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临证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讲 分经随病制方

本文讲解的内容是有关经脉疾病的遣方用药。

【原文】

《脉经》云: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

【讲解】

首先告诉大家,我在《脉经》里没有找见这些文字,估计是李东垣记错了出处。

我看过其他书中的句读,都使我非常难以理解原文。以上该段文字的句读是我经过深思熟虑后标点的,只有这样才能解通这段文字,才能符合临床实际,符合李东垣医学思想。

“风寒汗出肩背痛”的意思当是遇到风寒时,出现汗出、肩背疼痛的表现。

“中风小便数而欠者”的意思是感受风邪时,出现尿频、尿量少的表现。

“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的意思是风热袭肺导致严重肺气郁闭,治疗应当疏散风热,选用通气防风汤。

感受风寒本应无汗反而汗出,一定是内有热邪,内热盛才会遇风寒汗不止,汗多更易受风寒,导致肩背疼痛。

风热郁肺,汗出多所以尿少,尿少则容易热邪侵袭膀胱,故见尿频。

风热何以郁肺,根据李东垣的医学思想,都是源于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则肺气不足,肺气不足则易感受外邪,若风热袭肺便可导致肺气郁闭。因此治疗肺气郁闭还需从补益脾胃、疏散风热着手。通气防风汤就是符合这个指导思想的一张处方。

【原文】

通气防风汤

柴胡 升麻 黄芪以上各一钱 羌活 防风 橘皮 人参 甘草以上各五分 藁本三分 青皮 白豆蔻仁 黄柏以上各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后。气盛者,宜服;面白脱色,气短者,勿服。

【讲解】

柴胡、升麻、黄芪,补脾胃升清阳益肺。羌活、防风,升清阳、化湿。橘皮、人参、甘草,补肺脾胃。藁本是风药,升清阳、除湿。青皮理气,白豆蔻温脾化湿,黄柏化湿。食后温服,李东垣用药大部分是饭后服。不管脾胃虚不虚弱,好多病人吃了药胃容易不舒服,吃饭后再喝药就没事了。“气盛”,气虚不重的人适合该方。气虚严重,面白色脱,气短者不宜使用该方。

【原文】

如小便遗失者,肺气虚也,宜安卧养气,禁劳役,以黄芪、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当责有热,加黄柏、生地黄。

【讲解】

“小便遗失”,因肺气虚,应安卧养气。“禁劳役”,劳役伤脾,故少劳作。用了黄芪、人参病没好,“当责有热,加黄柏、生地黄”,这属于试验性诊断。我曾经遇到一个病人,崩漏治了一年多就是不好,刚开始用温经汤和少腹逐瘀汤效果都不好,两个温药都不好使,考虑是阴虚有热,改用女贞子、生地、旱莲草、黄芩、大黄后,三剂药就止血了。

【原文】

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如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者,乃足太阳经之不行也,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以上各一钱 甘草 藁本 防风以上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川芎二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后。

【讲解】

肩背痛,不能够扭头往后看,是手太阳经的经气不畅通,要用风药治疗。

颈项僵硬疼痛,整个脊背疼痛,腰痛如折,脖子像被抻了疼痛,上冲头痛,这是足太阳经经络不通,要用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是主药,祛风寒、止痹痛。甘草甘缓补中,藁本、防风祛风,藁本去巅顶之风,蔓荆子清利头目。我研究翻遍所有文献发现蔓荆子能治疗脑鸣,说明可以改善大脑功能。川芎是治头痛的圣药,能理气活血,使气血通畅。

【原文】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经中有湿热也,更加黄柏一钱,附子半钱,苍术二钱。

