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易经》中的风险管理思想与方法
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风险管理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最新的历史学研究成果表明:自从最早的人文初祖伏羲氏一画开天地(做八卦),到神农氏炎帝创《连山》,轩辕氏黄帝创《归藏》,再到周文王创《周易》,整个中国文化就是围绕研究、认识和应用《易经》中关于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及其如何应对其中风险的一部文明史。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这三部《易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两大显学(儒家和墨家),一大隐学(道家)”以及“诸子百家”。历史学家研究的结果显示,墨家的理论根基是《连山》,道家的理论根基是《归藏》,而儒家的理论根基是《周易》,所以这中华文化的三大家都是以不同版本《易经》中关于“变化”和“如何应变”的思想和观点为渊源的。
因此,中华文明的核心就是源于《易经》中“变化”和“应变”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再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潜移默化,使得中国人骨子里就有风险管理的思想和观念,中国人天生就有项目风险管理的“遗传基因”。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治国安邦管理大道更是高深莫测。虽现有众多国学大师各有研究和注释,但其多是从中文和历史的角度去开展研究的。从管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风险管理,甚至是项目风险管理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和哲学的资料相对较少。然而,不管是“三皇五帝”还是“诸子百家”,这些中华文化不同学派的核心思想都是为管理家国和应对风险而生的。
本书作者戚安邦自1996年师从博士生导师陈炳富先生,由于陈炳富先生要求自己的博士研究生以《孙子兵法》为主修课程,以老子的《道德经》为辅修课程,在这几十年的学习和研究中,本书作者研究并撰写出版了英文版的《中国式项目风险管理》,中文版的《中国项目管理学派》和《项目风险管理》等书。当然,任何人用自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想从项目风险管理的视角去探究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传承,肯定会有诸多“短见”和“误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文化是以《易经》中风险管理哲学思想和方法为核心的,这一点应该是无可怀疑和应该被努力发掘和发扬光大的。
1.1.1 中国《易经》风险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根据历史学家们的说法,中华文化起源于伏羲氏推演发明的八卦,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三部《易经》。例如,《三字经》有云:“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历史学和考古研究结果表明,最早在夏朝流行的《连山》是中国第一版的《易经》,而在商朝流行的《归藏》是中国第二版《易经》,在周朝流行的《周易》是中国第三版《易经》。这三个版本的《易经》都是古人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观吾身,远推万物”,观察、发现、归纳、总结认识世界万物“对立统一”(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发展变化”(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规律的经书,所以中国人认为《易经》是“万经之王”。
历史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三部《易经》中的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儒墨两大显学”和“道家一大隐学”以及诸子百家。其中,儒家使用了《周易》的思想体系而创造了儒家思想和文化,道家运用《归藏》的思想体系创造了道家思想和文化,墨家运用《连山》的思想体系创造了墨家思想和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以儒道两家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管理思想和文化。所以中国自古就有“内用黄老(即道家思想和方法),外用儒术(即儒家思想和方法)”之说。其中,“内用黄老”去寻找开展家国风险管理或治理的客观规律,而“外用儒术”去教化百姓、作为开展风险管理或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中华文化以儒家和道家两家为核心,按照“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发展至今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核心与内涵。图1-1给出了中国三个版本的《易经》历经两千多年的创立过程。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和管理哲学思想主要源于《易经》,其核心是关于世界发展变化所产生的风险以及如何应对风险的管理之道。按照当今权威的说法:《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作为诸经之首和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含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有关中华文化中这三部《易经》及其源头的伏羲八卦,也有人将其并称为四部《易经》。
图1-1 中国《易经》思想的发源和传承
1.1.2 伏羲氏创八卦及其风险管理思想
按照《中国通史》等著作的说法,中国关于三皇五帝的历史缺乏文字记载而多是上古神话。根据有限的史料记载,伏羲氏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他们经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观吾身、远推万物地观察、总结、归纳和抽象,最终发现并发明了阴阳八卦的体系,从而给出了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八种风险要素及其推动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上述三部《易经》就是根据伏羲氏推演发明的八卦中的思想而发明和发展起来的。
