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适宜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钉螺的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是钉螺调查的核心工作。现场调查方法的选择、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对于科学准确地掌握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钉螺分布情况至关重要等。根据钉螺孳生、分布等生物学特征,钉螺调查工作可以分为土表钉螺调查、土内钉螺调查、幼螺调查、水下钉螺调查、可疑携带物钉螺调查以及螺卵调查等。

一、土表钉螺的现场调查

土表钉螺调查是现场防治工作最常见、使用范围最多的调查方法。

(一)调查方法的选择

根据调查目的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钉螺调查,包括系统抽样调查法、环境抽查调查法、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调查法、全面细查法等。

1.系统抽样调查法

该法又称作机械抽样调查法。该法适合于初查或虽经灭螺但钉螺面积仍然较多,又散在性分布的环境。调查框的设置及调查线距、框距应根据调查环境类型及面积大小确定。对于河道、沟渠、池塘、洼地等环境,在常年水位线沿河道、沟渠两边、池塘边、洼地周边每间隔5m或10m(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可采用10m)等距离设框;对江湖洲滩、田地环境,在滩面、田地上设置若干平行的调查线,再沿调查线等距离设框。线距和框距可根据洲滩、田地面积大小确定,一般为5~20m。滩地面积较大时,线距和框距可适当增加,但最大不宜超过50m;面积特别大的江湖洲滩,可以先划分成若干块,然后在每块环境进行系统抽样调查。系统抽样调查法的优点是不同地段都有同等机会查到,可避免因查螺者主观因素而长期被漏查。因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长期漏查,可造成大面积高密度螺区出现,应引起重视。调查结果可用于活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的计算。

2.环境抽查调查法

在钉螺可能孳生的环境设框调查。对于山地、坟堆、竹林等特殊环境,可采用环境抽查法进行调查。

3.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调查法

该方法又称作双重查螺法。系统抽样调查法未查到钉螺时,对一些可疑钉螺孳生环境进行设框抽查。或在系统抽样调查基础上,对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设框抽查,调查框数应足以弥补系统抽样产生的漏查误差(一般应为系统抽样框数的20%以上)。该法适用于钉螺密度下降时的调查,当钉螺密度下降时,钉螺不呈散在性分布,具有聚集性,即呈负二项分布。其优点是在不同地段有同等机会被查到,避免漏查;同时检查钉螺容易孳生的环境,发现钉螺的机会较多。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钉螺监测可采用5m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2框的方法查螺。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调查结果可用于计算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

4.全面细查法

调查时不设框,细查全部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发现钉螺后采用系统抽样调查法进行调查。一般用于确定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接近消灭的地区以及难以系统抽样的小块复杂环境。其优点是可避免主观的环境抽查,检查的范围更为全面,查出钉螺的机会更多。缺点是这种查螺方法花工费时,全面推广有困难。对从有螺地区引进水生动植物进行饲养繁殖的环境,可采用此法查螺。

总体而言,现有钉螺环境直接利用系统抽样法调查,如未查到钉螺,再利用环境抽查法调查;对于历史有螺环境、可疑钉螺孳生环境以及其他环境,应先采用环境抽查法调查(调查框数不少于按照系统抽样法查螺应调查框数的20%),查获钉螺后再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检获框内全部钉螺,并解剖观察,鉴别死活和感染情况。

