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特·史怀哲[1]的洞见
然而,我们真的需要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吗?难道那些伟大的领导者并没有教给我们应该知道的一切吗?问得好!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其答案也绝不简单。
毋庸置疑,英雄主义的故事在勇气和奉献方面给我们以不可或缺的教育,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最高尚的人性理想,帮助父母和老师们传承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实际上,这些故事绝不只是故事那么简单——倘若没有伟大人物的努力,我们的世界极有可能会更为贫乏而无味得多。我们理应对这些英雄们充满敬仰和感激。
问题在于,这种英雄主义的领导观,分明把芸芸众生纳入一种金字塔型结构,在金字塔的顶端是那些伟人们。他们有绝对鲜明坚定的价值观,明辨是非;他们敢作敢为,为了高尚的事业而不惜献身;他们为他人树立了令人信服的表率,并且最终改变了这个世界。在金字塔的底层,是生活中的那些袖手旁观者、逃避义务者、胆小怕事者。他们是诗人艾略特[2]笔下的“空心人”,畏首畏尾,自私自利1。他们既不能鼓舞任何人,也做不出半点贡献。
但是,这种观念又将所有其他人置于何地呢?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既没有拯救世界于将倾,也没有压榨世界以自肥。他们沉浸于自我的生活,做自己的工作,努力照顾身边的人。而以金字塔结构来看“人”的方式,几乎完全忽略掉了日常生活和普通民众,其结果似乎是把人类中的绝大多数都归入了黑暗含混、湮没无闻的道德蛮荒和伦理边缘。而这,当然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思考一下阿尔贝特·史怀哲的观点吧,无论从何种程度上讲,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式领导者。在年近而立的时候,史怀哲毅然放弃了两条前途无量的职业道路:一条是音乐家之路,另一条是神学家之路。无论选哪条路走下去,这两条路都会带给他舒适、稳定、安全的生活。然而,他选择成为一名医疗传教士,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救助非洲的麻风病患者和昏睡病受害者。他在几十年中从事的工作艰苦而孤寂,有时甚至极其危险,这为他赢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而他则把这笔奖金又完全用在了扩充发展他的医院上。他一直都在那里工作,直到90岁高龄辞世。
史怀哲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给不计其数的人们以鼓舞。然而,在他的自传中,他对于伟大人物在影响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却写下了这样一些话:
在人类对理想的所有追求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在公众行为中得以显现。其他所有的这种求索,都只能是细微和模糊的行为,然而,它们加在一起的力量总和,要比那些众所周知、广泛认同的行为强大千倍。二者相比,那一小部分行为就好比深海波涛上的泡沫一样。2
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近乎极端的说法。阿尔贝特·史怀哲,自己作为一个伟大的人,居然告诫我们要重新考虑,甚至要看低那些伟大人物在人类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把这些伟大人物的作为比作“泡沫”,相反,却盛赞那些“细微而模糊的行为”。
史怀哲的上述洞见代表了对领导之道的一种全然不同的观点。我们不妨再深入思考一下,就以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的“泰诺”事件为例——说到负责尽职的企业领导之道的故事,这大概算是过去近40年里最为著名的一个了。
1982年,有人在一些“泰诺”胶囊中掺进了剧毒氰化物,直接导致了7个人丧生。那些全国性的媒体捕捉到了这条爆炸性新闻,当然不肯就此放过。数百万美国人一下子就恐慌起来了,害怕在他们自己的药柜里就混有致命的毒药。怎么办?强生公司总裁詹姆斯·柏克没有退缩逃避,而是当即果敢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领导公司度过了这场骇浪四起的信用危机。他与政府当局、大众媒体进行了迅速而全面的合作,把这次危机界定为一个关乎公众生命健康的大问题,而不是一个公司利益的小盘算。他立刻严令撤下了市场上所有的“泰诺”胶囊,光是这么一个动作就花费了强生公司几百万美元。随后不久,强生公司又迅速推出了新的三重密封安全包装的“泰诺”胶囊,这很快便成了业内各厂家纷纷效仿的样板。柏克的努力赢得了崇高的声望,他当之无愧。
这个故事是极富戏剧性和感染力的,也已被无数次地传诵。不过,从史怀哲的观点来看,这个关于领导之道的传奇故事却非常容易误导我们。20世纪80年代强生公司负责尽职的领导之道,难道就真的只是“泰诺”事件所描述的那些吗?在那段时间里,其他的人都在干些什么呢?难道说,那些数以千计的经理们、主管们,还有其他那些雇员们,只是刻板机械地生产和装运着“泰诺”胶囊、“邦迪”创可贴以及其他产品——始终都只是享受着令人愉快的道德良辰吗?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像所有其他企业里的员工一样,他们应对着工作上和生活中日复一日的艰苦挑战——检验他们卖出的产品,确定它们是安全可靠的;帮助一起工作的同事解决个人的问题;研发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确保他们的雇员得到公平对待并受到尊重……在强生公司里,这些“并非英雄”的人们并不拥有公司领导们可资调遣的那些资源和支撑,但他们做着所有的这些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事物的主线来看,他们的努力日积月累,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事实上,倘以史怀哲的观点看来,他们的努力才真正是“事物发展的主线”。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的行为,并从中学到精髓,我们必须用“心”来领会史怀哲的观点。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把视线从伟大的人物、极端的境况,以及历史的转折性时刻移开,近距离地去关注身边的人们。如果我们透过一个广角镜看待领导之道,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远非英雄”的平常人一样在成功地解决重大问题,一样在对世界进步做着贡献。
[1] 阿尔贝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德国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人道主义者。早年刻苦力学,在柏林获哲学博士学位。精通多国语言,学识渊博。1913 年前往非洲,在蛮荒丛林中行医达 50 余年。 — 译者注
[2] 艾略特(1888—1965),诗人、评论家、剧作家,现代西方开一代诗风的先驱,1948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代表作之一《空心人》(The Hollow Men)发表于 1925 年,诗中表达着主人公稻草人内心的空虚:它空有眼睛,却无法成为灵魂之窗。 — 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