根据《春秋内事》的说法:伏牺(羲)氏以木德王天下。天下之人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和,於是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文(爻)应气,凡二十四气,消息祸福,以制吉凶。其中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指靠观察和抽象才有了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发明,而其中的“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指的是给出了“阴阳对立统一的世界观”,从而就有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整套体系。其中的“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三光”是指日月星(《三字经》有云:“三光者,日月星”),而“八节”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以文(爻)应气,凡二十四气,消息祸福,以制吉凶”是指伏羲氏创建了每年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正是伏羲氏的这套以八卦为代表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使得中国人最早知道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农作规律,并可据此去开展农业耕种和趋利避害的风险管理,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将伏羲氏称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人文始祖,可见伏羲氏所创“阴阳八卦”这套体系处于中华文化“开天辟地”者的地位,由此使得“变化”和“应变”的思想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伏羲一画开天地”的客观因素是在伏羲氏统治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及其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结绳记事”的思想和方法已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伏羲氏便将更抽象的“数”进行具象化,创建了以天干地支为象征的中国“数字”文化。《易经·系辞》将伏羲氏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最重要的是,此后的三部《易经》都是将八卦相叠(即叠卦),以每卦六爻建立了有六十四“象”的《易经》体系,所以伏羲氏所创八卦的思想体系就成了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与方法,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根基与华夏文明的内涵与智慧的结晶。
伏羲氏还有很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有人将其归纳为十大功绩:①结网罟、②养牺牲、③兴庖厨、④定姓氏、⑤制嫁娶、⑥始画八卦、⑦刻书契、⑧作甲历、⑨兴礼乐、⑩造干戈。《新语》说:“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三皇本纪》说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建立了最早的官制)。《风俗通·皇霸篇》说:“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由此可见,伏羲所开创的以“变化”和“应变”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哲学思想,使得中国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发展中早就植入了风险管理的基因。
综上所述,“伏羲一画开天地”所创建的以“变化”和“应变”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思想体系,最终成为开辟了中华文化后来“天地”的根基和源点。
1.1.3 神农氏创《连山》及其风险管理思想
神农氏也被称为连山氏,有一种说法是“神农氏”是部落名称,而“炎帝”是这个部落崇拜的神或者图腾特点。据史书记载,神农氏根据八卦推演发明了被称为《连山》的首部《易经》,这是中国最早的易学体系即第一版《易经》。史书上记载,《连山》最初是口耳相传,直到夏朝才得以汇编成书,并且在汉初时失传。《连山》也被看成是上古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因为其核心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记载日月星辰的天象及其历法,二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推演出阴阳五行和天干地支,三是根据这些原理来预测凶吉、指导各类社会生活的方法。由此可见,《连山》的核心思想还是继承了伏羲氏八卦思想体系中“变化”和“应变”的世界观和风险管理哲学思想和方法。
根据历史学家的说法,《连山》是神农氏通过观察世界万物、尝百草与创耕种的实践和认识创造的。《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创制了《连山》。有可信的历史记录表明:神农氏时代因气温升高、冰川融解,古中华大地东部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神农氏因水患而只能依山而居,故形成了“天下以山为首”的思想,所以才有了“大山是世界的中心”的世界观,这就是《连山》以艮卦为首卦的原因。据史料记载,《连山》的八卦图与伏羲八卦体系中的八个要素相同。但是《连山》八卦图中是“山在上,泽在下”,而其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风雷,以象征风雨造成水泽导致人们住在山上故而崇拜大山;第二层是日月,以说明风雷是由于日月运行导致的;第三层是天地,以说明天地是承载日月和万物的基础。由此可见,《连山》就是那时候人们由于所处环境的情况和制约,所形成的一种世界观和应对世界各种风险的哲学思想体系。