(二)调查要点

1.调查人员首先熟悉查螺现场环境

。提前根据查螺图账或者有关电子地图了解现场环境,明确目标环境中查螺区域以及重点环境。其次,要明确现场调查方法,以沟渠环境为例,应采用系统抽样(5m)结合环境抽查(2框)法进行调查,查螺框应设置在近水线上成地面。再次,要对部分重点环境进行细查。这些重点环境有:①水网地区的浅滩、注滩、石驳桥、桥墩、水码头、宅基、树根、河边小芦苇丛、灌溉系统的干渠和支渠及连通的田地、鱼塘、竹林等;②山丘地区的进出水口、水闸、涵洞、烂冬田、山上源头、山坡草圃、竹林、石缝、石洞、梯田后壁等;③湖沼地区的坝埂边,圩堤护石岸、取土坑、闸门、柳林、芦苇丛、芦滩内的坑洼、草滩上的废垄等。对于山坡地应重点检查坡地壁高1m以内的土表钉螺,注意石缝、石洞内钉螺。对于河岸应重点检查岸壁水线上33cm范围内有无钉螺。对于稻田应重点检查进出水口及距田埂壁3m以内是否有钉螺,荒田和没有积水的冬闲田要重点查。沟渠重点检查沟渠壁近水线处、无水潮湿的沟底。洲滩重点检查水退后滩地潮湿,杂草或芦苇丛生处。

2.在查螺时

,要先看到土壤,然后用查螺棒依次翻动调查框内的杂草和杂物,仔细查看土壤表面、缝隙、草根等处,自上而下,自左至右、边查边翻仔细检查。对于复杂环境,如难以用拉线、设置调查框时,可以用脚步估算距离及“心中有框、实际无框”方法替代。查获的钉螺要用镊子或筷子捡起并放入钉螺袋中,不能徒手去捡。每个机械框内查获的钉螺应全部捡取,装入一个小螺袋内,外面写明环境编号、机械框号、钉螺数,最后将一个条块的所有小螺袋全部装入一个大螺袋,外面注明村名、小地名、环境编号、查螺日期、查螺员等,带回实验室解剖。一个条块环境框的所有钉螺装入一个小螺袋,然后装入大螺袋中,带回实验室进行解剖。

(三)质量控制

首先,查螺队伍技术能力建设是查螺质量控制的关键。一是要结合实际选择富有工作积极性、熟悉当地环境的查螺员,并认真开展岗前业务培训,确保掌握钉螺调查技术;二是要选择一名经验丰富、发动力和号召力强的查螺员作为队长,便于在现场工作中进行有效协调。其次,要建立现场带班巡查制度。血防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查螺阶段要实施现场带班巡查,发现并解决现场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各地可根据工作实际,决定是否进行假螺点设置。在调查前,由县级血防机构在部分地区的应查范围内提前设一定数量的假螺点。每个假螺点为应查环境10m长范围内的水线上或地面上放置10只死螺壳,螺壳的壳口内点以褐漆。查螺结束,统计假螺点检出率。釆用5m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2框法查螺,查螺质量控制指标为假螺点检出率60%~80%。第四,在查螺季内,上级机构通过专项督查组或者综合督查组等方式,对基层查螺工作实施督导检查,督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查螺工作方案、查螺队伍组建、业务技术培训、现场带班巡查制度等。督导组还可深入现场,查看查螺操作、原始记录等是否规范。

此外,螺点和螺情复核是钉螺调查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

(1)螺点抽样复核:

在当地钉螺调查结束后,由上级机构组织查螺专业队,对其中10%~20%的条块抽查复核,统计螺点查漏率。螺点查漏率一般控制在15%以内。螺点查漏率(%)= 上级查岀螺点数÷(当地查出螺点数 + 上级查岀螺点数)× 100%。

(2)螺情分级复核:

以乡(镇)为单位,根据当年新查岀的钉螺面积大小及螺点性质确定复核等级:①乡(镇)负责对查螺专业队报告螺点的初步核实;②县级专业机构负责对当年新查出的全部螺点进行复核;③市级专业机构负责对当年新查出有螺面积3 000m2以上螺区进行复核;④省级专业机构负责对当年新查出有螺面积5 000m2以上螺区、非历史流行村的螺点、感染性钉螺螺点进行复核。

(四)GPS定位与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近年来,各地均配发了手持GPS设备,通过该设备(当前也可使用智能手机等)能较准确地测量钉螺分布环境的面积、经纬度、高程等,还可以结合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建立钉螺分布空间数据库,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螺情及其地理分布数据。目前主要应用有:①精确计算钉螺面积和提供地理分布相关数据,绘制钉螺地理分布特征电子信息图;②设置定位查螺区域和测量查螺面积,快速准确完成查螺信息数据统计;③通过螺点GPS动态数据分析,计算有螺面积压缩率,评估灭螺效果;④与GIS联用,建立血防数据库,可实现血防工作电子化和网络化等。

