、太冲为人体背部,少阴在背部,向上为太阳。太阳起于至阴,终于命门,阳明起于厉兑,少阳起于窍阴。三经之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属于阳,不得相失。太阴起于隐白,少阴起于涌泉,厥阴起于大敦。三经中的太阴、少阴、厥阴同属于阴,不得相失。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阴阳冲冲,积传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外为阳,内为阴,三阴三阳之气离合运动,升降出入流通相传,以完成生命活动。
《灵枢·根结》说得更加具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内节渎而暴病起也……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瘘疾起矣……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不但说明了三阴三阳气之起始,更进一步论述了其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治取之三阴三阳经脉。
在《黄帝内经》皮部论中,还提出了害蜚、枢持、关枢、枢儒、害肩、关蛰的概念,讨论了经脉在皮部的三阴三阳开阖枢活动。《素问·皮部论》云:“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说明皮部的经脉和体内经脉的三阴三阳之气的循行和产生疾病的治法都是相同的。
二、有关《伤寒论》开阖枢问题
《伤寒论》通篇没有论及开阖枢,有关《伤寒论》开、阖、枢的研究纯属后世医家发挥,与仲景无关。
但是后世医家的发挥有没有道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是仲景论述的三阴三阳是基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理论认识的。讲的道理也是人体三阴三阳的升降出入变化运动与受邪后产生的病脉证。仲景讲六气,只要有六气存在,就有六经的开阖枢的运动形式,只是仲景没有明确的论述。因此,按照开阖枢理论去研究和发挥是可以产生理论依据和临床效果的,是对仲景学说的发挥。
三、“七篇大论”开阖枢
《黄帝内经》七篇大论没有论及开阖枢,但六气的气化活动是升降出入,人体之三阴三阳与天气相应。《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六气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也存在着气之多少、气交、升降,七篇大论无明确交代开阖枢。
四、六经开阖枢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绝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名曰阴之绝阴。”
《灵枢·根结》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从三阴三阳经的起始我们可以知道,经中所言三阴三阳为足之三阴三阳。所以,经中所论开阖枢为足六经开阖枢。
五、开阖枢运行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该文说的就是人之三阴三阳之气循行于三阴三阳经脉之中。三阴三阳气之离合运动,产生升降出入活动,阴阳相属,阴阳气相贯,循环相传。
六、开阖枢本质
开阖枢的本质就是人体三阴三阳六气在六经中运行过程中,六经的表现状态,是六经的开阖枢。我们知道,人体之气分阴阳,阴阳之气各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之气分属六经之中。太阳经中之气为太阳,阳明经中之气为阳明,少阳经中之气为少阳;太阴经中之气为太阴,厥阴经中之气为厥阴;少阴经中之气为少阴。阴阳处于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之中,三阴三阳之气,则同时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阴阳相伴而行,外为阳,三阳之离合以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内为阴,三阴之离合以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阳开时,厥阴为阖;阳明阖时,太阴为开;少阳、少阴则起到枢机作用,实现阴平阳秘的动态运动;阴阳冲冲,积传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
七、开阖枢发病规律
《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说明三阴三阳经的受邪过程是先阳后阴,先三阳后三阴,这是因为阳在表,阴在里的原因,如此我们便理解了三阴三阳的离合出入运动以及机体抵抗外邪的发病顺序,也理解了阴阳之气在经脉中的循行规律。
八、“开阖枢”与“关阖枢”
开关之说源起《灵枢·根结》:“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
说的是病发奇邪,五脏六腑三阴三阳之气的关枢开阖不利,阴阳失调。“开、阖、枢”我们明白了,“关、阖、枢”是什么呢?可以这样理解:如开门和关门。对开阖枢的概念,各种文献说得很明白,犹如门扉、门枢,即开门的活动。那么关阖枢,就是关门的活动。开门与关门是一个道理,只是方向不同而已。门的开关活动是比喻,用来说明三阴、三阳之离合出入升降活动而已。《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
人体三阳之气上升,则三阴之气下降,此时三阳之气的活动是开阖枢,三阴之气的活动是关阖枢;人体三阳之气下降,三阴之气上升,此时三阳之气的活动是关阖枢,三阴之气的活动则是开阖枢。
为什么写“折关败枢,开阖而走”?是古文言文写作方法而已。《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交代“关、阖、枢”,全凭后世医家发挥。
“关”还有一个理解,那就是“关口”。三阴三阳气之交会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气机离合、交接之处,都可以为“关”,那么开阖枢之始、终之处都为“关”了。关折,可以是指这些地方的病变。
九、天地阴阳开阖
天地阴阳开阖是指天地间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律。
《周易·系辞上》云:“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天地之间,阴阳往复,冬至阳生,夏至阳盛,体现了天地之阳气时空开阖。
鬼谷子曰:“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又曰:“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鬼谷子略》云:“夫一辟一阖,《易》之神也;一翕一张,老氏之几也。”
《春秋繁露》云:“故阳气出于东北,入于西北,发于孟春,毕于孟冬。”又云:“七十二日复得木。木用事,则行柔惠,挺群禁,至于立春,出轻系,去稽留,除桎梏,开门阖,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独,无伐木。”
《史记·历书》云:“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五行大义》引《诗纬推度灾》云:“甲者,押也,春则开也,冬则阖也。”
十、天人有别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三阴三阳有不应阴阳之处,即天气之三阴三阳,命曰阴处,阴为之主。因四季生长收藏,失常则天地四塞。出地之三阴三阳,为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阴阳的变化,在人身上则数之可数。人之三阴三阳行于人体经脉之中,太阳起于至阴,终于命门,阳明起于厉兑,少阳起于窍阴。三经之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属于阳,不得相失。太阴起于隐白,少阴起于涌泉,厥阴起于大敦。三经中的太阴、少阴、厥阴同属于阴,不得相失。经文对天地阴阳与人体阴阳的区别做了明确的交代。
《黄帝内经》七篇大论没有论及开阖枢,但六气的气化活动是升降出入,人体之三阴三阳与天气相应。天之六气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为标,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元,虽然也存在着阴阳气之多少、气交、升降等,但论述的是天气、地气交感产生的气化,与人体经气中的三阴三阳有本质的区别。三阴三阳的开、阖、枢是人体气机运动升降出入时六经的表现状态,六经开阖枢体现了六气运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