新发现的水书《连山》中的符号与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陶器符号同类,这也证明了《连山》是夏代成书和流行的说法,因为水书就是一种从夏代遗存下来的原始文字。按照《中国通史》的说法,夏代是因大禹治水有功而兴起,这也说明那时候洪水导致人们寄居山林,从而使得人们相信大山是世界中心,所以那个时候发明和使用的《连山》中所包含的世界观和风险管理思想就是当时人们对于所处环境的观察得出的。尽管《连山》的思想体系中将大山看作世界中心的这种世界观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在当时已经是十分先进的世界观和管理哲学思想了。中华文明在那个时代就能够根据“阴阳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世界观”而创立最初的《易经》思想体系,此后这种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就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因。
神农氏炎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因为神农氏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诸多贡献,有人归纳神农氏的重大发明和贡献也有十项:①制耒耜,种五谷;②立市廛,首辟市场;③治麻为布,民着衣裳;④做“神农琴”,以乐百姓;⑤削木为弓,以威天下;⑥制作陶器,改善生活;⑦制定历法,科学农业;⑧管理部落,治理天下;⑨尝百草,建医药;⑩去渔猎,主农耕(这使得当初的社会文明有了很大的提升)。《资治通鉴外纪》记载:“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以火承木,故为炎帝……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实而食之。又尝百草酸咸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天下号曰神农。”可见神农氏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集成和发展了以“变化”和“应变”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风险管理哲学思想,使得华夏文化中有了重视应对“变化”的风险管理的思想体系。
1.1.4 轩辕氏创《归藏》及其风险管理思想
轩辕氏也被称为有熊氏或帝鸿氏,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按照《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可见黄帝是在炎帝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氏族和统治者。轩辕氏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发明和应用了《归藏》,这个中国第二部《易经》,轩辕氏黄帝的《归藏》是在神农氏炎帝的《连山》之后创造的,并在商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所以《归藏》与《连山》有着共同的基础,也是华夏民族认识世界万物和应对世界万物发展变化所带来风险的一种世界观和风险管理哲学思想。
根据历史记载,轩辕氏所处时期,全球气候开始转好。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黄河在华北平原四处游荡(不断地变化河道),轩辕氏生活的东部平原区面临着洪水的劫难,生存环境恶化。轩辕氏黄帝率领部落开始迁往高地,从东部平原向西部高原进发,并与神农氏炎帝部落大战并获胜,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所以轩辕氏对于世界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扩展,这体现在《归藏》将坤卦作为第一卦,从而表明轩辕氏认定“大地”才是世界的中心。这就比神农氏的《连山》中以艮卦为首卦所体现的“大山”为中心的世界观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
也有人认为导致《归藏》比《连山》出现这一重大进步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由于轩辕氏黄帝不但与神农氏炎帝大战多年,而后又与蚩尤部落开展了常年的战争。由于这些大战都需要有“地利”的支持,所以轩辕氏黄帝为利用“地利”而常年研究“战场”所在“大地”的各种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导致轩辕氏黄帝有了“大地是世界的中心”,这种比以“大山为世界的中心”的《连山》思想体系有巨大进步的世界观和风险管理的思想体系。有学者认为《归藏》以坤卦为首为主,坤是纯阴,一切“阳”都能“归藏”到“纯阴”中去,这象征着“万物皆归藏大地之中”。所以《归藏》中天气为归,地气为藏,而《归藏》的“中天八卦图”也象征着具有“归藏”功能的坤(即大地)是世界万物的中心。由此可见,《归藏》与《连山》最大的区别是对于世界中心的认识和对于世界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显然,《归藏》中的世界观使得中华文明的发展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云笈七签·轩辕本纪》记载:“黄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称号,初居有熊之国,曰有熊帝。”这说明轩辕氏黄帝居中华大地的中心地区,这使得黄帝有了更广阔的眼界和世界观。葛洪《抱朴子内篇》的《辩问》篇说:“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由此可见,葛洪认为轩辕氏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既能“治世”而又“得道”的圣人。这表明轩辕氏黄帝在《归藏》中给出的世界观和风险管理哲学,既能够做到“得道升天”,又可以用来“治国安邦”,从而管理好家国和氏族部落。所以“得道”指的是明白和管理好了天下各种有风险的事情,治世指的是借助各种风险管理的方法开展管理去实现天下太平。
