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各类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比较
1.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与主导生产要素演进
所谓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从生产要素理论的角度来看,就是某一经济发展阶段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均存在一个主导生产要素,该主导生产要素代表着某一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是该阶段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物资基础和动力源泉。主导生产要素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由低级向高级的递进而不断演进。
(1)原始经济阶段——土地占支配地位 这一阶段从人类诞生一直延续到西方的中世纪前期,在我国则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以前,是一个漫长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个时期,自然力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罗雪尔(Roscher)认为:“初期,自然是到处占绝对优势的要素,森林、水泽和草地几乎是自发地供应稀少人口的食物。认真说来,财富在这个时期是不存在的。”“在草原上的畜牧业,劳动做得很少,土地几乎是一切。”曾以力作《新工业国》而在西方经济学界享有盛誉的加尔布雷斯(J.K.Galbraith)也认为,在原始经济阶段,土地在生产要素中居于支配地位,其他生产要素居于从属地位。因此,原始经济发展对生产要素的依赖具有以下特征:①传统的狩猎与原始农业技术比较简单,且发展缓慢,对资本的需求量很小,所以资本难以成为主导生产要素。直到200年前,匮乏的资本供给与同样不足的资本使用机会仍然是相适应的。②非农业劳动不太重要,对资本的需求也不多。③劳动力供给充沛,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本能”的状态。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早期的原始经济阶段,农业处于很低的发展水平,自然力在生产要素中处于优势地位,劳动和资本所起的作用很小。因此,这一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生产要素是自然力(土地)。
(2)农业经济阶段——劳动居重要地位 农业经济阶段的持续时间较长,这一阶段起始于西方中世纪后期一直到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在我国基本上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文明发展到农业经济阶段,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原始商业的分化与出现,劳动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工场手工业的崛起,劳动成为主导生产要素。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工场手工业经济活动中各生产要素的地位。在工场手工业中,土地仅仅为工场手工业活动提供劳动场所,劳动工具也有了质的飞跃。劳动以及劳动的组合形式,如原始的劳动分工形式,产生了集体协作现象,这才是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的评价:“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生产要素在农业经济阶段由土地逐渐向劳动的演进,是由农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特点所决定的。相对于原始经济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具有以下特点:①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仍然倚重自然力,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很低;②社会分工不太发达,各地区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大致雷同;③体力劳动为主,科学技术贫弱,靠天吃饭;④农民居有定所,比较分散,缺乏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和物质交换的诱惑力非常小,导致政治与文化落后。正如李斯特(Liszt)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所说:“如果一个国家所经营的仅仅是原始状态的农业,那么在那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就必然是感觉迟钝、笨手笨脚。对旧有的观念、风俗、习惯、方式和方法固执不化,缺乏文化、繁荣和自由。”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耕地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上。随着人们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人们得以在固定的土地上劳作,有时间和精力对土地进行经营,农业技术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提高,土地规模和农业产品也因此而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依托。同时,定居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人口数量也在增长。人口的增长又消耗了剩余的农业劳动产品,影响了经济增长。这种状态被李斯特称为“农业的残缺状态”。这种“残缺状态”只有通过工业发展才能消除。
(3)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资本占统治地位 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始于欧洲18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从那时起,在每一件事上都嗅到资本的味道,土地的价值由于资本的大量投入而大大提高。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资本之所以占统治地位,是因为工业经济阶段显示出了与农业经济阶段不同的经济特征;工业的兴起为资本的利用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工业从农业脱离之后成为独立的产业,极大地提高了资本的使用价值,资本成为工业产品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随着产业革命的逐步发展,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资本也日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要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劳动力大量存在,处于“无限供给”状态,逐渐失去了与资本抗衡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活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产出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趋势:拥有资本或控制资本的人,能够轻松得到并控制所需要的土地和劳动力的劳动;相反,拥有劳动力和土地的所有者,则很难控制资本。所以,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取代了土地和劳动而成为主导生产要素。
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初期,技术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初见端倪。这是因为:①农业技术在不断提高,可以创造更多赖以生存的食品;②工业技术在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但是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早期,工业的规模化程度还较低,技术较为简单,资本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这为资本成为主导生产要素奠定了基础。而专业化的知识以及由此形成的管理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尚未显示其生产潜力。正如加尔布雷斯所言,这时的企业家就是把资本所有权和控制权同组织其他生产要素的能力结合起来,且同一定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的个人。但是,随着工业经济向较高层次发展,资本的属性出现了兼并和垄断的趋势,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有了很大变化。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其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对企业家的专业知识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但这些只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后期才开始出现,主导生产要素的演进预示着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来临。
(4)现代经济阶段——知识处于主导地位 加尔布雷斯在《新工业国》一书中提及,主导生产要素在近50年已从资本转向了知识。笔者认为,这是由经济发展阶段中经济活动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所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与大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已取代传统工业小规模分离式的生产方式,科学和知识的运用已成为经济活动中技术进步的前提。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在劳动力结构中,知识型劳动者和体力型劳动者的比例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知识型劳动者的比例迅速上升。据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研究:到1956年,美国职业结构中白领工人的数目在工业文明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从那时起,比例一直在扩大。到1970年,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的比例超过了5∶4。1964—1975年,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增长率是劳动力增长率的3倍。至此,以知识为源泉的科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