【讲解】

如果有身重腰沉,是经脉湿热阻滞气血,可加黄柏除湿热,加苍术附子除湿,一般大夫不会这样寒热并用。祛湿有两途,湿遇热可燥化,湿遇寒可水化从尿出,寒热并用则相反相成。

【原文】

如腿脚沉重无力者,加酒洗汉防己半钱,轻则附子,重则川乌头少许,以为引用而行经也。

【讲解】

如果腿脚沉重无力,加用防己祛湿热通经络,附子、乌头温散寒湿。治病选药时,既要考虑归经,又要考虑功效才行。

【原文】

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亦用太阳经药,更加柴胡半钱。如淋,加泽泻半钱。此下焦风寒二经合病也。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

【讲解】

睡觉时惊醒,尿频、尿急、尿痛,这是泌尿系感染。小孩发烧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惊醒,严重点儿就抽风了。这是病邪在少阳厥阴的表现,可加柴胡。泌尿系症状严重,加泽泻半钱。“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这句话的意思下焦肝肾致病一定要用风药来疏通经络,但这句话并不见于《黄帝内经》。

【原文】

如大便后有白脓,或只便白脓者,因劳役气虚,伤大肠也,以黄芪人参汤补之;如里急频见者,血虚也,更加当归。

【讲解】

如果大便后有白色黏胨状物,或便出物全是白胨,是过劳伤气,大肠气虚所致,用黄芪人参汤补气即可,如果腹部痉挛疼痛,这是血虚,再加当归即可。

这里描述的疾病多见于慢性痢疾、结肠炎。当归对大肠疾病疗效肯定,参看后边的凉血地黄汤等便知。

【原文】

如肺胀,膨膨而喘咳,胸高气满,壅盛而上奔者,多加五味子,人参次之,麦门冬又次之,黄连少许。

【讲解】

“肺胀”,就是肺气肿,胸闷咳喘,胸廓胀满、呼吸困难。多用五味子、人参、麦冬,稍加黄连。古书上有张方子叫皱肺丸,就是把肺胀皱缩了,主要成分就是五味子。

【原文】

如甚则交两手而瞀者,真气大虚也,若气短,加黄芪、五味子、人参;气盛,加五味子、人参、黄芩、荆芥穗;冬月,去荆芥穗,加草豆蔻仁。

【讲解】

咳喘严重者可见病人两手按住胸口、头昏,这是真气大虚。如果气短,加黄芪、五味子、人参;胸部满闷气促,加五味子、人参、黄芩、荆芥穗。“气短”是气不够用,“气盛”是呼吸气粗,说明有感染,需要加祛风除热药。冬天不用荆芥穗防止耗散阳气,加草豆蔻仁温中散寒。

【原文】

如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桔梗、甘草各五分。

【讲解】

咽喉疼痛、下颌肿胀,脉洪大,面红赤,热邪上犯咽喉,加黄芩、桔梗、甘草清热解毒。

【原文】

如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防风、甘草、藁本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消其肿,以人参、黄芪益其元气而泻其火邪。如脉紧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恶,皆寒也,亦加羌活等四味,当泻足太阳,不用连、芩,少加附子以通其脉;面色恶,多悲恐者,更加桂、附。

【讲解】

临床可以耳鸣、目黄、面颊下颌肿胀、颈肩疼痛、肘臂疼痛、前臂后外侧疼痛这种疾病,多是感受外邪导致,可用羌活、防风、甘草、藁本通经活络。如果见到面红赤、脉洪大说明热邪较重,前面四药再加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消肿;加人参、黄芪补元气泻火邪。如果脉紧、或面白、喷嚏多,都是寒象,也是用羌活、防风、甘草、藁本,祛足太阳风寒之邪,不用黄连、黄芩,稍加附子温通经脉。面色晦暗色白、善悲易恐,加肉桂、附子。

【原文】

如便白脓,少有滑,频见污衣者,气脱,加附子皮,甚则加米壳;如气涩者,只以甘药补气,当安卧不语,以养其气。

【讲解】

频频大便白胨,易解,这是气脱重症,加附子皮,严重的加米壳。这个是慢性痢疾还是慢性结肠炎不好判断,没有发热,也没有里急后重,更可能是慢性结肠炎。“气涩”如果大便不太顺畅,只需要用甘味药补气,还应该静卧不语以养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