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适宜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钉螺孳生环境的调查

根据防治工作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会定期或不定期对所辖范围内的钉螺分布进行摸底调查,为使调查工作得以开展得更加准确和科学,在钉螺调查前,会首先开展钉螺孳生环境的调查工作。

一、调查对象

从当地历年防治资料、资料汇编、血防志等收集和整理螺情信息,以历史有螺环境、现有钉螺环境、可疑钉螺孳生环境为调查对象。

二、环境编号

对每个环境进行标准化编号,相关信息可参照钉螺孳生环境编号登记表(表3-7)进行填写。钉螺孳生环境编码为13位数。其中,第1~2位为省级国编码;第3~4位为市级国编码;第5~6位为县级国编码;第7~8位为乡镇级国编码;第9~10位为行政村编码,统一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行政村编码;第11~13位为环境顺序号。编码的前10位是固定的国编码。环境顺序号是3位,空间/地理上相邻的环境,序列号也相邻。

表3-7 钉螺孳生环境编号登记表

三、基本信息的采集

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了解钉螺孳生环境基本信息及演变情况,填写钉螺孳生环境基本信息登记表(表3-8)。根据环境演变情况可将钉螺孳生环境分为:Ⅰ类环境,即现有钉螺环境;Ⅱ类环境,即孳生环境未改变且具备钉螺孳生基本条件的历史有螺环境;Ⅲ类环境,即孳生环境改变但仍具备钉螺孳生基本条件的历史有螺环境;Ⅳ类环境,孳生环境彻底改变且不具备钉螺孳生基本条件的历史有螺环境;Ⅴ类环境,可疑钉螺孳生环境。

四、地理信息的采集

地理信息采集有两种方式,一是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场记录;二是借助谷歌地球等电子化地图平台绘制。

通过现场调查,以全球定位系统(GPS)记录每个孳生环境的地理信息。对沟渠、田埂等线状分布的孳生环境,沿起点到终点记录线状地理信息;对水田、洲滩等面状分布的孳生环境,则沿孳生环境周围走一圈,记录环线的地理信息。

表3-8 钉螺孳生环境基本信息登记表

流行类型:1 = 湖沼型,2 = 水网型,3 = 山区型。

环境类型:1 = 沟渠,2 = 塘堰,3 = 水田,4 = 旱地,5 = 滩地,6 = 其他。

环境演变类型:1 = Ⅰ类,2 = Ⅱ类,3 = Ⅲ类,4 = Ⅳ类,5 = Ⅴ类。

对于现场难以完整采集地理信息的孳生环境,应采集一些关键拐点的经纬度。对于线状分布的孳生环境,至少要记录起点、终点及中间2个拐点的经纬度;对于面状分布的孳生环境,至少记录孳生环境边缘上4个具有代表性拐点的经纬度。然后,利用采集到的关键拐点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在数字地图(如高清航拍图片)上电子绘制面状孳生环境以获取完整的地理信息。所有测定的经纬度用度(°)为单位,至少保留小数点后五位数,坐标系统采用WGS84。

(汪天平 操治国 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