知识在现代经济发展阶段成为主导生产要素,是由经济活动的性质决定的。此阶段的经济活动较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经济活动都更为复杂:从能源结构角度看,在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由过度地依靠自然资源向多元化发展,大部分原材料是再生型的而不是消耗型的;由原来高度依靠燃料变为取材于广泛的不同资源;由原来高度依赖高密集技术转变为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能源生产;由原来危险地过分依靠屈指可数的几种方法和资源,到今天急剧地转变为多种形式。从经济结构角度看,由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程和遗传工程形成了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的四个相互关联的产业群。新兴产业的出现,不再是扩展人的体力,而是发展人的智力。从信息传播角度看,非群体化传播工具逐渐削弱群体化传播工具的影响力,形成了文化多样性的特征。从生产目的角度看,被动的消费者成为主动的产销结合者,经济活动逐渐从生产性的第Ⅰ部类转向消费性的第Ⅱ部类,产销的合一使生产目的发生变化。从对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活动特点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知识作为人力资本的一个高阶要素,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生产要素。
通过上面对经济发展阶段中主导生产要素演进过程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主导生产要素具有如下演进轨迹:土地—劳动—资本—知识。
主导生产要素的演进必然对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活动的性质产生影响,因而经济发展阶段也发生了以下变迁:资源密集型经济阶段—劳动密集型经济阶段—资本密集型经济阶段—知识密集型经济阶段。值得说明的是:①经济发展阶段的变迁实际上并无确切的时间界限,其是在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基础上逐渐演进的。在主导生产要素的演进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生产要素的主导地位转移重合时期。在重合时期,很难确定两种生产要素谁是主导者,生产要素的这种演进特点正像现代影像技术中的渗透变幻技术,即旧的图像尚未完全消失,新的图像已模模糊糊地显露,新、旧图像有同时显现在屏幕上的短暂过程,但逐渐地,新的图像代替了旧的图像。②关于经济发展阶段主导生产要素的演进,罗雪尔、加尔布雷斯等主导生产要素演进论者并没有阐明主导生产要素和非主导生产要素区分的依据。但是,正如我国学者王师勤所评论的:罗雪尔、加尔布雷斯认识到了不同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生产部分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确实是不同的。
2.生产要素演进的规律和性质
(1)生产要素演进的规律 生产要素在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现代经济等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不同的。通过对某一经济发展阶段进行整体宏观层面的定性分析,得出主导生产要素的演进规律是依照自然—劳动—资本—知识的轨迹变迁。知识逐渐取代其他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成为主导生产要素。各个生产要素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轨迹是不同的,而且各生产要素的演进轨迹各有特点:土地要素在原始经济发展阶段处于演进曲线的高峰,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递进而逐渐下移,到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与其他三个要素相比,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劳动和资本两个生产要素分别在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达到高峰,而后出现下移趋势,形成了单峰演进曲线;知识要素在原始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几乎无作用,后随着经济阶段的变迁,经济水平的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增大,到现代经济发展阶段渐趋高峰。如果把原始经济发展阶段和现代经济发展阶段各生产要素按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进行排列,可以发现原始经济发展阶段与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生产要素序列的结构类似于结构化学中的“手映式结构”,这说明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要素与原始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要素有着结构上的必然联系。“结构序列”的“手映”变化表明两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性质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2)生产要素演进的性质 生产要素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性生产要素,另一类是主观性生产要素。所谓客观性生产要素,是指那些客观存在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和劳动等。所谓主观性生产要素,则是指由人的智力主导的生产要素,如技能、技术和知识等。主观性生产要素有两个特点:其一,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通过后天实践逐渐习得的。因这种习得需要投资,包括精力投资和物质投资,而又不能与人体相分离,所以它体现的是一种人力资本。其二,它是通过人脑的思考而形成的,这是其与客观性生产要素最本质的区别。客观性生产要素虽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生演进,但它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其依存度发生了变化。如土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无论在原始经济发展阶段还是现代经济发展阶段,其性质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经济发展对其依存度的变化,其只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主观性生产要素的演进则是性质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动力的变化。例如,在原始经济发展阶段,人力资本付出的是体力;在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人力资本付出的虽然主要还是体力,但是人的技能对经济增长有所影响;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体力与技能仍然发挥着作用,但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占主导地位。同时,知识也逐渐显示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现代经济发展阶段,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赖创新。而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因此,知识在现代经济发展阶段成了主导要素。由此,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演进实质上是人力资本的演进。
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人力资本要素中的体力、技能、技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这一宏观层面上进行定性分析,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原始经济发展阶段,限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体力是人力资本的主导生产要素,技能的作用相对较小,技术和知识则几乎不存在,当然对经济增长就几乎起不到作用。在农业经济阶段,体力仍然处于主导生产要素地位,但技能要素的作用已经较大,同时,技术的作用较原始经济发展阶段已有增长,知识仍然处于对经济几乎没有作用的状态。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化较大,技术上升为主导生产要素,技能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增大,体力的作用则有所下降。在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生产要素,技术仍然对经济增长作用较大,技能的作用相对较小,体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很小了。
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在经济发展阶段中的演进轨迹各有特点。体力在原始经济发展阶段和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处于演进曲线的高峰。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体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小,到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与其他三个要素相比,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技能在原始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在农业和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但没有上升为主导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发展阶段又趋于减小。技术则在原始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很小。随着农业、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来临,其作用逐渐增大,并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达到了主导生产要素的地位。知识的演进轨迹一直是一个上升的曲线,表明知识在经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演进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在增大,并且在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上升为主导生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