轩辕氏黄帝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也有诸多贡献,所以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有人归纳其重大发明和贡献也有十项:①数学:隶首(黄帝的史官)作数,定度量衡之制;②军事:风后(黄帝的宰相)衍握奇图,始制阵法;③音乐:伶伦(黄帝的乐官)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④衣服:元妃嫘祖(黄帝夫人)始养蚕,以丝制衣服;⑤医药:与岐伯(黄帝的医官)论病理,作《黄帝内经》;⑥文字:仓颉(黄帝的史官)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⑦铸鼎:荆山铸鼎,分华夏为九州(也有一说是大禹定九州);⑧水井:井的发明,功在黄帝;⑨房屋:使百姓居有定所;⑩其他:舟车、弓矢等。实际上轩辕氏黄帝对于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贡献还是创《归藏》而集成了以“变化”和“应变”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管理哲学思想,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以“顺天应时”和“趋利避害”的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哲学体系。
1.1.5 周文王创《周易》及其风险管理思想
周文王姬昌是周王朝的奠基者,在其父季历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在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周文王在位50年,史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易》为周文王所演创的中国第三部《易经》,也是当今唯一传世的一部《易经》,所以今日所说《易经》多指《周易》。据《周礼·春官》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这是说在周朝由大卜掌握着《连山》《归藏》和《周易》这三种《易经》,它们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由此可见,在周朝这三部《易经》尚都在使用中,且《连山》和《归藏》是《周易》的前身。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即周文王是被商纣王拘禁的时候根据前两部《易经》推演而发明了《周易》,而《周易》体现了周文王的政治理念、世界观和风险管理哲学思想。
从《周易》将“乾卦”放在首位可知,《周易》在《归藏》以“大地为中心”世界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以“上天为中心”。这与周文王所处时代因“周公教民稼穑”而有了较发达的“耕种农业”有关,因为这种“耕种农业”更需要认识“气候”这种“上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就促进了《周易》从《连山》以艮卦为首认为“大山是中心”,以及在《归藏》以坤卦为首认为“大地是中心”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有了更巨大的进步。这甚至可同两千多年后欧洲出现的哥白尼日心说媲美,而且这一认知比欧洲人早了足足两千多年。实际上,周朝之所以能够延续八百年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最重要的根源就是《周易》给出了的全新“以天为中心”的世界观,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体系和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现在公认的《周易》内容,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卦辞和爻辞的说明,主要是作为揭示事物发展变化以及做占卜之用。《易传》则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有人认为《易传》成于秦汉时期而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周易》中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给出了那个时代相对先进的世界观和风险管理思想。有学者认为《周易》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的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思想体系,甚至有人认为《周易》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因此《周易》到汉代则居于儒家经典之首,到唐代成为“六经”之首,至今《周易》具有“群经”之首的地位且从未出现动摇的情况。
《易经》的世界观和思想自十七世纪就被介绍到欧洲,但是欧洲人很难理解《易经》对于人的精神活动和世界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描述。因为《易经》描述的精神与物质综合运动的本原规律,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西方人无法理解《易经》中给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思想,他们认为这种世界观既没严密的逻辑推理,又没严格的受控实验。但是,《易经》却成为让全人类受益的哲学思想体系,且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和天然基因。实际上《易经》是中国先贤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依靠直觉抽象方法获得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而这种观察、总结、归纳和抽象的方法正是当今认定的经验科学最根本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按照美国哈佛大学及其商学院的观点,管理学(还有法学和临床医学)是一种经验科学,只能靠观察、经验积累与抽象去发现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实际上,《周易》就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结果,就是中国先贤们研究世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如何去应对这些环境的发展变化的文化成就,这使得中国人具有了风险管理的哲学思想和风险管理的文化基因。由《周易》发展出来的儒家思想甚至成了众多远东国家推崇、信奉与使用的管理哲学思想和文化,而且众多诺奖学者们认为儒家思想最终会成为现今存世和未来救世的核心思想。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是先贤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观察和抽象的结果。中国的老祖宗们从五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由此找到了应对世界万物发展规律所导致风险的管理哲学和方法。所以要做好中国的事情,就必须使用中国风险管理哲学思想、原理和方法去开展中国式的项目风险管理。