(五)查螺注意事项

钉螺调查是一项群众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查螺队伍。查螺人员必须事先进行业务培训,查螺工作要按照工作计划有序进行推进。查螺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安全防护。在野外环境中,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昆虫叮咬;在气温较高的时候,避免长时间工作,防止中暑;在杂草比较茂盛的地方,要防止毒蛇咬伤;在岸边陡坡查螺时,要注意防止滑跌落水。

二、土内钉螺、幼螺、水下钉螺、可疑携带物、螺卵的现场调查

(一)土内钉螺的调查

钉螺经常出没于土表层。水网地区土内钉螺约占40%,在冬季土层中的深度可达14cm,其他季节一般在6cm以内;山丘地区土内钉螺比例要低,深度也浅。土层钉螺调查可为查灭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土内钉螺的调查主要采用分层铲土筛螺法。以0.1m2为单位,先检查土表钉螺,铲除框四周的表土,防止四周表土钉螺散落铲土层。然后每2cm为一层,逐层向土层深处铲土。铲下的土用30孔/25.4mm的铜丝筛分层筛洗钉螺,观察死活,计算钉螺在土表及每土层的分布比例和分布深度。

(二)幼螺、水下钉螺调查

幼螺生活在水中,部分成螺分布于水下,水下钉螺调查可为制订查灭螺方法提供依据,也可在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等特定环境中开展调查。

1.草帘诱螺法

6~8月为诱螺最佳季节。该法以稻草编成0.1m2大小的方帘,按等距离的系统抽样调查法放置于河沟的近岸水面或洲滩水面,经一周后取回,冲洗以获成螺和幼螺,以了解水下钉螺的情况。也可用稻草把诱螺法,将稻草切成33cm长,取20~30根稻草为一把,其中间用粗棉线捆扎,棉线的一端预留3cm线头。按系统抽样调查法将稻草把放置于河沟岸边或洲滩水面,使稻草把两端展开形成2个扇面,将草把预留的棉线捆于岸边柴草固定。1天后取稻草把分别放入塑料袋带回实验室,在白色搪瓷面盆水中用毛笔刷洗成螺和幼螺,按草把分别放入培养皿计数。

2.漂浮物打捞

对于已经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地区、与有螺区毗邻或有螺水系相通的非流行区,在汛期或退水后,在漂浮物较多的水域内开展携带钉螺的监测。采用网捞-淘洗法即利用定制的网兜打捞工具打捞漂浮物,打捞时可使用铁耙等辅助工具,主要打捞水草等水生植物。对漂浮物进行归类、称重、登记,详细检查每一物体上是否有钉螺以及附着的成、幼螺情况。

(三)外来动植物可疑携带调查

对从流行区引进的牛、羊、猪等哺乳动物,引进的树种以及从流行区运来的鱼、虾等水生动物等进行钉螺监测,以防钉螺通过携带物造成扩散。

(四)螺卵调查

通过螺卵调查,可了解当地钉螺的分布及其繁殖、发育情况,在特定环境中可开展调查。在调查的地点取表层泥土,一般厚2cm,面积为0.1m2,放在两只相叠的铜丝筛中筛洗。上层一只筛孔较大,为30孔/25.4mm,能挡住水草、石块等体积较大的物质,钉螺也被留在上层筛内;下层一只筛孔较细,为60孔/25.4mm,留住螺卵。留在下层筛内的螺卵,可用水冲出倒入平皿内,再用乳头吸管把0.8mm直径大小的球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的暗褐色颗粒吸出,这种颗粒即为螺卵。有可疑时,用解剖针剥去螺卵外层泥皮,放在解剖镜或显微镜下检查,可见透明的胶球内略带黄色发育阶段不同的卵胚,即为螺卵。

上述调查对象的调查方法、调查要点、质量控制、注意事项等与土表成螺现场调查的内容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